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怎麼做筆記?這是我的思路和實操指南

2023-07-14     少數派

原標題:新手怎麼做筆記?這是我的思路和實操指南

寫在前面

全文約 3700 字,預計閱讀時間 7 分鐘。

這是一篇針對新手小白的筆記思路和基本指南,經驗和方法來自於個人實踐。本文的大部分觀點來自於《卡片筆記寫作法》,筆者試著用自己粗淺的理解重新梳理結構,組織內容,因個人水平有限,不當和紕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及時指出。若喜歡本文可找原書進行深度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看過很多東西,回憶時卻總是想不起來。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記憶上並不可靠。

如果你了解艾賓浩斯曲線,就會發現,到了第二天,記憶就已經遺忘了一半以上。

配圖來自維基百科詞條「遺忘曲線」

在網絡信息越發複雜和龐大的今天,我們遇到的信息成百上千地倍增,但消化信息的能力依然沒有多少提升。要將真正的知識,甚至是洞見,像硬碟儲存數據一樣存入我們的大腦,有什麼辦法?

把字刻在石頭上

在關於大腦和記憶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有違常識的理論: 我們存入記憶時越簡單,提取時就越困難,反之亦然

這聽起來似乎與直覺不符,但結合我們自身的經驗一想,就很容易明白。在課堂做筆記時,如果只是把老師的話原封不動地保存,往往很難回想起來;但若是經過了我們自己的思考重新組織,情況就大不一樣。

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並非像考試那樣照著標準答案填空,而是 以簡練和易理解的邏輯順序重新組織結構,用舊有的知識體系去解釋新的現象,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繫。我們的大腦並不擅長記憶細節,而擅長聯想,在不同的信息碎片之間建立連接和架構,就是在不斷地增加這種可以聯想的線索。

舉個例子,光的速度單位是 299792458 m / s,這種抽象而孤立的數字很難讓我們明白光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可換成一秒繞地球 7 圈,我們就能迅速理解。在這個例子中,光速是新概念,地球是我們熟悉的概念,這樣就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了聯繫,也更難遺忘。

做筆記是我們對抗時間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無數次的筆記,就是在無數次地重複這種古老但高效的 應對手段

相信很多人還記得。在《三體》中,科學家們發現,唯一能把信息保存一億年以上的方法,就是把字刻在石頭上。對我們短暫的一生來說,筆記就是那塊「石頭」。

怎麼做筆記

素材

我們可以簡單把承載信息的媒介分成實體書和電子資源。實體書會更有閱讀的沉浸感和儀式感,做實體筆記時可以參照 這篇文章 ,本文便不再贅述。

針對電子資源,個人建議統一存放到某個中轉站,一些常見的稍後讀工具如 Pocket 、Instapaper、Readwise 等等。我個人常用 cubox,簡單易上手,支持多平台互通。無論是摘錄文章,還是做筆記整理,一站式的整理跟導出,都非常絲滑,你也可以選擇自己順手的工具,能做到集中整理和標註的功能即可。

找到合適的工具後,我們只需要把常見的資源統統保存到其中,就可以開始愉快地做筆記了。

標記

看到有啟發的內容,先標記。

注意,這裡說的有啟發的內容,就是那種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最容易讓你集中精力,提取文字的關鍵信息。內容太容易會讓人無聊,太困難就會因受到阻礙而分心,這種「跳一跳」的知識往往就是讓你有「原來是這樣」的感覺,抓住這些必要信息,書寫你的感受和共鳴之處。

用螢光筆標記,常用 4 種顏色,我個人的習慣是:綠色表示主要觀點,黃色表疑問,紅色表示重要內容,藍色表示一些事實性的素材。

藍色表示事實性內容,綠色表示主要觀點

因為個人有寫作習慣,很多事實素材我都會劃藍色標記,並附上標籤。當然,做筆記是一件很私人的事,這裡僅提供一個參考,你可以結合自己的使用習慣,靈活區分,如果剛開始做筆記,不知道怎麼區分顏色用途也沒關係,就用綠色表示有感觸的地方,黃色代表不理解的地方,等到之後慢慢熟悉自己做筆記的思路和分類,就知道該用哪些顏色來區分了。

記錄

盧曼說:不寫作,就無法思考。

盧曼說:不寫作,就無法思考。

現在的神經科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幾乎一致同意,思考需要藉助某些外顯的工具。筆記就是其中一種形式。

高亮或劃線以後,在旁邊寫上你的想法,如果是你覺得優秀的句子。可以寫上為什麼你覺得這個句子好;如果是一個對你有感觸的觀點,你可以想想這個觀點和你已經有的觀點有何不同,以及你為什麼覺得它獨特。

對於一段已經理解的內容,你可以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複述文本的內容,如果能夠盡數完成,說明你已經完全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如果組織語言的過程中發現有阻塞,或者邏輯不通,說明你還沒有充分理解句子的意思,這時候可以重新看一遍句子,思考原來的句子是如何組織語言的,以及其中的邏輯關係,再試著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直到能完整表述出來為止。不要小看了這一步,要把知識化為己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用自己的話複述出文本的原意。

用費曼教授的話說:

