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梅蘭芳之子,一生無兒無女,始終無法原諒李玉剛

2023-06-07     寒雲天

原標題:梅葆玖:梅蘭芳之子,一生無兒無女,始終無法原諒李玉剛

2006年的一場央視晚會,一位貴妃扮相的「美人」驚艷亮相,她低回婉轉的聲音讓台下觀眾禁不住熱烈鼓掌,大聲叫好。此時,這位「美人」笑顏如花,接過話筒,講出一句讓他後悔終身的話:「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藝術,向全國觀眾表示衷心的問候。」

此時觀眾席一位談笑風生的老人神色突變,拍案而起,憤然離席,只留下身旁驚愕的眾人與尷尬到無以復加的李玉剛。此時,如果有個地縫,恐怕他會毫不猶豫地鑽進去。這個老人是誰呢?李玉剛又究竟說錯了什麼讓他如此生氣呢?

梅蘭芳,相信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他是中國近代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舉世聞名的戲曲大師。在很多的電影、電視劇中,都曾出現過梅蘭芳的形象,他與當年的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並稱「四大名旦」。

那位春晚現場憤然離席的老者,正是梅蘭芳的最小的兒子——梅葆玖,時任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梅葆玖繼承了梅家「愛國、樂善、寬容」的家風,了解他的人都說梅葆玖是一個寬仁厚德的謙謙君子。

1934年,梅葆玖在上海出生,是梅蘭芳與福芝芳的小兒子。梅葆玖是一個傳奇,他10歲跟隨父親學藝,80歲照樣還能上台唱戲,扮相不倒,身段不倒,嗓音不倒,甜美溫潤一如盛時,是公認的得到梅蘭芳真傳的「梅派京劇大師」。

其實,梅蘭芳一開始指定的繼承人並不是梅葆玖,而是他的三哥梅葆琪。梅葆琪天生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形神均似其父,梅蘭芳不管去哪裡演出都會把他帶在身邊,親自授業。梅葆琪天資聰穎,學得很快,大有接父親班的勢頭,只可惜天妒英才,他在8歲的時候突發白喉,不幸早夭。

梅蘭芳的痛失愛子,也失去了他最看重的繼承人,一時間捶胸頓足,涕淚縱橫。悲痛過後也總要向前看,必須另選接班人。梅葆玖10歲的時候,父親讓他飾演《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哥,經過觀察,梅蘭芳發現這個小兒子的嗓音、扮相都很有潛質,於是決定讓梅葆玖代替死去的梅葆琪,繼承梅派的衣缽。

梅派傳承最難的地方就在於「漂亮」,唯有漂亮,才符合「男旦」的要求,方能夠登台演出。在梅蘭芳的9個孩子中,成年的僅有4人,除去一位女性,只有3個兒子堪此大任。在這3人中,就只有梅葆玖符合這個最重要的篩選條件。

梅葆玖曾經感嘆:「如果三哥還在,我可能跟四哥、五哥一樣,做我想做的工程師了。小時候也不必如此辛苦,一邊努力讀書,一邊拚命學戲了。」

1961年,梅蘭芳去世,梅蘭芳京劇團的擔子自然落在了接班人梅葆玖的身上。梅劇團每年200多場大戲,都要靠他挑班演出。後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梅葆玖暫時離開了他心愛的舞台,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梅派藝術才重返大眾視野。

那段時間,梅葆玖開始恢復演出梅派經典劇目,整理梅蘭芳的唱片、傳記,並開設梅派藝術學習班,還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的南北梅派名家匯演。正是因為梅葆玖先生十餘年做出的不懈努力,梅派藝術才得以逐漸恢復往日的風采,梅派也終於後繼有人,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2006年9月,李玉剛橫空出世,他在舞台上的一雙媚眼和精緻的唱腔與他男性的身體產生了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專屬於他的「男旦」標籤,並藉此一舉奪得了《星光大道》年度總冠軍。此後,李玉剛的名聲鵲起,開始頻頻現身各種節目,展現他的京劇魅力。

京劇和相聲一樣,都屬於中國傳統藝術,最講究師承門派。李玉剛自稱是梅派青衣第三代傳承人胡文閣的弟子,按照輩分也算是梅派的第四代傳人,這無疑給李玉剛的「飛天之路」又添一雙翅膀。

那些年,李玉剛成了各大晚會的常客。出身名門,又能不拘一格,勇於創新,把歌曲與京劇巧妙結合,形成獨有的藝術風格,著實有大家風采。同時,李玉剛將很多原本對京劇毫無興趣的年輕人轉變為「戲迷」,為京劇的推廣做出了切實的貢獻,有些粉絲甚至打出標語「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

既然同屬梅派,論輩分,梅葆玖是李玉剛的「師爺」。按道理說看到同門後輩出現在央視的舞台上,又能得到大眾的認可,本應高興才對,梅先生為何會一反常態,大動肝火呢?

