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警察收繳槍械,山東7旬老人拒絕:你們沒資格收我的槍!

2023-12-12   文史風雲

原標題:1996年,警察收繳槍械,山東7旬老人拒絕:你們沒資格收我的槍!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96年,山東萊蕪地區一位70多歲的老人,被群眾舉報非法持有槍械。

當地警方接到舉報後,第一時間趕到老人家中沒收他的兩支手槍。

沒想到,警方卻遭到了對方的拒絕:「你們沒資格收我的槍!」

這位年過古稀的老人究竟是什麼人?他的兩把匣子槍又是怎樣得來的?

兩支駁殼槍

眾所周知,我國對槍枝的管理一直是非常嚴格的。

過度放開槍枝管理,可能會導致社會動盪和不安全因素的增加,嚴格管理槍枝是為了確保社會的安全和公共秩序,以及減少犯罪和暴力事件的發生。

1996年,我國頒布了自建國以來最全面、最嚴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枝管理法》。

其中明確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違反法律規定持有、製造、買賣、運輸、出租和出借槍枝。

我國高度重視民眾的生命安全,因此任何私藏槍枝者,一經查出,一律嚴懲。

隨著法規的頒布,全國各地的槍枝收繳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一天,山東萊蕪警方接到舉報,稱當地有一位名叫滕西遠的老人,家中私藏了兩把匣子槍沒有上交。

警方獲悉這一消息後,火速趕往老人家中,了解具體情況。

只見滕西遠老人雖已年過古稀,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有警察來訪,也泰然自若。

警察看著他家中牆上掛著偉人像,舉手投足之間亦可見氣質不俗,因此猜測滕西遠老人,可能是一位老兵。

但是早在1981年時,國家就頒布了一項臨時的槍械管理條例。

這項法規出台後,很多參加過戰爭的革命軍人,也都把自己的槍交了上去。

因此無論如何,老人都不應該到現在還持有槍枝的。

然而當民警向他了解情況,詢問他家中是否非法藏有槍枝?

滕西遠老人不慌不忙地起身,從臥室里拿出了一個盒子:「我確實有兩把駁殼槍沒有上交,但不是非法的,我有持槍證明。」

盒子打開,除了兩把被擦拭得乾淨如新的駁殼槍,還有一張疊得整齊方正的紙。

老人小心翼翼將紙展開,民警一看,竟然真的是1982年的一張持槍證明。

上面清楚地寫著幾條持槍須知,落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6202部隊,並加蓋了部隊的公章。

這份持槍證明是真實有效的,但民警對其來歷仍感到好奇和疑惑。

老人見狀,便將這兩支槍的來歷和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

1925年,滕西遠出生於濟南萊蕪一個小山村。

年幼時家中無房無地,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

後來又遇上了饑荒,父母雙亡,滕西遠只能和四個兄弟相依為命。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經常闖進村子裡燒殺擄掠,滕西遠的叔叔、堂兄弟,全都被日本士兵抓去了。

