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燭塵誕辰140周年,誰說湖南人不會經商?

2023-01-31     羲和奇談

原標題:李燭塵誕辰140周年,誰說湖南人不會經商?

李燭塵(1882年9月15日-1968年10月7日),原名李華

,湖南永順人。著名愛國民族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中國民主建國會、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重要創始人和領導人,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文∣吳雙江

如今再看李燭塵管理和經營企業的思想和方法,依然令後人讚嘆不已。他與湘陰范旭東的出現,足以擊倒「湖南人不會經商」的評說

說起中國的民族化工業,肯定繞不開李燭塵這個名字。

李燭塵生於1882年,今年是其誕辰140周年。他是著名的實業家,又是我國民族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李燭塵生於亂世,一生歷經風雨,坎坷跋涉,煉鹽制鹼,跌宕起伏。從民族資本家到紅色資本家,他最終走上了新中國化學工業部副部長的崗位,為我國民族資本化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再看李燭塵管理和經營企業的思想和方法,依然令後人讚嘆不已。他與湘陰范旭東的出現,足以擊倒「湖南人不會經商」的評說。

李燭塵

實業救國理想

李燭塵,原名李華榗,字乘竹,1882年9月16日出生於湖南省永順縣茅壩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家有十幾畝薄田,父親在茅壩鄉開了一個小飯館,家境雖然不算富裕,卻也溫飽有餘。

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9歲即中秀才,但時值晚清風雨飄搖之際,他決心放棄科舉仕途之路,準備求實學興實業以救國,於是轉入常德西路師範學堂學習。在這裡,他受到該校創辦人、湖南維新人物熊希齡等人極大影響,經常與同窗林伯渠等一起討論思考愛國禦侮、實業救國的道理。林伯渠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當時,從永順到常德要走大約600里山路,山高水險,他每次回家都是一根扁擔、一雙草鞋。每天走80里,單程路上就要花費一周時間。這是對李燭塵極好的磨練。他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一生經歷坎坷無數,卻百折不回、堅忍不拔。這和早年求學時長途步行的歷練是分不開的。

1909年師範學堂畢業後,李燭塵離鄉外游,目睹列強侵凌中華,清庭腐敗,憂心如焚,曾寫下詩句「夷夏藩籬洞門開,美歐侵略亘朝昏。神州無限傷心事,總覺重洋是禍根」,抒發自己的憂思。這次外游也讓他打開了眼界,他漫遊了上海、天津和北京,受益匪淺,對中國的現狀都有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首先是工業、農業方面的落後,要振國興邦,就必須興辦工業,發展農業,而要振興中國之工農業,首先要有新科學、新技術。新型科學技術的掌握,又需要大批新式人才。

辛亥革命之後,1912年,經過考試,李燭塵獲取了公費留學日本的資格。到日本學習一年日語後,考取了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主攻電氣化學。1918年,李燭塵畢業前夕發生的一件事,讓他更堅定了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思想。

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這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而在日本社會,則掀起了反華的浪潮。在日留學的中國學生受到歧視和排擠。

在李燭塵畢業前夕,一位教化學的老師請他吃飯。李燭塵剛吃了一口菜,鹹得嘴都張不開。

這位「老師」站起來譏諷地說:「今天這菜是專門為你準備的,你多吃點兒,你回國後,就吃不到鹽了。」李燭塵氣憤地說:「到時候我請你白吃三年。」 說完邁開大步走了。

東方當時最大化工企業集團

1918年,李燭塵完成學業後回國,途經朝鮮、大連。他實地考察了當地的化學工業。到北京後,他一邊尋找合適的工作,一邊寫成了《鹽與工業之關係》,發表在《鹽政雜誌》上。文章提出要以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制鹼工業,改變單一製鹽的狀況。《鹽政雜誌》主編景本白認為他的見解很有見地,約見李燭塵,並給范旭東寫了一封信,推薦李燭塵。

范旭東是湖南湘陰人,比李燭塵小1歲,也曾留學日本。他與李燭塵一樣,痛感祖國工業落後,遭受列強欺侮,即下決心開拓民族工業的領域,以工業的振興來實現強國富民之夢。1914年,范旭東籌集5萬銀元,在天津塘沽購買16畝灘地,支起煮鹽的大鍋,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精鹽公司——久大精鹽公司。

