G200是我期待已久的和聲力「大招」,在聽過以後,我覺得它更應該稱之為「王炸」,這是從「老郭電聲」時期開始就一直在醞釀的旗艦項目,終於在近期才得以問世。而作為編號001的用戶,我應該比各位稍早一些拿到了耳機、進行了充分的煲機和搭配。但寫一篇詳細的頭戴式耳機評測談何容易,我這篇只是一個引子、一個初步的介紹分享,後續會再分享一個更詳細的把玩手記。
雖然G200的定價非常保守(預售3999元),但我建議各位忽略價位、把它當做一個旗艦型號來看待,在煲機、搭配方面多給它一些耐心。我私下裡和品牌主理人老郭說過我對定價的看法,言下之意就是G200這個型號,你賣4K也是賣、6K也是賣,賣便宜了有時候用戶不一定領情、反而會用低端產品的眼光去審視它。但好在我在和聲力的用戶群里潛水已久,發現這個品牌吸引到的絕大部分用戶都非常的理性、耐心、交流起來讓人非常的舒服和順暢,而目前和聲力也談不上有什麼競品品牌可言(說白了就是名氣還小),一直是邁著穩健發育、低調推廣的步伐。
目前你們應該在一些渠道看到了部分媒體對G200的高度評價,包括我私底下認識的一些對頭戴極為挑剔的老燒也都對它的表現頗為驚喜,反正先說結論,我對G200的評價非常簡單粗暴——這應該是你目前在4K價位能夠買到的一個無限接近旗艦水準、聲價比程度近乎極致的型號。
開箱環節,按我的行文風格般不會講太多,但還是重點夸一下和聲力做產品的態度,「表面功夫」足何嘗不是一種誠意的體現。首先是「買箱子送耳機」的保留環節,G200這次送的收納箱比以往的都更為豪華、精緻,其質感比起那些售價幾萬的型號只高不低。在原配線方面,和聲力一直是在用做升級線的標準做標配線,你甚至可以放心地拿和聲力的原配線材去給一些型號做升級線。而且這次全新開模了插頭、標配了XLR平衡口和4.4/6.35轉接線以及一個非常精緻的6.35轉3.5轉接頭。連接耳機母座的部分是3.5mm,但也有槽點,母座漏在外面的那一節美觀度有些打折扣。
再說一個結論,美醜暫且不論,G200是我見過外觀用料最為豪華的國產頭戴,沒有之一。
我一直吐槽和聲力做產品外觀的審美,但老郭完全不在意這點,也經常自嘲「不醜不是和聲力」。但這次G200的堆料堆足了以後,雖然我也說不出哪兒好看,但我相信每一個直男應該都能get到G200的工業之美(用戶群里確實有機械製造專業的人表示G200是一個非常折磨工廠的作品),比如半開放式的鋁製支架、多層碳纖維的鏤空頭梁,尤其是當你看到成品、摸到實物質感時,應該能夠感受到老郭對做工細節近乎偏執一般的把控。
鋁製材料和碳纖維的運用除了增加機身的質感以外,也有效實現了G200的輕量化設計(但耳機總體重量依然不小,高達480g),我這種頭大還招風耳的人本身是頭戴式耳機佩戴舒適度的「照妖鏡」。實話實說,G200的佩戴舒適度沒有達到我的預期,尤其是如果你像我一樣頭圍很大的話,耳罩末端的部位和臉部貼合度不夠、耳機骨架兩端缺乏一個「內收」的弧度,會感覺耳罩的下半部分有輕微漏音。老郭接受我的反饋以後表示後續會推出一個末端加厚版的耳罩來改善這一佩戴問題(類似Seny家黑美人、孔雀的那種)。
關於驅動門檻
時代變了,過去好像平板耳機一直都是難推的代名詞,但其實我們目前耳熟能詳的一些極其好推的高端頭戴幾乎都是用的是平板材料,比如Meze Empyrean、Sendy 孔雀等。而G200作為一個本身以古典樂為調音導向的頭戴來說,易驅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在拿到手時,我第一時間就拿出了山靈M7來做搭配,這款M7實測下可以在32歐下達到800mW的功率輸出能力,其驅動G200的表現是讓我頗為驚喜的,聲場幾乎都已經撐開來了、而且兩端延展也不會明顯瘸腿,只是高頻的部分稍有些僵硬。