滕西遠只得四處乞討,靠鄉親們的接濟,討百家飯度日。

他小時候長得黑黑瘦瘦的,因此村裡人都親切地喊他「滕黑子」。

滕西遠很感激萊東縣大隊對他的幫助,也感念鄉親們對他的照顧,就經常幫著縣大隊收集情報。

他年紀不大,但頭腦靈活,縣大隊的軍民都很喜歡他。

滕西遠的大哥很早就加入了共產黨,13歲那年,他也跟隨大哥,成為了縣大隊的一員。

當時,縣大隊的負責人劉子政,在動員大會上曾說過一句話:「誰是英雄?誰是狗熊?誰能把日本侵略者的腦袋拿來,誰就是真英雄。」

這句話被年幼的滕西遠牢牢記在了心裡,他那時就立志要建功立業當英雄,打跑日本鬼子。

有一次,滕西遠跟著鋤奸隊員李希珍和劉孔山外出執行任務,不料卻遇上了埋伏的日軍。

日軍窮追不捨,三人只能東躲西藏。剛躲過了追蹤,就忽然發現了一個落單的日本兵。

他們好不容易才逃脫了追趕,按說這時候隱忍不發,只等日軍離開後抓緊逃跑才是最安全的。

然而滕西遠當時血氣方剛,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殺小鬼子為家人和鄉親們報仇。

滕西遠手腳靈活,悄悄爬到了一個豬圈的頂棚上,趁日軍不注意時,猛地跳下去把他撲倒在地。

而藏在旁邊的兩人也在這時沖了上去,按住日軍的手腳,三人合力把他控制住了。

滕西遠見狀,立刻抽出匕首,朝著敵人的脖頸狠狠刺了進去。

而這把割了日軍腦袋的匕首,一直被滕西遠好好地保存著。

後來,他們把日軍的腦袋,交給了廖榮標領導的八路軍四支隊。

手刃日軍的少年得到了首長的讚揚,「滕黑子」一下就出了名。

一槍立戰功

滕西遠這一輩子打過很多仗,每一次都是抱著必死念頭以命相搏。

而回憶起自己的戎馬生涯,最讓他感到驚心動魄,差點丟了性命的一戰,就是當年聞名魯中的楊家橫戰鬥。

1940年,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戰鬥也變得頻繁激烈。

為了能夠儘快結束戰爭,日寇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經濟封鎖,並進行瘋狂地掃蕩。

他們妄圖用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徹底消滅我軍的抗日根據地。

同年,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縱隊整編為由廖榮標領導的四支隊二團,15歲的滕西遠也是其中一員。

這一年的五月,日軍1000餘人開始掃蕩泰山區,「楊家橫戰鬥」就是其中的一戰。

楊家橫位於山東,是軍隊輸送物資的必經之路,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日寇仗著兵力充足,火力兇猛,對楊家橫發動了猛攻。

日軍處在高地,周圍有水,易守難攻,地勢對我軍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在山地里打仗,又受到當時通訊能力的限制,所以戰場上指揮官的很多命令和指揮,都是靠旗手用旗語來傳達的。

滕西遠很清楚旗手的重要性,在戰鬥的艱難時刻,他一槍就將日軍的旗手擊斃。

失去了旗手的日軍,宛如沒有了頭羊的羊群,瞬間亂作一團。

戰鬥進行到白熱化階段,滕西遠的子彈全部打光了。

但他一刻也沒有猶豫,拿著刺刀就和戰友們一起沖了上去,以肉身相搏。

當時,一個日本兵用刀捅傷了他的腋窩,劇痛之下,滕西遠倒在了地上。

但是,也不知是哪裡來的力氣,滕西遠一發狠,就頂著敵人的東洋刀,忍著劇痛起身,用刺刀反殺了那個日本兵。

一場惡戰結束後,滕西遠雖然負傷,但總算是逃過一劫,幸運地活了下來。

因為在戰鬥中的優秀表現,滕西遠榮獲了一等功。

部隊領導還送給他一支手槍,作為他英勇作戰的獎勵。

也正是這把沉甸甸的手槍,在滕西遠十五歲這一年,拉開了他戎馬一生的序幕。

大概是因為他身上這股不畏犧牲的英勇精神,滕西遠在戰場上屢立戰功。

1947年5月,滕西遠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那時受到戰爭影響和條件限制,入黨儀式只能在部隊中匆匆地舉行。

