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流」成螢屏新熱潮,《田耕紀》是否會「成也宅斗敗也宅斗」?

2023-10-22   娛樂獨角獸

原標題:「種田流」成螢屏新熱潮,《田耕紀》是否會「成也宅斗敗也宅斗」?

作者| 糖炒山楂

編輯| 把青

斷更後的首個更新日,《田耕紀》在貓眼劇集熱度榜上的霸榜勢頭被打破,豆瓣評分也下滑至7.4分。——今年8分劇「爆發」的劇集市場,這個成績不算好。

圍繞著這部「業內首部種田劇」的聲音,也逐漸清晰:豆瓣、微博等平台上,網友爭議的點主要在於劇集前期對連家宅斗的呈現配比過高,出圈話題也多是極品親戚的極品操作

田園治癒與鬧心宅斗之間的「差距」,成為許多人為這部劇留下低分評價的主要原因。《田耕紀》冤嗎?

「種田」最早出自策略類網遊,主打「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經營過程。網文界,種田文則從早期架空歷史、異界設定的制度建設,演變成封建社會背景下主人公的家長里短日常瑣事,時代背景下的世俗人情、禮序制度、家族興衰也成了主要看點,即種田宅斗。影視化賽道,則出現了《花間提壺方大廚》《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代表作,「美食治癒」和「種田宅斗」各表一枝。

從這一層面來講,《田耕紀》前十集重點刻畫的智斗極品親戚、分家的過程,並不算「偏題」,其中所展現的家庭等級劃分、女性悲劇等也足夠深刻。無怪乎有網友稱其「滿足了自己對種田文的所有想像」。

但要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種田文」的概念,甚至絕大多數觀眾對它的理解更傾向於字面意義,充滿田園治癒、鄉野風光。《田耕紀》宣傳上的「錯位」強化了這種認知:「首部種田劇」的標籤下,電視劇以古代小農的人物設定,美食美景、農耕養殖的花絮片段強化了大眾對田園治癒、農家生活的期待

「種田」的概念,為《田耕紀》吸引了第一波關注,也帶來了第一波爭議,至於後續能否絕地反擊還待觀望。不過立足市場,關注與爭議又微妙地印證了大眾對「種田風」的喜愛,螢屏上悄然颳起了種田風,而大眾究竟喜歡怎樣的「種田流」呢?

成也宅斗敗也宅斗,「種田劇」的突破與憾事

雖然距離「爆」還略差了一口氣,但《田耕紀》確實在成為許多人的新下飯選擇,女主連蔓兒更是獲封「電子寵物」。

貓眼專業版上,這部開播8天的電視劇已經連續6日拿下了劇集熱度總榜日冠;德塔文電視劇景氣指數破2;主角沈諾、連蔓兒也先後登上了vlinkage劇集角色新媒體指數榜TOP2。

在娛樂獨角獸看來,市場對《田耕紀》的偏愛,在於它的確做出了突破:首先,雖然種田劇的概念帶來了爭議,但聚焦古代小農家庭的確是國產古裝劇的一大突破。以往我們所能在古裝劇里看到的,多是宮廷帝王、神仙眷侶、江湖豪俠,《知否》勾勒的是庶女的生存狀態,但也將視角對準了古代大家族。

連家作為《田耕紀》的主角,他們是真正的農戶,這決定了它所帶來的人物群像是令人眼前一亮的。爺爺連方看似公平實則逃避,奶奶刁鑽潑辣動輒哭鬧打滾,大伯一家則是毫無底線原則的利己主義,老二一家是偷奸耍滑的代表,到了女主父母自然是老實最欺負,甚至有點懦弱。

這種「小農」的特殊性,還體現在對人物生存狀態的刻畫是新穎的。比如劇中呈現的吃飯時男女分桌而坐、飯菜以男性為先;再比如即使是農忙時節也是男性忙秋收,女性收拾家務。雖然是農戶,實則等級分明。

除此之外,沒有「金手指」,也是古代小農的生存狀態。面對官府的威脅,連蔓兒只能選擇出售蒜香花生的配方繳納一百兩銀錢;面對假扮官兵的劫道者,她也只能選擇留下葡萄酒,即使會隨即陷入交貨、還款的雙重困境。

其次,相比種田文在改編上所面臨的固有難題,如何將相對平淡的敘事風格、長線的人物成長刻畫的更加動人等,《田耕紀》強化的宅斗屬性、極致的人物設定讓該劇高潮迭起。當然它也契合了當下觀眾的追劇偏好之一:國產劇永遠偏愛「極品親人」的雞飛狗跳,此前的蘇大強、樊勝美的媽媽都曾是火爆全網的人物。

畢竟誰能想到,剛一開局,女主連蔓兒就經歷了地獄難度的親人作妖:被大伯以500兩賣去配冥婚、母親未出世的孩子被過繼給大伯後又被害流產、銀子被搜刮甚至連賺錢的方子也要被算計……一出接著一出,讓觀眾氣悶的同時也欲罷不能,等待著她的絕地反擊。

只是「成也宅斗,敗也宅斗」,不只是因為大眾對「種田」的字面定義,還因為劇中對連家的呈現占比較多,但實質性劇情推進則較慢,且人物臉譜化,引發了部分觀眾在觀感上的「不適」。相比極端的「壞」,大眾顯然更喜歡那些複雜而鮮活的小人物,但目前劇中的大部分人物缺乏這樣的刻畫。

