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歷史中延續文脈 「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2024-10-15     中國經濟網

核心觀點:「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不僅促進了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傳承,也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進國際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未來,期待更多人走進博物館這所「大學校」,也期待更多珍寶走出「深閨」,與人們相遇。

近年來,去博物館看展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和潮流。無論是館藏豐富的國家級博物館,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型展館,皆是人流如織、熱鬧非凡。這股「人潮」不僅為各地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更匯聚成了一幅展現當代中國風貌的生動畫卷,彰顯出深厚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不僅促進了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傳承,也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進國際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在新時代煥發出耀眼的光芒,既源於其悠久的歷史積澱,也得益於其旺盛的生命力。

以前,博物館給人們的印象是玻璃櫥里的文物展品,寫滿故事的雕像和畫廊里的抽象派畫作,是久遠的歷史遺蹟,曲高和寡的藝術殿堂。而今日的博物館,是孩子們吃著的故宮雪糕,是年輕人熱衷搭建的拼裝模型。近年來,從《國家寶藏》等文博類節目熱播,到「雲遊博物館」等數字文化產品的廣泛傳播,再到各大博物館推出的天馬行空的文創產品,博物館在內容呈現和展覽形式上不斷創新,逐漸脫下了神秘的面紗,變得越發平易近人。這也提升了觀眾的參觀體驗,擴展了博物館的受眾範圍。

如果說文化是博物館力量的根基,那麼數字化則是博物館獲取力量的重要渠道,也是發揮力量的重要途徑。當前,人工智慧、大數據和5G通信等數位技術快速發展,給博物館升級帶來無限可能。600多歲的故宮,早已一改嚴肅、古板的面孔,藉助科技將自己打造成一個超級網紅;陝西歷史博物館以大量高精度數據為基礎,依託虛擬現實技術、視頻切片技術、H5技術打造虛擬展覽,將韓休墓考古現場完整呈現。館藏文物變得「親民」起來,也讓更多人在觸摸歷史中延續文脈。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對很多人來說,逛博物館不再是走馬觀花般「到此一游」,而是一場與歷史、文化的「走心」對話。越來越多的學校、家長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當前,不少博物館也設立教育中心、開設相關課程,並與中小學和高校展開合作,引導學生在校園外的課堂中感悟世界。前不久,5所北京市屬高校的11個博物館面向中小學生開放,旨在讓博物館成為青少年「行走的課堂」。

博物館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也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1973年,在法國巴黎小皇宮博物館,一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驚艷亮相,為當時的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新中國的窗口。近年來,「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也讓「中國博物館很好逛」的美名遠播海外。《2023全球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全球主要景點遊客報告》顯示,中國國家博物館等7家中國博物館上榜全球前20。

方寸之間,一覽千年。神州大地上,數千座館藏琳琅的博物館,讓觀者穿越時空,直面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延綿不絕的偉大與壯麗。未來,期待更多人走進博物館這所「大學校」,也期待更多珍寶走出「深閨」,與人們相遇。(本文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西安外國語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 趙靜 西安外國語大學旅遊學院碩士研究生 夏夢穎)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相關文章: 讓冷門博物館熱起來

當年輕人與博物館文創擦出火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3de6e950209689fed30e5675b9e9e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