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如懿斷髮,導火索是令妃造成的,「魏瓔珞」絕對不是白月光

2023-12-24     車解讀

原標題:歷史上如懿斷髮,導火索是令妃造成的,「魏瓔珞」絕對不是白月光

歷史上如懿斷髮,導火索是令妃造成的,「魏瓔珞」絕對不是白月光

生在宮闈當中,便不當有人世真情。《如懿傳》中乾隆和如懿本來兩小無猜,本應互許終身的二人,卻在錯綜複雜的政局背景中,漸漸暴露了個人對抗現實的軟弱無力。

但是在面對同樣的困局的時候,故事的兩位主角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乾隆皇帝委曲求全,迷失自我,扼殺了曾經青澀純真的自己,而將自己改造成一個鐵血無情的政治機器。

但如懿雖然無法規避朝局施加給自己的壓力,但寧肯放棄名分地位甚至兩人名存實亡的感情,也依然堅守自己心中那份純摯真誠,春光旖旎的感情。

面對乾隆皇帝前來邀約,如懿斷然不肯矇騙自己,褻瀆過往,毅然斷髮,以誓相別。乾隆皇帝也因此忿然離去,收了如懿恩澤,與其死生不復相見。

故事固然悽美,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歷史上的乾隆後宮,發生的事情更加令人嘆惋。同樣是步步為營的後宮,局中人也難免受旁人忌恨。然而故事的主人公卻感情和現實雙雙失利,歷史上的「如懿」也斷了發,可這確是封建王朝的一個無力女子的悲劇。

如懿的原型是乾隆的皇后,輝發那拉氏。輝發那拉氏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年幼就在乾隆皇帝身邊服侍,後來位分逐漸升高,在富察皇后死後,升任皇后。但在乾隆朝的某一天,輝發那拉氏卻揮刀斷髮,乾隆為此震怒,隨後商議罪名論罰,廢了輝發那拉氏的後位。

造成輝發那拉氏悲劇的是兩個人。在感情上,她從沒有走進過乾隆的心裡,實際是皇族體面的犧牲品;在現實中,她受「魏瓔珞」的狙擊,被利用皇帝的心結和兩人之間的嫌隙,煽風點火,心緒煩亂,從而行為極端,以致廢后。

輝發那拉氏出身不低,而且相伴乾隆皇帝多年,在成為皇后之前,沒有負面傳聞,不可謂對皇帝沒有感情。可以說她成為皇后,心中也是一心一意,想要照顧好自己的夫君,盡皇后的本分的。

但是乾隆皇帝心中遠遠容不下輝發那拉氏。乾隆歷史上頗有風流名聲,但是實際上他一生中一直挂念他的髮妻,富察皇后,以至於在富察皇后身故之後,多少有些「漸次花叢懶回顧」之感。

然而,皇后之位不可久缺,最終要有人頂替。乾隆對富察的思念雖被人理解,但他卻對其餘人太過薄情,以至於毫不留顏面。輝發那拉氏的冊封禮上,他並沒展示多高興,反而寫詩悼念富察氏,形容自從你死後,天下千嬌百媚,又怎能與你相比?話鋒直指無辜的輝發那拉氏,可想而知輝發那拉氏的心情。

輝發那拉氏封后之後,乾隆也對她提不起興趣,處處冷淡。然而皇后畢竟不能太過放肆,對乾隆處處忍讓,這一切終於在乾隆巡幸江南的時候,在被有心人存心構陷之下,爆發了。

乾隆攜諸妃下江南,本是大好之事,各人都心情舒暢。但是此時令妃,也就是《延禧攻略》中的「魏瓔珞」卻突然向皇帝進言,請命封自己為皇貴妃。按照慣例,皇后在世,不得立皇貴妃。此時輝發那拉氏就在現場,令妃卻提出此種要求,實在和《延禧攻略》中看似完美無瑕的魏瓔珞大相逕庭。

乾隆和輝發那拉氏之間發生了什麼不知道,只知道故事的結局是輝發那拉氏憤而斷髮,而乾隆被輝發那拉氏的無理行為激怒,連夜將皇后送回京城,並且回京後就著手褫奪了輝發那拉氏皇后之位。

輝發那拉氏本對乾隆一心一意,無奈被推舉到皇后之位後,處處被乾隆與富察氏相比,這是哪個女人也忍受不了的,在長期的積累,和她人的挑唆之下,終於爆發了,從而迎來自己淒涼的結局,落魄收場。

故事的另一個人令妃,從中漁翁得利,顯然只有她笑到最後。在輝發那拉氏廢后之後,她如願當上皇貴妃,並且總領六宮之事,行皇后之實。之後頗得皇帝寵幸,走到哪裡都帶著她,看來電視劇終究都是虛構,後宮從來就沒有一個人稱得上是潔白無瑕的「白月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075ed994618c6d9cd4ab34b065d6a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