當你能教授給別人時,說明你已經完全掌握了知識;反過來,當你還不能教授他人時,說明你的理解還不夠充分。

當你能教授給別人時,說明你已經完全掌握了知識;反過來,當你還不能教授他人時,說明你的理解還不夠充分。

寫下來之後,可以試著聯想一下最近有沒有什麼關注的主題與這有所聯繫,或者是相近的觀點,或者是這個觀點有可能會被用到的地方。雖然在思考時會有些費勁,但是為了以後的長足保存,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你剛開始讀某個領域的書籍時,可能會做大量筆記,這似乎會顯得自己很無知,給人一種挫敗感。這些都是正常的,隨著你對某一個領域的深入,需要留意的地方會逐漸減少,直到最後只剩一些新觀點的補充時,你已經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了。這正是學習的本質,隨著越來越多的地方不再需要關注,真正的核心自然會浮出水面。

筆記的歸檔

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解決了「為什麼要做筆記」「在哪做筆記」以及「怎麼做筆記」的問題,最後一步是關於筆記的歸檔。

現在做好的筆記已經整理在 app 中,需要可以隨時查看,我個人的習慣是會利用 PARA的原則建立四種文件夾, 分別命名為「任務」「領域」「資源」 和 「歸檔」,收集或者看過的文章就會放到對應的文件夾中。

圖片源自 fortelabs.co,漢化 @Isabella zhang

其中,任務就是跟近期關注的主題或任務相關,比如我最近在看如何做筆記的內容,很多文章就都保存在這裡;領域就是自己感興趣、並且需要長久積累的部分,比如健康、讀書、寫作等;資源就是當下用不到,但未來有可能用到的資源,比如好看的電影推薦、某個 app 的用法技巧、買保險和理財的辦法、好物推薦等,在標註筆記時,會發現文中有一些地方對當下的自己沒有用處,但未來有可能用到,我也會放到「資源」文件夾中,附上標籤,提醒自己,方便未來檢索的時候使用;歸檔就是已經瀏覽完並且標註完的信息。

通常我在看完文章後會給一個 1-5 星的評價,深度好文打上「5 星」的標籤,再打一個主題標籤,類似於「閱讀」「心理」「工具」,再對文章做一個整體的評價,比如重點介紹了哪些內容,補齊了我哪方面知識的空缺,一個 app 的具體操作等等。這些做完以後,不論是文章還是筆記都能被搜索出來,在你需要的時候派上用場了。

筆記的補充

當你以後對某條筆記有新的觀點,可以隨時改變或增加筆記的內容,並添加反向連結,當然,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搭建更具體詳細的筆記庫,可以看看《卡片筆記寫作法》,選取一個雙鏈筆記工具著手開始搭建自己的資料庫,但是也不用強求。

實踐的經驗告訴我,選擇那些最適合你的方式,比那些看起來正確的方式重要的多。只有你能堅持下來完成的系統,才能在之後的每一天不斷豐富你的認知,若因為要搭建「完美的筆記系統」這一阻力而心生畏懼和退怯,反而失去了我們做筆記的初衷。因此,不必追求太過複雜的系統,選擇那些適合你的工具即可。

筆記的終點

最後,我想說說如何應用筆記。

一個優秀的讀者,應該常常能跳出文本的框架,思考內容本身的局限和不足。引用其他文獻,在腦海中爭論,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也是很多人渴望達成的目標——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善用筆記和工具,時常有聯想和思考的習慣,用孩子般的好奇加上科學的研究方式,一個人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去研究任何一種行業的深刻洞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時刻運用筆記的內容,哪怕是一個看起來有違直覺的想法,也不妨先試試,用實踐去驗證理論。只有在實踐中證明可行的理論,才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切切實實能改變我們生活的道理。

《卡片筆記寫作法》中提到:

沒有理論,實踐會變得盲目;沒有實踐,理論會變得空洞。

沒有理論,實踐會變得盲目;沒有實踐,理論會變得空洞。

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讓筆記化為已用,有時是成為寫作的素材,有時是捕捉一個想法,有時是找到一個需要的資源,有時是在遇到相同問題時看看過去的自己對問題的答覆。無論出於什麼目的,我們都希望自己閱讀過的書,記錄過的筆記,都可以給我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一個參照。

我們付出的代價很小,但潛在的收益卻近乎無窮大。一個有價值的想法,可能會在我們人生的數年,持續不斷地改正我們的行為,創造難以計量的複利價值。而這一切的起點,都從實踐開始。

做筆記的價值在於,現在有感而發的每一條想法,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重要參考;如果僅僅是思考,沒有記錄,再有價值的想法都會慢慢遺忘,做筆記,是我們對抗遺忘的唯一方式。

我們的一生會碰到很多有趣的觀點,但只有一小部分跟我們的主題有關,而我們偶然獲得的知識占了我們學習絕大部分,這樣的模式註定了,那些可能對我們人生產生巨大影響的信息,往往藏在隻言片語中,可遇而不可求。

當你發現了讓自己感興趣觀點或主題,不要猶豫,保存到你的筆記中,抓住腦海中關於這條信息的所有靈感和想法,付諸紙上,讓這個想法在未來的某一天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0457?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Lars漫步

責編:Microhoo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33a4ebdc6372bec187ad6fa28043b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