而G200這個頭戴本身是比較欠煲的,開聲會稍緊一些,也不用煲多久,官方建議煲機100-150小時,但我個人感覺超過24小時以後就會有明顯變化,即便依舊使用山靈M7來推也顯得明顯鬆弛了一些、高頻減少了攻擊性。
雖然G200定位是旗艦級的東西、也相對好推,但我還是希望各位能夠儘量至少使用一台獨立耳放或者入門級台機來驅動,比如鈺龍Aurora,也許沒有榨出G200的極限素質、但對於它聲音美感的呈現已經幾乎盡善盡美。此外,iFi的灰菠蘿這種超大功率的獨立解碼耳放在使用藍牙模式的基礎下也能夠給G200帶來非常完善的聲底。
關於素質表現&耳罩帶來的風格變化
在關於如何給G200的素質下定義的問題上,我一直是很糾結的,我希望能夠最大化地、理性地描述它的水平,但又怕大家覺得好像我在胡吹。熟悉和聲力的人應該知道老郭是拜亞T1的忠實擁躉吧?負責任地說,G200在素質方面是遠遠碾壓T1的,而且音色方面也做到了不僅具備T1的那種忠於原音的平衡感、也擁有更加穩定的搭配適應性和全頻段更好的潤澤度。在密度方面,G200甚至可以媲美我手頭的Timsok 1024、Sendy 孔雀,我認為G200的素質水平是足以和任何大廠萬元級型號掰腕子的。
而在空間感方面,你如果熟悉初代T1的聲音,應該知道它和HD800那種遼遠的聲場是完全不同的路子,但G200默認標配了的兩種耳罩可以實現類似T1和HD800這種風格聲場的「切換」。它出廠戴著的是絨布耳罩,絨布耳罩下,G200的聲場路子和T1是如出一轍的,極為的規矩、從容,對於人聲的口型表達也較為克制,你會感覺它該有的空間規模是完全足夠的、聽室內樂時的環境還原相當嚴謹,聽Live時的開闊度也恰到好處。但它就是不會像HD800、或者某些全開放式耳機那樣聽室內樂也有著明顯的開闊度加成。
而如果你忠愛像HD800那樣的開闊遼遠的聲場,包裝內附贈的皮質耳罩就派上用場了,此時的聲場邊際感會削弱、聽覺上會顯得更大更寬一些,原本肌肉感很強的那種密度也變得稍稍鬆弛了起來、聲音比絨布耳罩下要顯得更加的輕盈、甚至有了點小清新的感覺。皮罩的表現雖然加強了聲場寬度,但我感覺這個狀態下所呈現出來的質感反而適合流行、小編制、以及任何輕快類型的音樂,比如鋼琴、日系ACG等,就好像從力量舉運動員變為了體操運動員,顯得靈巧了不少。
我個人還是會喜歡絨布耳罩下的聲音表現,在聽大編制現場時會顯得更加沉穩有力量、密度的表達更加充分、低頻的紮實度也更好,人聲方面的厚度也更佳、尤其是適合抒情類一些的曲風,如果在老型號中做一個類比的話,G200絨布耳罩下的聲音我認為更像宙斯、而不是波塞冬。
一個總覽的音色描述
寫到這裡時,我去瞄了一眼G200的官方文案。他們寫道「G200想要呈現一種聲音的高度流暢性,表達聲音的色彩對比與張力對比」。從器樂、尤其是演繹古典樂的角度來說,關於流暢度的表達是極為考驗調音功底與審美的,而且有時候無腦地堆砌素質對於流暢度反而是一種反向負優化,比如過高的密度、太強的高頻銳度、過快的速度感等。而看過前文的人應該知道G200是一個超高密度的頭戴,但我認為它卻實現了極好的流暢度表達,尤其是在大音階和大動態跨度的鋼琴表達上,它保留了鋼琴的極高頻亮度與細節、又在基音和泛音的部分有一個非常完美的銜接度。此外,比如古典樂中器材結像翻車重災區的木管樂、豎琴等元素,早就被和聲力在入門級產品上就「玩明白了」,更不用提G200這樣的旗艦型號,對複雜場景下的器樂表達是有多麼的精準和出彩。
