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通水8年多,乾渠全年禁漁,「魚王」能長多大?

2023-12-11     微兔分享呀

原標題:南水北調中線通水8年多,乾渠全年禁漁,「魚王」能長多大?

我國耗資近3000億建造的「惠民工程」南水北調,讓沿岸城市4億多人都感受到了優質的水源。

自南水北調建成至今,已運行長達八年的時間,而且全年都處于禁漁狀態!

那麼,如今裡面的魚能有多大?為何要常年禁漁?

南水北調「禁漁八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成,對緩解北方的旱情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為了保證工程的水質,中線沿線實行了全線禁漁。

這一禁漁政策不僅保證了工程用水的質量,也讓河道中的魚類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生長環境。

南水北調中線自2014年開始正式向北方供水後,便在全線範圍內實施了禁漁政策,主要目的是防止工程用水受到污染。

如果允許人工捕撈,難免會對水質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最初實施這個政策時,還有一些人不按要求私自捕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污染。

後來相關部門採取了各種措施來加強監管,如增加監測點以實時監測水質,在入水口設置隔離設施,並加大了對違法者的處罰力度,這使得中線沿線的禁漁政策得以貫徹執行。

這一禁漁政策不僅確保了南水北調的水質,也給河道中的魚類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中線沿線由於是人工建設的輸水管道,水質達到國家二類水標準以上。

且自2014年開始,河面上不再有任何漁業活動,魚類的生長不再受到外部干擾,據估算,中線全長1276公里,平均寬度50米,水深可達6-7米,非常適合淡水魚生長。

現如今「禁漁」已經實施了8年之久,河道中的魚類得到充分的生長,個頭應該已達到很大。

「禁漁八年」取得的效果,體現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生態保護方面的成果,我們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這些年來在最佳環境下生長的河道魚類。

據相關專家介紹,中線沿線魚類品種繁多,有草魚、鯽魚、鯰魚等多種淡水魚類,這些魚類在優質水環境和無外界干擾的條件下,個頭和體型可能達到驚人的程度。

比如青魚體型本來就大,在良好水質條件下連續8年生長,個頭預計可達1米以上,鯽魚、鯰魚等小型魚種,也有可能達到普通魚的2-3倍體型。

可以說,經過8年「禁漁」培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孕育出了一個魚類「保護區」,這不僅令人驚喜,也為我們保護淡水資源提供了寶貴經驗。

當然,長時間的禁漁也存在一定問題,魚類過分生長可能會影響河道生態平衡,部分魚類也可能因長期缺乏捕食而數量過多。

相關部門需要積極研究適當的抽捕方式,在不污染水質的前提下進行控制,此外,未來何時能適當開放休閒釣魚也需要進一步論證。

一旦開放,應嚴格控制捕撈數量和魚餌使用,避免造成污染。

巨大魚類出水!

中線人工水道自通水以來,逐步孕育出一個獨特的魚類生態系統,工程全程受國家保護,水質優良,禁止任何生產性捕撈,為魚類提供了充足的生長環境。

從最初的19種小型魚類,到現今豐富多樣的25種魚類,中線水域中的生物鏈在不斷完善。

2015年第一輪調查中,科研人員僅採集到19種魚類,以小型魚為主,最大長度不超過24厘米。

其中12種屬於鯉科,如麥穗魚、餐條魚、鰕虎魚等,數量占所有採集樣本的76%以上,這些魚類性成熟年齡不超過2歲,代表了水域剛形成時的初級生態狀態。

到了2018年第二輪調查,魚類總數已增加至25種,新發現的魚類中同樣以小型魚居多,如馬口魚和餐條魚等,它們的出現頻率最高,這標誌著中線水域的生態系統正在不斷豐富。

