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父母,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孩子是爸爸媽媽的寶貝,更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心肝,孩子更喜歡誰,也成了老人們競爭激烈的事情了。
小雅6歲了,幼兒園大班畢業了,馬上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從她出生以後,奶奶就來照顧她,這一待就是6年,孩子要上一年級了,爸爸媽媽的工作也比較穩定,姥姥姥爺也在城裡住,奶奶就要回去農村老家了。
奶奶很捨不得孩子,媽媽準備全家人一起吃個飯,也算是給奶奶送行了。姥姥和姥爺也來了,給小雅帶來了禮物,新書包、新衣服,慶祝孩子長大了。
姥姥對奶奶說:「大姐,你就放心回家,享享清福吧,這孩子長大了,有什麼事,我們也能幫把手」。
奶奶連忙點頭:「有你們在,我當然是都放心,你看我們小雅多幸福,有這麼多人疼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喜歡。小雅,你最喜歡誰?是奶奶還是姥姥?」
小雅高興地吃著美食,沒思考就隨口說:「我最喜歡姥姥,我姥姥有錢啊,經常給我買玩具,還買好吃的,奶奶我也喜歡,但是奶奶你太窮了,你家啥都沒有,是不是?」
飯桌上的氣氛,一下子就變得尷尬了,奶奶低下了頭,姥姥的臉也紅了,爸爸生氣地瞪大眼睛,看著不知所措的媽媽。只有這個還不太懂事的孩子,依然是小嘴喋喋不休地一邊吃著,一邊說著。
都說孩子是誰抱大的,就和誰最親,但是,當很多親戚朋友問孩子:「你和誰最親?」有時候孩子給出的答案也是會出乎我們意料的。一不小心養出一個「白眼狼」,這讓很多大人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但是,我們作為大人,不要太在意孩子說的話,小孩子說和誰親,是因為他們有一點點自己的小心思,並不代表長大以後的想法。
誰現在給孩子一點甜頭,孩子就和誰親。
小孩子對好吃的、好玩的是沒有抵抗力的,也許孩子從小跟著姥姥長大,跟奶奶並不親近,但是,當奶奶帶著大包零食出現,孩子立刻就會覺得,奶奶是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最好的人了。孩子的思想和想法都是很現實和短暫的,就算是這會兒說和你最親,也不一定是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所以,如果大人較真兒了,就錯了,我們還真的是只能當是一句玩笑話聽聽,不能和孩子一般見識。
孩子對嬰幼兒時期的記憶比較模糊。
小孩子是「白眼狼」,有時候真的是大人冤枉咱們的孩子了。不要說孩子的嬰兒時期了,就說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吧,在幼兒園三年,和老師同吃同住,孩子和老師之間也會建立深厚的感情。但是,孩子幼兒園畢業以後,大部分的孩子再遇見自己幼兒園的老師,是不認識的。不是孩子「白眼狼」,而是他們的記憶力已經沒有你的存在了。
孩子小的時候,不管是奶奶帶,還是姥姥帶,如果你離開了他們,他們真的是會忘記的,兒時你對孩子的那些好,在他的腦海里已經變得模糊了,孩子不和你親,也不是存心的。
爸爸媽媽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有的孩子天天在奶奶的懷抱里成長,卻長大了對奶奶很不友好,一點兒都不和老人親近,這不是孩子的本性,而是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著很大的關係。
比如,有的媽媽對奶奶有意見,整天當著孩子的面,就數落老人的不是,孩子聽進耳朵里,就會形成「奶奶不好」的觀念,這樣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是很不利的,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引導,對孩子價值觀建立很關鍵。
現在的小家庭都是雙方父母一起幫忙,奶奶出錢,姥姥出力,奶奶幫忙帶孩子,姥姥偶爾來接替。在老人們的幫助下,年輕的爸爸媽媽和孩子都是非常幸福的。我們不應該計較,哪一方的父母付出更多一點,更不能當著孩子的面,抱怨老人的不是,讓孩子也形成錯誤的思想觀念。
奶奶和姥姥誰更親——父母請告訴孩子一樣親,他們都是最疼愛你的人。孩子和誰更親近,其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不管是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幫忙帶孩子,他們都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才會心甘情願受苦受累的,所以,我們教育孩子應該做懂得感恩的人。
孩子一點點長大,老人一點點變老,時間的長河裡,唯有濃濃的親情,留在我們的記憶力,是最甜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