范旭東

李燭塵和范旭東一見如故。李燭塵後來回憶說:「就在民國七年八月底,我和范先生做了一次長談以之後,非常投機,於是就決定了我今後的終身的職業。」從此,李燭塵開始任久大精鹽廠技師,繼而任廠長。

李燭塵不僅是化工方面的專家,而且是經營管理方面的智者。李燭塵剛到的時候,當時的鹽廠在管理上無章可循,根本談不上管理;領料,廠長、技師,誰批條子都行。沒有管理,材料損失浪費很嚴重。產出的成品也是到處堆放,也沒有個成品倉庫,就在露天地里放著,流失很多。

針對這些問題,他首先建立了嚴格的領料審批制度,改變了以前誰都可以批條子領料的狀況。隨後又蓋起了倉庫,他說:「經費緊張也要蓋倉庫,既能保護財產,又便於管理,領料要有手續,進庫、出庫手續要健全,要嚴格登記。」

在范旭東的支持下,李燭塵召集全廠科室負責人研究制訂科室計劃、制度,以及科室之間的協作關係。這樣就減少了扯皮現象,改變了以前管理混亂和職責不清的狀況。之後,李燭塵一鼓作氣,制訂了全廠的各種規章制度,使全廠的工作處處有章可循。不久就提高了產量,還增加了品種,生產出肥皂、牙粉等生活日用品,精鹽廠發展到4個。

這一時期,作為企業主要股東的李燭塵兢兢業業、擘畫籌謀,不僅率隊到四川、內蒙古等地考察鹽鹼原料,更是積極引進人才和技術,努力開創製鹼業,成立永利鹼廠,打破英國財團對中國市場壟斷,改變中國無法制鹼的困局,使民族化工工業在惡劣環境中發展起來。

1922年,李燭塵建議范旭東創辦化學工業研究社。他說:「化工需要人才。大學生也是人才,但沒有經驗。我們辦個研究社,培養自己的化工高級人才。」當時公司資金相當緊張,但正好說到范旭東的心坎上。他一改平日的斯文,大聲地說:「辦!就是當掉褲子也要辦。」於是,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誕生了。

終於,1925年,歷經6年艱辛,李燭塵與與范旭東等創辦的久大、永利、黃海等企業實現三位一體,成為「永、久、黃團體」,近代民族化工行業由此奠基啟航。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國成立後,「永、久、黃」企業的大批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擔任共和國部長的1人,副部長的2人,院、所、廠、司、局長的有9個,任總工程師的十幾個,任工程師的幾十個。周總理讚賞地說:「永利是個技術簍子」。

戰火中保護產業

舊中國,民族工業的崛起,必須和外國資本的侵入做鬥爭,永利鹼廠也不例外。

面對我國化工工業的崛起,英國財團曾想方設法通過向財政部鹽務署增加鹽稅、合作、降價等各種途徑妄圖打垮永利鹼廠,李燭塵等與其進行堅決鬥爭,千方百計頂住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壓力,使民族化工工業在惡劣環境中得以萌芽成長。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永利、久大被迫停工。從秋天開始,日本軍部華北開發公司就授意下屬的興中公司奪取永利鹼廠。

1935年後塘沽永利鹼廠全景

由於永利鹼廠在國際上負有盛名,日本人最初還有所顧忌,希望通過合法手續,用所謂「名正言順」的方式得到產權。興中公司的代表曾幾次「拜訪」留守的李燭塵,大談「日中親善」,企圖與永利合作。李燭塵都嚴詞拒絕。

日本軍部終於失去耐心。1937年12月9號,就在轟炸南京硫酸銨廠的前幾天,日方拿著預先擬好的將鹼廠交給興中公司接辦的協定文本,逼迫李燭塵在文本上簽字。面對這種強盜行徑,李燭塵忍無可忍,他一改往日斯文儒雅的風範,怒斥說:「世界上哪有強盜搶了東西還要物主簽字的道理!你們做強盜也太缺乏勇氣了。」