除了小型魚之外,也有體型較大的魚類被發現,如鱤魚、草魚、鯉魚等,這些大型魚類能否在中線水域中茁壯成長,將直接影響食物鏈的延伸。

鱤魚是中線水域中體型最大、生長最迅速的掠食性魚類,它天性兇猛,有「水中老虎」之稱,據傳在野外,成年鱤魚能輕鬆捕食葦鼠、青蛙甚至是小型水鳥。

調查顯示,野生鱤魚體長可達2米,重達100斤。就在2019年,丹江口漁民還捕獲到一條1.68米、104斤的巨型鱤魚。

中線水域與丹江口水源相通,鱤魚的繁殖後代可順流而下進入乾渠,這也預示著中線可能出現同等級別的大鱤魚。

四大家魚之一的草魚,也有可能在中線水域中長成大魚,草魚生長迅速,一年時間就能從20厘米長到45厘米。

野外環境下,它們可達1米以上,個體異常可觀超過2米,重達45公斤,不過,乾渠內缺乏食物來源,草魚成長會較為緩慢。

然而,草魚具有非常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利用各種碎屑與藻類維生,這或許能幫助它們在乾渠內達到最大化生長。

另一種大型魚類是廣受歡迎的鯉魚,據資料顯示,歐美野生鯉魚體長可達1.2米,重40多公斤。

鯉魚對環境適應力強,是典型的雜食性魚類,再加上中線水質優良,足以提供鯉魚持續生長的條件,一旦鯉魚種群數量足夠,巨型個體的出現也指日可待。

除上述三種外,黑魚、鲶魚、鱖魚也都有機會在食物充足時長成大魚,這些魚類雖然數量稀少,但都具備成為食物鏈中級環節的潛力。

正是這些中小型魚類的存在,才使初級食物鏈能夠形成,它們為中線水域中更高級的食物鏈打下基礎。

儘管目前中線魚類種類不及天然水體,但小型魚群的存在奠定了食物鏈基礎,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大魚的出現也將指日可待。

在國家與政府的保護下,中線水域蘊藏著無限的生態可能,它已然成為連接南北、連接陸地與水域的生命之河,我們期待著它孕育出更多自然的奇蹟。

南水北調工程:推動南北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設施

南水北調工程的核心是從長江流域調水到黃河流域,緩解北方水資源匱乏狀況,工程自20世紀90年代立項,經過幾十年建設,如今初見成效,它展現出基於人民需求和科學規劃的大型水利工程的意義。

我國南北氣候存在明顯差異,北方屬於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年降水量較少,居民需要空氣加濕器等設備增加室內濕度。

而南方氣候濕潤,居民需要使用乾衣機等設備去除多餘濕氣,否則易致牆面霉變,這導致南北在疾病防治和房屋維護上投入不同。

南方在梅雨季節也面臨洪澇災害,數月持續雨水對房屋和道路造成損壞。而北方在冬季取暖困難,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南北居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要求差距日益明顯。

同時,考慮到水質和水量保障,南水北調工程選在距離遙遠的湖北丹江口而非長江下游取水,丹江口水庫面積廣闊,水質超過國家一級標準,是長江流域最佳水源地。

相比之下,上海杭州段水質較差,優質水源對保障百姓健康至關重要。

在丹江口建立超大型水庫也需要時間投入,政府先進行大壩提高和庫容擴建,將水量從105億立方米提升至300億立方米,滿足供水需要。

竣工運作後,即使經過數百公里乾渠,到達北京段水質仍達二級標準,完全滿足生活用途。

竣工後的南水北調工程明顯改善了南北方的生活環境,北方獲得了額外穩定的水源供給,居民對加濕器的依賴程度大為降低,南方分擔了部分水量後,避免了以前的嚴重水浸泡災害。

南水北調更在經濟效益上帶來長遠影響,北方獲得穩定水資源後,農業和服務業得以蓬勃發展。

南方部分地區也實現了更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未來可期待南方與北方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而且還體現了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出發點的基礎設施規劃的意義,它不僅帶來短期效益,更對長遠的經濟構建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這種以人民需求為導向的大型水利工程值得持續推進。

南水北調中線8年全面禁漁取得顯著成效,不僅保證了水質,也讓河道魚類得到充分生長,這充分展現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並重的科學態度。

未來相關部門還需繼續完善監管,適時開放水面釣魚,使禁漁政策在保護水資源的同時,也讓公眾分享到豐富的魚類資源。

我們相信通過各方努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經驗會更好地惠及社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0ec77a125101f2a3cee3148ddae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