原來,李玉剛「梅派傳人」的身份是有問題的,他從沒有正式拜師入門,胡文閣也並不承認有他這麼一位弟子。名不正則言不順,梅葆玖認為李玉剛小小年紀,不好好修煉傳統藝術,只知道打著「梅派」的旗號炒作,還大言不慚說什麼代表梅派藝術,簡直是赤裸裸地侮辱梅蘭芳先生和梅家後人。

梅先生脾氣雖好,也有他的底線,任何有損梅派名譽的人和事,都是他絕對無法容忍的。當時沒有大聲斥責,讓李玉剛當場名譽掃地,就已經是他最大的「慈悲」了。

李玉剛年少成名,鋪天蓋地的讚譽聲中,的確讓他有些迷失了自我,過於自大了。要知道梅葆玖都不敢說「代表梅派藝術」這種大話,面對媒體採訪都只是說「我就是個兢兢業業做活的人,不敢代表梅派藝術」。此時才30多歲的李玉剛,竟敢當著梅葆玖的面自稱代表梅派藝術,情商實在低到了極致。梅先生只是離席,沒有當場發飆,已經算是給李玉剛天大的面子了。

可能有人要說了,李玉剛這麼火,你們梅派還不趕緊「抱大腿」,人家做梅派傳人對發揚梅派藝術不是很有助益嗎,幹嘛要這麼守舊,認死理呢?

這麼想就是對傳統藝術和老藝術家們的「褻瀆」了,中國的傳統藝術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仰仗的就是這麼一批認死理的老前輩。梅派的一招一式都是梅蘭芳創下的,梅葆玖終其一生,都不敢做任何的改動,也不用梅派傳統技藝拍什麼新戲,為的就是保住「梅派正統」,維護梅派的正宗、正腔、正韻。

若非如此,我們怎麼能領略到梅蘭芳大師昔日的風采,如何繼承傳統藝術?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藝術免不了也要結合當下的一些時尚元素,但是這裡也有一個分寸的問題,如果一味追求「新奇特」,那還不如另闢蹊徑,與傳統藝術徹底劃清界限,不要「掛著羊頭,賣著狗肉」。

李玉剛的扮相稱得上一個「媚」字,一顰一笑,攝人心魄,但是論塑造人物的深度與唱腔的靈動來講,與梅派走的也不是一個路子。何況他唱的也不是傳統的京劇,而是改良版的「戲歌」,雖然受眾面更廣,卻不是「梅派正宗」。如果他不去蹭梅家的熱度,自立門派,比方說來個「李派戲歌」什麼的,我相信梅葆玖先生絕對不會有任何的意見,藝術本來就該百花齊放,有人喜歡聽就是好的。

梅派傳人否認了李玉剛的師承,他的藝術前景變得暗淡起來,很多節目礙於梅葆玖的情面,不再邀請李玉剛參加錄製。李玉剛一夜之間,從神壇跌入谷底,那段時間,他的事業和家庭都面臨巨大的危機,幾乎就要崩潰了。

一夜一夜的失眠,莫名其妙地想哭,李玉剛害怕自己會一蹶不振,他想要走出來,想要一個轉機,可是梅家根本對他避而不見,一點緩和的餘地也不給他。深思熟慮後,他希望找到一個「權威」的第三方,幫助自己與梅家和解,此人就是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昆。

2009年,李玉剛曾經在王昆從藝70周年座談會上發言,此後兩人一直保持聯繫。現在李玉剛希望王昆出面,代表自己向梅葆玖先生表達歉意,說自己只是無意冒犯到梅蘭芳大師,無意冒犯了梅派藝術,是自己不懂規矩,現在知道錯了,希望梅派不計前嫌,給他改過的機會。

王昆在曲藝圈裡的名望很高,也是梅葆玖的前輩,若她出面調解,梅家總要給幾分薄面,這事也許就有轉機。可是王昆了解事情原委之後,也覺得李玉剛在公開場合說出那句話過於「造次」,把用一生守護梅派藝術的梅葆玖傷得太深,自己出面做這個「和事老」不太合適。

