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底?這才是抄底醫藥的正確姿勢(附名單)

2022-07-27     錢耳朵

原標題:歷史大底?這才是抄底醫藥的正確姿勢(附名單)

最近很多人都在議論, 醫藥已經到了畢生大底,此時不抄更待何時?更有投資者出手買入,把曾經被稱為「葛韭菜」的葛蘭再次推上千億基金經理的寶座。

確實,經歷了前不久的反彈,很多人都覺得醫藥在底部要動了,有點死灰復燃的跡象,就是不知道這點火星能不能燒起來,重現2019、2020年的燎原盛景?

今天,我就從三個方面來聊聊醫藥: 醫藥行業都有什麼?影響醫藥漲跌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投資醫藥(俗稱啥時候抄底)。

01醫藥行業都有什麼?

有些朋友想投資醫藥板塊,結果翻指數的時候一臉懵,什麼生物醫藥、醫療衛生、醫療器械一大堆。想聽聽大V意見吧,大V又蹦出來CXO、CRO,更懵了。

所以醫藥到底都有什麼呢?

如果按照申萬醫藥生物行業分類,一級行業之下有六大二級行業: 醫療服務、醫療器械、化學製藥、中藥、生物製品、醫藥商業。其中化學製藥包括化學製劑、原料藥、CMO(醫藥生產外包);生物製品包括生物藥、血液製品和疫苗;醫療器械包括器械、設備、IVD(體外診斷產品)和製藥裝備。

聽上去很複雜?其實只要把你看病的流程想一遍,這醫藥里的六大類都能對應上。假如你某天肚子疼,去了隔壁醫院,醫院給你提供了挂號問詢等一系列服務,這是醫療服務。看病的過程中你可能做了CT等檢查項,用到的機器是醫療器械。醫生問診結束後給你開了張處方,上面有西藥有中藥,這其中可能包含了化學製藥、中藥和生物製品。通過這次肚子疼,你決定在家裡備點腹痛藥,於是去藥店買了幾種,這是醫藥商業。

02影響醫藥漲跌的因素

很多人之所以對醫藥板塊念念不忘,是因為醫藥板塊也曾經輝煌過,在2019—2020年的那段時間,讓很多人賺過錢。

漲的原因很簡單。需求端看, 醫藥是一個和民生息息相關的行業,看病吃藥是人們的剛性消費需求。供給端看, 製藥過程尤其是創新藥、醫療器械的研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科技投入,成本高售價更高。前些年醫保覆蓋範圍有限,很多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的使用都需要自費,藥企的利潤年年增長,業績一片大好。

這是人們長期看好醫藥行業的一個原因, 它集消費與科技於一體,兼顧了價值與成長。

另一方面,2020年開始的疫情又讓疫苗、檢測等細分領域快速上漲,帶動醫藥板塊走了一波結構性牛市。

從2021年2月醫藥板塊見頂以來,這波不回頭的下坡路走了整整一年半。

跌的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面, 醫保覆蓋範圍擴大,集采愈加頻繁,讓原本風生水起的創新藥、醫療器械利潤大幅下滑。看一下中證醫藥指數近5年的走勢,你會發現長期來看指數是上漲的,但圖上的幾個集采時間段,2018、2020年兩次大規模集采,都讓那時的醫藥行業狠狠跌了一跤。

另一方面, 醫藥外包(CXO)也受美國清單影響,被制裁得相當嚴重,從2022年2月開始,以藥明康德為首的多家CXO公司被納入UVL名單, 美國醫藥公司被禁止和這些CXO公司做業務,這導致了海外市場的急劇收縮

所以說,導致醫藥板塊下跌的最主要因素, 一是集采二是美國制裁,前者利空創新藥、醫療器械,後者利空CXO尤其是其下CRO(創新藥研發外包)。集采目前還沒有鬆動跡象,美國雖然因為通脹原因在對華關稅上有好轉預期,但美國經濟衰退壓力同樣很大,對CXO的需求也會下降。

這時候你或許會問,偌大一個醫藥板塊,怎麼就被三四個細分項拉垮了呢?

要知道我國306家醫藥企業,除去特殊的70家中藥企業,從事化學製藥的公司有130家,占了一半;其次是從事疫苗類生物製品研發、醫療器械的公司,分別有43家、37家。也就是說,目前上市的藥企中70%都受到利空影響。

03醫藥板塊怎麼抄底?

在冷風遍地吹的醫藥行業里, 整體來看目前不具備β收益,因此投資醫藥行業指數中期行不通,醫藥板塊整體崛起還得看我上面說的兩大壓制因素能否消除。

這時, 投資醫藥要尋找的是細分領域的α收益,也就是說個別三級行業存在的結構性機會。比如不受集采和美國清單影響的 中藥、專科醫院(眼科牙科)、醫藥流通等。

中藥在過去幾年一直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中藥原材料的漲價也帶來了中成藥的價格上調,再加上不受集采影響,中藥企業的利潤近年來增長較快。

專科醫院,諸如眼科牙科這些都屬於剛需,且不在醫保範圍內,疫情之後患者需求大漲,有一定向好預期。

醫藥流通中的藥店、保健品、自費藥等等,也都受益於後疫情時代的消費復甦,雖然疫情讓企業業績受創,但恢復起來速度快,加之其必選消費的屬性,受通脹影響較小。

不過,是否投資這些細分領域,還要看相應的 市場情緒和估值。如果過熱、過高,也要加以警惕。

像最近比較火的 醫美概念,我就持保守態度。誠然暑期是醫美的消費旺季,費用又都由消費者自己買單,利潤不必說,業績在同行業里絕對是數一數二。但醫美當前最核心的問題在於估值,前期已經上漲了一段時間, 估值較高,需要業績來消化。

綜上,對於醫藥板塊,我的觀點是整體估值確實不高,但 基本面何時反轉,我只能說目前沒信號,得等等。如果要投,一定要找那些 有超額收益、且估值合理的細分賽道去投。

那在基金方面,想投資醫藥的該怎麼選呢?首先說個常識,醫藥領域中,主動型基金往往能跑贏指數型基金,但我們在選主動型基金時能找到的大多是帶有「醫藥」、「醫療」字樣的主題基金,這些主題基金你觀察他們的持倉就會發現,大部分重倉創新藥和醫療器械(比如前十大重倉股是藥明康德、邁瑞醫療等), 這和我上述說的細分領域不符,短期我不看好。

那怎樣才能精選具備α收益的「另類」醫藥基金呢? 我特意整理了一張名單,後台私信「醫藥」即可領取。

今日股債利差

擴展閱讀:

·【宏觀】美若對華降關稅,利好哪些領域?

·【行業】大漲過後的煤炭,下半年還能漲嗎?

·【基金】抓住「高費率」這個基金刺客!

·【指標】還能入場嗎?一個指標幫你判斷

點個在看鼓勵一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33bbfc6e7a7978f7f08b371db276c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