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是《阿甘正傳》這部電影上映25周年。
1994年,羅伯特·澤米基斯執導的《阿甘正傳》拿下年度美國票房冠軍並且獲得六項奧斯卡獎。
作為1990年代的好萊塢經典,《阿甘正傳》至今仍然讓全世界觀眾為之著迷。
美國20世紀後半葉歷史上一系列史詩般的動人事件,通過大智若愚的阿甘的眼睛重現在銀幕上,讓觀者在精心設計的趣味中倍感溫暖又感動不已。
那麼,《阿甘正傳》背後的一些故事,你都知道嗎?
Part1
湯姆·漢克斯在讀了《阿甘正傳》的劇本一個半小時以後就毫不猶豫地決定接下這個角色,唯一的條件是影片中的細節必須符合歷史真實。
不過漢克斯一開始想要淡化阿甘明顯的南方口音,導演羅伯特·澤米基斯以原小說中阿甘濃重的南方口音說服了他,而漢克斯也開始學習影片中小阿甘的扮演者麥可·康納·亨弗里斯的說話口音。
多虧比爾·莫瑞、切維·切斯以及約翰·特拉沃爾塔推掉了飾演阿甘的機會,漢克斯最終以「零片酬」出演了本片。
不過他可不是一分錢也沒拿到,光是影片的票房分紅就讓他一下子掙了4000萬美元。
《阿甘正傳》獲得成功之後,原小說作者溫斯頓·格魯姆很快寫出了續集《阿甘後傳》。
在續集中,阿甘經歷了80年代至9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其中包括海灣戰爭、柏林圍牆的倒塌等等,同時也與里根總統,柯林頓夫婦還有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都有親密接觸。
然而當時漢克斯推辭了出演續集的機會。很難想像這部電影的續集換成另外一個主角,因此它就一直被擱置了。
影片中的長椅場景在位於喬治亞州薩凡納的奇珀瓦街心廣場拍攝,但廣場臨街的位置其實並沒有任何長椅。
劇組人員於是臨時在廣場街邊放置了一個玻璃纖維做的長椅。影片拍攝結束後,為使長椅不被破壞,它被移送到了薩凡納歷史博物館裡。
Part2
阿甘在美國境內長跑的靈感源自真實事件。
1982年,16歲的路易斯·麥可·菲格羅亞為提升美國癌症協會的影響力而從新澤西一路跑到了舊金山。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長跑被《阿甘正傳》搬上了銀幕——
他說:「我就是一步一步跑下來了。當我累了就睡覺,餓了就吃,想去廁所就去上。」
而阿甘雖然改編自小說,但卻不是完全按照小說里的樣子在電影中呈現的。
在影片中,阿甘更像是一個被「神化」的耶穌基督式的人物,尤其是他跑遍全國的場景,似乎完全不用停歇地跑了三年兩個月十四天外加十六個小時。
而他的長髮以及茂盛的鬍子則像極了耶穌的形象,更別提他身後那一群極其富有深意的追隨者。
Part3
羅賓·賴特(《紙牌屋》女主)飾演的珍妮最後的死亡被普遍認為是感染愛滋病的結果。珍妮曾經所過的放縱的嬉皮士生活,讓她感染愛滋病的風險因吸毒以及沒有安全措施的濫交而升高。
雖然影片沒有向觀眾揭示她死亡的真正原因,但珍妮在影片中透露出醫生對她所感染的未知病毒束手無策,而她正在亞特蘭大接受治療。
最終她死於1982年3月,而同年8月,「愛滋病」被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正式命名,該機構正是設在亞特蘭大,是第一批對愛滋病毒進行病理學研究的機構之一。
Part4
除了影片中著名的阿甘與甘迺迪總統會面的特效設計之外,導演羅伯特·澤米基斯放棄了一些已經計劃好的特效鏡頭。
其中一個很特別的是阿甘拯救馬丁·路德·金及其支持者的場景。
在原本的設計中,阿甘丟出了幾隻飛盤,從而成功地吸引了幾條原本要攻擊馬丁·路德·金的狗的注意力。
Part5
導演羅伯特·澤米基斯借用許多美國當代畫家的名畫為影片中的鏡頭做視覺設計。
當珍妮朝著自己童年時的房子扔石頭時,她忽然倒在了房子前的地上。
這個鏡頭借用安德魯·魏斯最著名的畫作《克莉斯汀娜的世界》。
而影片中小阿甘坐在校長辦公室門外的場景則是借鑑於諾曼·洛克威爾的畫作《眼部烏青的女孩》。
Part6
《阿甘正傳》在1994年的美國國慶假期檔上映,評論界迅速並堅定地分裂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陣營。
其中一派,自由派精英們認為影片是逃避現實的,它是那些極端保守人士用以宣傳已經過時的傳統價值觀例如愛國主義、資本權力以及家庭價值的工具。
這一派認為阿甘保守的生活方式就是這種宣傳陰謀的典型代表。
影片中他是個敬畏上帝的橄欖球運動員,也是對19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毫無作為的越戰英雄。雖然他的智商只有75,但在影片中他仍然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他的家鄉阿拉巴馬州,則是美國南方傳統的共和黨必贏票倉。《阿甘正傳》甚至成功預言了1994年中期選舉的「共和黨革命」。
那年共和黨在紐特·金瑞契的帶領下重新拿回美國國會眾議院以及參議院多數席位的控制權,民主黨對國會長達四十年的控制被終結。
而本片正是被拿來用作紐特·金瑞契對於傳統、保守價值觀的鼓吹。
它通過重新簡化與改寫1960年代美國複雜而極具衝突的歷史來重新強調保守主義,以獲取投票者對共和黨在意識形態上的認同。
另一派,美國右翼們則義無反顧地讚美影片對於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風潮的露骨諷刺與攻擊。
甚至在1996年挑戰比爾·柯林頓總統連任之路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鮑勃·多爾還建議將這部電影廣泛地介紹給社區觀賞,他說:「好萊塢影史上的最高票房證明了:廣告做得好不好不要緊,美國夢始終在每個人的心中。」
2009年,由著名保守派雜誌《國家評論》所評選出的25部符合「保守主義」的影片中,《阿甘正傳》就在榜單上排名第四。
保守派對自由主義者的反攻集中在片中對於珍妮的形象塑造上。
她在影片中是一個典型的1960年代美國嬉皮士的形象代表,墮落、反叛、嗑藥、信仰崩塌,而且和反越戰人士過從甚密,嘲笑當時一切保守的傳統價值。
珍妮的死亡在影片中正象徵著自由美國之死,也象徵著反抗的死亡。而編劇艾瑞克·羅斯將小說改編成劇本時,也有意地把阿甘身上的缺陷以及1960至1970年代美國人身上過激的行為加在了珍妮這個人物身上。
Part7
阿甘為完成戰友布巴的遺願所開設的蝦業公司並非只在電影中存在。
1996年,受《阿甘正傳》的啟發,在派拉蒙電影公司的授權之下,第一家布巴阿甘蝦餐廳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蒙特雷開張。
它完整地借用了《阿甘正傳》中的版權商標,就連餐廳內部也有許多有趣的影片元素。
如今全球已經有多個國家開設了布巴阿甘蝦餐廳的連鎖店,如果你是阿甘的影迷,一定要找機會去嘗試一下他家出名的海鮮以及有美國南方特色的凱郡菜。
25年後,這部影片本身依舊像是阿甘所說的那樣:一盒巧克力,既有苦澀,也有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