當然也有做的比較出彩的,比如連家奶奶,從最開始的偏心、刁鑽潑辣、滿地打滾,到後來網友逐漸在她的言語間窺見人物悲慘的一生,都讓這個人物真正立體了起來,打破了人物的刻板印象。而連蔓兒現實中被母親「遺棄」、在古代被母愛治癒的橋段,也受到了不少觀眾的好評。

再者,電視劇將穿越改為遊戲玩家的設定,頗為新穎。穿越、重生、系統等本就是種田劇的「標配設定」,《田耕紀》引入的系統設定自然也戳中了無數愛好者的心。只是目前看來,這樣的設定主要是合理化女主的身份,並未觸發更多的戲劇性。創新設定的不徹底和難以貫穿,略顯遺憾。

《田耕紀》差的那口氣兒,其實就是它既想要宅斗豐富看點,又想要田園治,既做到了創新設定但又難以貫穿全文、故事邏輯不夠嚴謹,這些復合性讓它難以徹底滿足某一類觀眾的需求,甚至造成了口碑和熱度上的難以再進一步。

爽文螢屏上颳起「種田風」,觀眾到底喜歡什麼樣的「種田劇」?

愛奇藝是懂聯動的。日前,《田耕紀》官微宣布由「十個勤天」演唱男主人物曲&插曲《少年歸來》。

「十個勤天」正是愛奇藝勞作紀實綜藝《種地吧》的嘉賓組合名,在慢綜藝全面改革換代的今年,這檔綜藝重新讓觀眾看到了田園治癒風的新可能。而在愛奇藝日前發布的片單中,不僅有十個勤天的新團綜《你好種地少年》,還有被譽為「女版種地吧」的《燃燒的月亮》。顯然是要將種田風進行到底。

回到影視賽道,種田風其實也不是新鮮概念。去年愛奇藝的破萬劇《卿卿日常》,開播之初同樣以兩人三餐四季的「慢生活」打動無數人,是近年來的「種田劇」代表;再向前,則有《花間提壺方大廚》《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唐磚》等多部種田劇,而它們也是不同風格和不同時期種田文的代表。

從綜藝到影視,「種田風」悄然而起。這並不難理解,它所代表是大眾骨子裡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的嚮往,尤其是當快節奏的生活逐漸壓的人透不過氣,這種理想就愈發需要在娛樂內容中得到寄託。只是觀眾喜歡的到底是怎樣的「種田劇」呢?

答案逐漸清晰:其一,治癒輕喜必不可少。除了《知否》將立意拔高古代禮教制度下的女性奮鬥傳奇,種田劇在影視化的呈現主要是以治癒輕喜的古裝劇為主,或是美食打底、或是爽文調性。它滿足的就是大眾對平凡生活的美好嚮往。

《田耕紀》的爭議性之一,在於其對宅斗的刻畫雖然激起了話題效應,也在其間巧妙穿插了部分喜劇元素,比如沈諾帶娃認妻、「討好」連家爺爺奶奶、吃醋干農活等,但整體走向上著實與治癒無甚關係。奇葩親戚只氣的觀眾心口悶疼,尤其是豆瓣上已經有不少觀眾提前對「大圓滿」結局表示了避雷。

其二,種田文的主角多是穿越、重生,這也決定了它的故事主角多是能與觀眾共鳴的、且具有一定爽感的。比如《卿卿日常》帶來的是躺平反內卷的女主。《田耕紀》中連蔓兒的性格特質不算突出,但她有仇當場報的特質、以及利用時間差開發的蒜香花生、葡萄酒等還是讓觀眾感受到了一點爽文氣息。

只是隨著故事推進,這部劇仍然未能躲過許多大女主劇的「創作雷點」。男主沈諾雖然出場不多,但顯然扮演者連蔓兒「智囊」的角色,從借貸要讓連花兒本人簽字、分家需要母親娘家的助力,都需要男主來點播。甚至是最近播出的葡萄酒被搶,也需要沈諾以尋求依舊的帳簿來換取。女性人物魅力大打折扣。

其三,CP感。無論是女頻種田文本身崇尚細水長流的愛情生活,還是影視化過程中甜寵種田劇當道,撒糖都是類型題材的一大特色。在《田耕紀》中,和宅斗、經營並列的便是連蔓兒和沈諾的愛情線:陪伴型的情感萌發在沈諾離開後全面迸發,觀眾們也在「還沒在一起就異地戀」的感情中抹了一把眼淚。

最後,其實是種田劇的製作。《知否》對封建禮教的生動刻畫,不僅在於人物關係,還在於其在場景服化道上的嚴謹。架空的美食種田劇則同樣需要煙火氣和田園風光作為映襯。《卿卿日常》中對九川風物的呈現,也都恰到好處讓整個世界觀成立。

在《田耕紀》中,跟隨連蔓兒的腳步也讓大眾對風吹麥浪的美好景象一覽無餘,主角生活的「十三里營子」則充滿了古村落的農耕氣息,村頭巷尾交流著各種八卦的婦女、干農活的路上攀談的村民等都十分鮮活。曾舜晞也在採訪中透露演員也曾去學習了割稻子等農活的做法。不過劇中還是有一些明顯棚拍的場景讓觀眾感覺到了「出戲」。

以上幾個維度,都是看似容易實則考驗頗多。而種田劇被市場關注多年,但終未成為潮流,本身就說明了其在影視化過程中的難度,尤其是它身上「既是理想也是現實」的屬性,決定了它需要經受觀眾從現實性到精神性的全方位審視

總的來講,在古裝劇頻頻出新的今年,《田耕紀》在主題視角和概念題材上的創新性仍然值得肯定。只是關於種田劇,還待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