李燭塵等人拒絕與日本人「合作」,華北的久大、永利慘遭日寇劫掠,「永久黃團體」決定全部內遷四川。李燭塵任遷川總負責人,並親自安排組織,耗時近兩年才將數萬噸機器設備及數千名員工及家屬全部轉移到四川,在抗戰大後方創立了一個民族化學工業中心,組織企業復工復產。如此,「永、久、黃」這一民族化工事業才免於落入侵略者之手。

抗戰時期,李燭塵等以民族利益為重,不斷改造製鹽技術,全國的軍需民用鹽幾乎全部來自於他們生產的川鹽。

1945年,迎來抗戰勝利的李燭塵,很快發現中國並未迎來光明,國民黨政府罔顧民營企業死活,不僅允許美貨傾銷,更借「接收」敵偽財產等機會侵吞民族工商業者資產,使民族工商業身陷困境。李燭塵等作為工商業代表,多次向國民黨政府交涉改善營商環境,皆無功而返。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影響下,李燭塵認識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實業救國」的路是走不大通的,因而逐漸地走上了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道路。

李燭塵的思想遺產

新中國成立之後,李燭塵在中共領導和指導下,積極參與全國工商聯組建工作,並充分利用自己在工商界的影響,廣泛宣傳中共方針政策,團結引導民族工商界恢復生產和發展、支持抗美援朝、加快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為建設和發展新中國效力。他先後擔任食品工業部、輕工業部部長,為民族工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在國民經濟恢復期間,他率先向政府提出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要求,他的永利化學工業公司1952年實行了公私合營,為全國公私合營第一家。

李燭塵的思想遺產,除了前文提到的人才思想和企業管理思想,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他的工業思想。湘西州委原書記彭對喜曾在《李燭塵經濟思想之初探》一文中總結道,李燭塵一生投身於興辦、研究化學工業,他從實踐中體會到,「化學工業為近代工業之驕子,在各種工業中,幾乎無一種工業能脫離化學工業之範圍;且化學工業發達之後,國際力量日愈增加,民生日用品日愈豐富,國家富強之基因是而定,人民享受便宜,生活及文化水準從而提高,更為必然之勢。」他主張在發展農業的同時發展工業,並且從基礎工業做起。

「不必幻想一來就發展大工業,只要有幾種重要的象鋼鐵、機器便夠了。此外則可以普遍地發展農村工業,這樣在工業化中農村便也工業化了。」這種農村在工業化當中實現工業化的思想在當時難能可貴。

另一方面,李燭塵還是最早提出開發我國西部地區的思想家和企業家之一。據彭對喜研究,早在20世紀40年代,他就對我國大西北進行過深入的考察。1942年至1943年,他在歷時半年的考察當中,共書寫了12封信,記載了大量珍貴的資料,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尤其是他的《開發西北管見》很有戰略眼光。

李燭塵認為,西北是「工業開發之寶庫」,「開發西北,即為整個民族生存上必需之要求」,「保西北既(即)所以保中國」。

首先,他主張西北各省「在於水利,栽培,蕃息上加以建設改良」,以解決「衣食之源」「自給自足」的問題,為開發大西北提供必要的條件。

其次,他主張抓住千載難逢之機,從發展國防工業抓起,在西北奠定大工業,以致「國家萬年磐石之安」。

第三,他建議「由政府令某一機關,組織強有力之地質調查團體,集中全國所有之地質學人員,配以若干之采冶專家,從事探測」,探明西北工業資源,先徹底勘察甘肅河西、青海和新疆,然後勘察陝西、甘肅和寧夏。

第四,他主張在勘察完成之後立即著手抓好交通建設。他指出,「建設之事,經緯萬端,而交通第一」,「有了交通,則人可往,不至有土無人,有了交通,而後鐵器可去,不至手無工具,交通之於國家,如人身之有脈絡。通則行動自在,滯則麻木不靈。」

因此,他主張「集省所有不必要之人力物力而全力以圖之」,增加西北航班,以解燃眉之急,修通寶藍鐵路,形成西北網絡。

這些觀點,如今讀來還很有啟發意義。(本文原載於《文史博覽·人物》2022年第4期)

參考文獻:

李燭塵經濟思想之初探,彭對喜)

民建先賢 「實業救國」之李燭塵,安冠英

版權聲明: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若有違規轉載,必將死磕到底!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01fff047cf0bc9d4a0a5fa5ff2c0e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