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今天又在微信里吐槽稱被自家兒子牛牛氣得吃不下飯,連連感嘆:「以前還不覺得叫他牛牛有什麼不好,自從去年上初中以後,就像換了個人似的,跟牛一樣倔!」原來,中午她出去逛街時看到一雙運動鞋覺得非常適合兒子,就直接買回家了。
沒想到,牛牛看到鞋子後直接評價:「我不喜歡,這麼丑!」開始時,表姐還能保持耐心地勸他:「你穿上腳就知道效果了,我覺得很好看啊!」且不說兒子死活不肯穿,還一直從顏色到款式都批評了一遍。
這可把表姐的火氣給「點燃」了,再加上前兩天買的一件外套也是被兒子嫌棄,她便忍不住罵到:「你個白眼狼,我好心買衣服、鞋子給你,居然還嫌棄?有本事以後別叫我買!」而牛牛也不甘示弱,一邊嘟囔著「你從來不問我的意見,真獨裁!」
「我以前給他買衣服鞋子,他不也照樣穿嗎?怎麼一到青春期就變得又挑剔又敏感了呢」,表姐百思不得其解。
家長與青春期孩子溝通不暢,關係緊張?這幾個原因很普遍
根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數萬名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受訪的家長中有超過74.9%因不懂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溝通、相處而感到焦頭爛額。
原因一:家長教育觀念有偏差
《中國家庭調查報告2022》顯示,超過60%的家庭依然存在親子關係不平等的現象,即家長保持絕對的權威性,孩子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且必須絕對服從。
如此一來,原本就非常渴望自我、自由與尊重的青春期里,孩子與家長產生矛盾、抗爭便在所難免。
原因二:家長對孩子不了解
教育部對全國超500所初、高中近3000名學生的6800多位家長進行關於孩子的喜好、生理狀況等問卷調查後發現,只有不到30%的家長,對自家孩子比較了解。
而這對於內心更敏感、情緒變化較大的青春期里的孩子來說,與家長的溝通更為困難,存在的代溝也難以想像。
也正因為如此,家長很容易忽視孩子的各種需求與喜好,增加了親子矛盾、衝突的可能性。
原因三:家長教育方法不當
或許是害怕孩子在青春期里過於叛逆,又或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使得不少家長管教過嚴、干涉過多。如此一來,孩子更易表現出逆反心理,與家長爆發爭吵、衝突。
還有就是過分溺愛,使孩子對家長索求無度,當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環境的變化,讓他們對家長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未能得到滿足時,便會對家長產生不諒解的心理,而家長則覺得孩子不懂事,最終彼此無法理解,必然矛盾叢生。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首先,不要滔滔不絕說大道理。
美國知名心理學專家勞倫斯·斯坦伯格在《與青春和解》中提出:「理解青春期里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管好自己的嘴,多看多幫助更有效。」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父母跟青春期的孩子滔滔不絕講大道理,是最沒用的教育。」
畢竟,青春期的孩子很難能靜下心,將各種大道理聽進去。還不如家長的一句贊同,在他需要幫助、解惑時及時回應,如此一來反而能讓他更加信任家長,拉近彼此的距離。
其次,學會放手。
育兒專家武志紅建議家長:「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就要懂得放手。即把風箏線抓在手中,讓風箏能自由地飛在空中。」因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更渴望獨立、自由,此時家長還是採取事事干預、提出強制性要求,往往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
所以,家長在監管孩子的安全、底線的同時,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自己去經歷。此時,家長要從「管家」轉變為「顧問」,包容、理解孩子犯下的錯誤,引導他學會獨立思考、自行解決。
最後,給予足夠的陪伴,多與孩子交流。
在《高中生權益調查報告》里,超過74.6%的高中生表示與家長溝通的時間十分有限,甚至每日平均不足1.5小時,以致於自己遇到的許多困惑無法得到解答,也逐漸不懂如何與父母交流。
不難看出,其實青春期里的孩子並非排斥與家長溝通、交流,更多的是家長忙於生活、工作並沒有創造彼此溝通的機會,繼而讓彼此越來越陌生。
所以,家長一定要抽出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與他好好交流。哪怕一開始只是說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等孩子習慣了與家長交流後,話題便能逐漸深入、豐富起來。
枕邊育兒寄語:
頂嘴、不交流、叛逆、早戀等,似乎一提起青春期,不少家長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這些。但換一個角度,青春期對於孩子來說意味著成長、變得更強大、成熟,那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經歷。所以,家長們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青春期,用不同的交流方式維持良好的溝通狀態,如此一來,「可怕的青春期」也不再「可怕」!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