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刷完《人生之路》,簡單講,我對它的大結局是滿意的。
第36集,在高加林知道高考頂替的真相後,高雙星的做法挺雞賊。他給高加林下跪,說「我只能拿我的命向你贖罪」。
高雙星有罪,但罪不至死。他這樣說,證明他想要道德綁架高加林。
然而,高加林根本不吃這一套,他要用法律武器來制裁高雙星。
後來,高雙星父子主動自首,與其說是真心悔過,不如說是道德綁架失敗後的無奈之舉。
於情於理,主動自首對高雙星和妻兒來說,都是及時止損的良策。
畢竟,高考頂替是事實,高加林也拿到了實錘,與其對簿公堂,不如自首,爭取寬大處理。
然後,故事轉向幾年後,高雙星和高加林的和解,拍得頗為動人。
第一集,高雙星和高加林從家到學校,飆車。飆車戲有細節,高雙星搭巧珍的拖拉機,靠作弊手段贏了高加林。
高加林回到教室,高雙星面不改色地說,「我贏了,你請我吃粉。」
這是塑造人物,也在暗示人物命運,只要能贏高加林,高雙星不介意作弊。高考頂替事件,和飆車戲一樣,證明高雙星的底線很低,只要能贏高加林,他不介意作弊。
在結尾處,高加林和高雙星從學校到家,他們不再飆車,加林不再是那個心高氣傲的年輕人,高雙星也洗心革面,開啟新的人生。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這個結尾餘味悠長。
此外,高加林講課,高雙星聽講。這一幕是在呼應第27集。
第27集,高雙星是前途無量的天之驕子,高加林是拼盡全力留在上海的報社打工人。高雙星讓高加林幫巧珍的忙,他會站在高處,像發號施令一樣讓加林做事。
高加林仰視高雙星,因為他知道,大學畢業生高雙星有居高臨下的資本。
第37集,高雙星承認高考頂替,他也受到法律的制裁。兩人的社會地位也發生了逆轉。
但是。高加林卻沒有像當年的高雙星那樣居高臨下和他談話。這說明高加林已經是個謙卑的人。
為什麼說已經呢?
因為22歲的高加林,心氣特別高,他求巧珍幫馬栓找工作,會特意站在高處讓巧珍做事。
歲月改變了太多人,高加林被打磨成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
《人生之路》開播後引起爭議,因為和原著小說相差太遠。這是事實,但這不應該是影視劇的原罪。
因為小說用的是文學語言,影視劇用的是視聽語言,兩者敘事的媒介不同,誇獎一部影視劇遵循原著,就像誇讚一朵花有大白菜的斤兩。
我能接受《人生之路》的大膽改編。
看完這部劇,我才肯定,《人生之路》的主角其實是高加林和劉巧珍,他們兩個人都有非常強悍的生命力。
劉巧珍想要嫁給高加林,後來卻嫁給了馬栓。她接受了馬栓,然而,馬栓卻因車禍英年早逝。
苦難沒有打倒巧珍,她像高加林一樣,挺過了人生中的一道道難關。
在這裡要點贊一下李沁的表演,幾年以後的巧珍,她的嗓音已經沙啞,裡面布滿了歲月的滄桑。
巧珍和加林沒有成為一家人,但是,他們活成一家人的樣子,這個處理我很喜歡。
《人生之路》有個容易被忽視的設定,血親關係不是愛的必然。
高明樓讓高雙星偷走高加林的人生,其實是一種用愛偽裝的毒藥。人品不行的高雙星禁不起誘惑,然而,他也確實活得很煎熬。
高明樓和高雙星的父子線,其實是對血親關係的質疑。
高加林和劉巧珍沒有成為一家人,然而,在巧珍生命中的最難捱的時刻,是加林照亮了他的人生。他們沒有家人關係,但是,他們的感情已經勝過血親關係構築的家人了。
編劇對親密關係的理解,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此外,高加林和陳方明的友情線,簡直就是童話啊。
同樣是高加林的好朋友 ,高雙星和陳方明形成鮮明的對比,高雙星是高加林的負資產,陳方明則是高加林的績優股。
如果沒有陳方明,高加林在真的錯過了留在上海的機會。在雜誌遭遇瓶頸後,是陳方明幫助高加林轉向網絡升級。
人的一生中關鍵的就那麼幾步,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
這是原著《人生》引用《紅岩》中的話,其實,我更喜歡陶傑在《殺鵪鶉的少女》的一段話,分享如下。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出抉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當然,《人生之路》的結尾也有不足之處。
比如說,高三星的形象太單薄,他和巧玲那點糾結,讓劇情變得有些水。
比如說,對高加林人生命運有重大影響的叔叔,露一次面,再也不見了。
比如說,高加林的恩師景老師,自從高加林到了上海後,他也沒有任何消息——高加林不是忘恩負義之人,他回寬州縣城,如果和景老師見一面,會更好。
比如說,那個給加林指點迷津的德順老爺子,也沒有任何交代。
或許,我也可以自作多情地給編劇找補,這就是人生,有些人來不及告別,就真的再也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