可對於滕西遠來說,那是他此生都不會忘記的莊重時刻。

一個討飯長大的孩子,在黨的栽培下成為了一名英勇無畏的戰士。

入黨之後,滕西遠更加堅定了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的信念。

孤身炸坦克

1947年正值解放戰爭,那時的滕西遠在部隊中任炮兵連長。

七月份的時候,一場慘烈的戰爭足足持續了幾天幾夜,滕西遠和戰友們始終堅守陣地,到最後甚至只能以野果充飢。

一天傍晚時分,滕西遠去查哨,忽然發現了國軍的一支隊伍,正在向我軍營地進發。

看架勢,是想要出其不意,打我軍一個措手不及。

那支隊伍約有200餘人,攜帶有迫擊炮、山炮,裝備精良。

而與滕西遠一同來查哨的,只有他的一位戰友,兩人加起來只有三枚手榴彈,一支衝鋒鎗和一把手槍。

以2敵200是天方夜譚,可是一旦讓敵人順利通過,我軍就面臨著全軍覆沒的風險。

滕西遠知道這時再回去報信也已經來不及了,他飛速思考著對策,電光火石之間,他腦海中突然閃過一計。

將計劃告知戰友後,二人就埋伏在敵軍必經之路上,待他們剛一靠近,滕西遠馬上就把手榴彈擲了出去。

他朝著天空連放幾槍,似乎完全不怕暴露自己的位置,還對著敵軍大喊道:「你們已經被包圍了,繳槍不殺!」

不知情的國軍一下就懵了,以為我軍對他們的突襲早有準備,馬上自亂陣腳,暫時不敢貿然前進。

而我軍聽到槍聲後,也馬上組織火力趕來,把敵人全部俘虜了。

這場戰鬥速戰速決,避免了更多傷亡,多虧了滕西遠的「空城計」。

因此滕西遠再立軍功,又收到了一支駁殼槍。

這兩支手槍是他英勇作戰的獎勵,更是陪著他出生入死,見證了他的戎馬生涯。

1950年12月,滕西遠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據滕西遠的回憶,入朝後他們很快就與敵人交火,可是由於後援供應不及時,因此條件十分艱苦。

朝鮮天寒地凍,時不時還有敵軍的飛機在頭頂轟炸,還有摩托化部隊的突襲。

而我軍火力弱、裝備差,乾糧只有炒麵,行軍也全靠步行。

在1953年3月的一場激戰中,滕西遠所在的部隊遭遇一輛敵軍坦克,阻擋了前進的道路。

形勢緊迫,唯一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派一名戰士前去將坦克炸毀。

滕西遠深知這是一項兇險至極,九死一生的任務。

可身為炮兵連連長的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將這個兇險的任務搶了下來。

他幾乎是懷著必死的決心,根本沒有想過自己能活下來。

因此在行動前特意囑託戰友,叫他們別忘了給自己家人捎個信。

夜幕降臨,滕西遠身上掛著炸藥包,如夜行神龍一般匍匐著接近敵軍坦克。

到達指定位置後,他迅速將炸藥包巧妙地掛到坦克履帶上,並點燃了引信,緊接著飛速轉身往回奔跑。

或許是憑藉著他多次作戰的經驗和冷靜應對危機的能力,也可能是老天饋贈的一點幸運。

一聲巨響從身後傳來,敵人的坦克被成功摧毀,而滕西遠則安然無恙。

由於這次英勇的行動,滕西遠贏得了「爆破英雄」的美譽,還被彭德懷司令稱讚:「滕黑子能當指戰員,也能當戰鬥員!」

不舍「老戰友」

1963年,滕西遠轉業回到萊蕪,在園林、住建等多個部門繼續奉獻。

離休後,他就和老伴生活在萊蕪區青草河畔的小房子裡,過著簡單樸素的安靜生活。

滕西遠的家中,掛滿了五星紅旗,還有很多偉人的照片。

平時常有政府工作人員和附近的學生,帶著花前來拜訪探望,老兩口很是感激,就連花的包裝紙都會認真地收好。

也經常會有人請滕西遠去講革命故事,每次說起那段歲月,他總是忍不住熱淚盈眶。

回顧滕西遠的軍旅生涯,曾立過三次一等功、兩次二等功和三次三等功。

自朝鮮戰場回國後,他還曾在河南和北京的部隊服役,跳傘、開坦克,樣樣精通。

他總是謙虛地說自己是非常幸運的,也時常勸誡年輕一代要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幸福。

老英雄眉間那些彈片留下的黑斑,與那些被他擦拭得閃亮的軍功章一樣,是那段英勇歷史永不褪色的勳章。

那把匕首和兩支手槍也被他仔細保存著,幾乎每天擦拭。

它們就如同他的戰友一樣,多年來陪著他出生入死。

1981年的臨時槍械管理條例出台後,很多參加過革命的戰士,都把自己手中的槍枝交了上去。

滕西遠的家人多次勸說,老英雄自己也知道應當遵守國家的政策。

可是滕西遠對這兩個「老戰友」很是不舍,因此特意去了一趟自己曾經的部隊,向首長說明了自己的想法要求。

首長了解滕西遠的英雄事跡,也十分能理解他對愛槍的不舍。

於是再三考慮下,首長親手給滕西遠寫了一份持槍證明,允許他繼續保存這兩支手槍。

對他而言,那並不只是兩支匣子槍,更是他英勇殺敵的獎勵,是他昔日崢嶸歲月的光輝見證。

參考資料

[1]王希濤. 烽火硝煙無所懼 堅定不移跟黨走[N]. 濟南日報,2021-06-29(T07)

[2]鞠月芹.一把匕首兩把槍見證戎馬一生[N]. 濟南日報,2021-09-15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