於是她對李玉剛說:「解鈴還須繫鈴人,你還是自己給梅蘭芳京劇院寫一封道歉信,講一講你對傳統藝術的熱愛,讓梅家感受到你對京劇的熱忱,講講你的心路歷程,或許有用。」

李玉剛聽到王昆這麼說,非常失望。他明白,如果寫了道歉信,等於給梅家留下了自己欺世盜名的「罪證」,自己的藝術前途就徹底被人握在手中,今生今世都難以翻身了。而且,當時李玉剛也還沒弄懂,為什麼梅葆玖要揪著自己說錯的一句話不放。他認為是梅家小氣,見不得新人崛起,索性破罐子破摔,再也不抱與梅家和解的希望了。

李玉剛發了一條微博:「我向歷史低頭,現實卻讓我昂首。我只能這樣做,歷史給我的選擇,只能自己拼出一條生路,一個人行進在孤獨的路上,有時孤單,有時向著前方的路,漸漸地,漸漸地落下微笑。」

這段話李玉剛表達的核心思想是:「你們是老藝術家,我是後輩,我說錯了話,現在只能低頭認輸。可是現實當中,喜歡我藝術的大有人在,我要抬起頭來,闖出一條自己的路。雖然我走的這條路上,沒人跟我同行,但是我依然堅持一條路走到底,我相信總有成功的一天。」

反正不管怎麼說,李玉剛「想通了」,從此後他再也沒有提過梅派藝術,只以青年歌唱演員自居,致力於將傳統戲曲與流行唱法相結合的藝術形式。2009年,中央歌舞劇院向李玉剛伸出橄欖枝,為他在雪梨歌劇院量身打造了《盛世霓裳》個人演唱會,李玉剛因此再一次回歸大眾視野。

李玉剛的創作能力很強,他原創的《嫦娥》、《蓮花》、《剛好遇見你》旋律著實「洗腦」,一經推出就在街頭巷尾熱播,人人都能哼上兩句。2012年,他帶著經典之作《新貴妃醉酒》首次登上了春晚舞台。

此後,李玉剛成了春晚的常客,他的藝術終於不需要「梅派」的招牌也能得到人們的認可了。不過此時的他卻明顯低調了許多,只是踏踏實實搞創作,本本分分做著「活兒」,不再多言。經過多年的沉澱,他也越來越理解梅葆玖當時的「憤怒」,換作是現在的他,自己耕耘多年的藝術被外人隨意「踐踏」,他也會做出一樣的回應。

2016年4月25日,世界京劇梅派藝術傳人梅葆玖先生去世了,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有等來李玉剛的一句道歉。或許李玉剛在心裡已經知道了自己的錯,也或許梅葆玖早已原諒了他,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留給後人評說了。

2017年9月,李玉剛自導自演的大型梵音史詩《般若號角》在北京五棵松體育館上演;2019年4月,歌舞詩劇《昭君出塞》在北京首演,同年這一劇目還在泰國、美國、加拿大巡演,受到當地觀眾的一致好評。

不久前,建黨100周年之際,李玉剛又推出了一首膾炙人口,在各大短視頻平台被多人翻唱的歌曲《萬疆》,一時間火遍大江南北。「紅日升在東方,其大道滿霞光。我何其幸生於你懷,承一脈血流淌……」

這首歌,用古風古韻唱出今日的盛世中國,氣魄萬千,曲調同樣朗朗上口,聽過一遍就能深深印刻在腦海中,忍不住跟著歌曲哼唱。李玉剛的藝術創作經過多年打磨,已經日漸成熟,自成一派,非常符合當代青年的品味。

藝術形式跟人一樣,也有它的生命周期,從出生到成長,從興盛到衰亡,誰也無法保證一種藝術形式能夠被所有人接受,且能長盛不衰。唯有繼承傳統藝術中的精華,去其糟粕,並加入符合時代潮流的元素,才能讓傳統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生生不息。

李玉剛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將京劇這種傳統戲曲形式推陳出新,不斷完善,讓千萬人傳唱,這是時代的需求,也是藝術的需求,我們要為他點贊。然而,如果沒有梅葆玖先生這樣繼承傳統,捍衛傳統藝術的人存在,那中華民族藝術的「根」就要丟了,如果根都沒了,藝術的大樹上又怎麼可能百花齊放,群芳爭艷呢?

藝人拼到最後,拼的就是文化。無論是李玉剛,還是任何一個立足於傳統藝術改良的青年藝人,都要時刻牢記:沒有藝術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尊重傳統文化、傳統藝術,才能更好地放眼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4528a7fec58d060a204ade25cdd8c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