此外,G200的低頻回放能力也依然是讓我挑不出毛病的存在,而且解決了波塞冬上的我認為存在的缺憾,那就是在滿足了量感、下潛、動態澎湃感的基礎之上也有良好的寬鬆度,雖然G200的低頻響應曲線幾乎是完全平直的,但在聽感上,它所具備的那種蓬鬆感比我心目中「還原向」的低頻更是多了點人情味兒在裡面。
在和聲力的用戶群里,也經常看到的一個問題是,「人聲怎麼樣」?其實從過去的把玩經驗告訴我,古典表現優異的產品,人聲表現哪怕不能做到劇毒無比、那也不可能出太大的毛病,當然也有反例,比如Final家B1的齒音控制確實翻車的厲害。而G200的人聲在我看來甚至可以當做一個優點來說,因為良好的音色還原、結像形體、以及一個基礎的厚度表達,在頭戴式耳機的領域裡就足以稱得上是「好聽」了,更何況G200的中高頻潤澤度相當不錯。我心目中G200的人聲並不算毒、但音色平衡性好,男女聲較為通吃,在絨布耳罩和皮質耳罩分別會更加適合港台抒情老歌、爵士/偏現代一些的輕快流行樂、日系ACG等。
關於缺陷
缺陷這個東西在我的文章里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文無第一,我並不喜歡給一個好產品強行提缺陷、但我會告訴大家這類產品不適合哪類人。G200在我眼裡能稱得上是缺點的只有一點,而且這一點和老郭自己眼中的缺點如出一轍,那就是極高頻的控制力,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即便G200好推、但是古典愛好者們儘量還是選擇用獨立耳放或者台式產品去推。G200的極高頻即便是在煲開後也稍稍有一些和高頻銜接不順、能量感比較沖的問題,但這個情況絕大部分情況下可以忽略不計,只是一個在極端條件下可能會有的問題。
此外,我說兩點談不上是缺陷、但是也許未來可以稍加改進的地方,其中也摻雜了我的個人口味。第一點在於,G200的低頻相比於更高級的產品來說,還是顯得較為兇猛了一些,拿搭配來說,相比於DA1驅動下的G200、我反而更喜歡Aurora驅動下的G200所呈現出來的那種微微HUFI傾向的低頻。第二點,我覺得這次兩款耳罩所帶來的風格差異稍稍有些過猶不及的意味,我個人希望絨布耳罩下的聲場可以再寬一些、皮質耳罩下的密度可以再高一些、凝聚一些。前者的原因在於,絨布耳罩的密度表現之於4K這個價位,實在是過於冗餘了,如果能夠犧牲點密度、像皮質耳罩那樣更加輕盈一些、聲場再大一些,可能會吸引更多的用戶;後者的原因在於,雖然加強了聲場和空氣感、但對於密度的犧牲讓我覺得稍多了一些。在前端的素質揭示力和驅動表現足夠的前提下,我個人目前還是毫不猶豫地傾向於絨布耳罩下的聲音表現。
我的推薦態度
當高素質產品結合到極高的聲音修養和良好的驅動友好程度時,我的推薦態度一定是很明確的、而且我也把結論寫在了前面——「這應該是你目前在4K價位能夠買到的一個無限接近旗艦水準、聲價比程度近乎極致的型號」。而一個旗艦型號所能寫、能聊的面實在是太廣,這篇已經奔著4K字去的文章其實也只是個引子,後續等我玩透了G200,也許我還會有更詳細的分享。總之,我很欣慰和聲力終於把旗艦大招給憋了出來,而且我正在看到一個冉冉上升的新興頭戴強勢廠牌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