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日記、查手機、嘮叨不停,有控制欲的父母,其實也缺乏安全感

2019-09-25     文竹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做過一個小調查,很多孩子都抱怨自己父母對自己管的太多,完全沒有隱私觀念,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不管生活還是學習總要參一手,翻日記、查手機、嘮叨不停,還不能反抗,如若孩子反抗,父母就會將「不聽話」「不懂事」的帽子扣下來。這些掌控慾望極強的家長簡直是綁在孩子身邊的木魚,敲敲敲一刻都不讓人清凈。

其實,孩子們也還是能從家長做的各種小事中感受到父母的在乎和照顧的,時不時能意識到「他們是愛我的」。但同時,這份愛也是讓人窒息的,還讓人無法逃脫,如果這種狀態沒有改變,會隨著孩子長大變本加厲,孩子的未來人生會怎麼樣可想而知。

現在很多成人的婚姻工作都擺脫不了父母的操控,「不准去外地讀書。」「找工作不能離家太遠!」「結婚對象一定要我滿意!」……而這一切的根源,很可能是家長本人缺乏安全感導致。

所謂安全感,是指對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可能發生的預感,個體在處理自身問題時的控制度以及對外界事物的確定感和可控感。


翻日記、查手機、嘮叨不停,其實是父母也缺乏安全感。

  • 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沒有界限感。

很多缺乏安全感的家長在跟孩子相處時,是沒有界限感的,這種家長並不孩子當獨立的個體,而是認為孩子是屬於自己的,是自己的一部分,對於孩子有權對「自己的」進行各種操縱,以確保孩子生活在自己認定的安全範圍中。在他們的意識中,孩子是不能有自己想法的,只能被逼著認同父母的決策。

  • 缺乏安全感的人用控制欲掩飾。

缺乏安全感的人覺得除了自己能掌控的部分,其它未知都是失控的,失控意味著危險,是不安全的。所以這類家長眼中孩子如果脫離自己的掌控也會令他們不安,所以對待孩子的人生,不願意放手,他們只相信自己的人生經驗,自己走過的路繞過的彎總是沒問題的,孩子照著走就不會出事就會很安全。

  • 缺乏安全感的人情緒容易誇張。

缺乏安全感的人其實心理一直處於負面情緒中,所以過於敏感,一點小錯誤都能無限放大,讓自己身處不安中,而這種人當了家長,就會用同樣的心態教育孩子,把自己的不安放在了孩子身上,不能接受孩子的失敗和錯誤,一個勁的阻止孩子跟自己的思維脫軌。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表面上對孩子面面俱到,什麼都關心,什麼都考慮,生怕孩子出事,脫離自己的掌控,看起來孩子是安全了。事實上,孩子已經被父母一起拖進了「缺乏安全感」的泥沼,嚴重影響了孩子走向幸福的人生路。


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

據心理學研究分析,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一般容易嘮叨。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父母對孩子嘮叨不停,其實是缺乏安全感,對孩子不自信才會重複嘮叨。

  • 影響孩子在成年後的交際關係。

跟缺乏安全感的父母生活長大的孩子,在社會交際中明顯處於劣勢。由於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的過度操縱,孩子無法憑自己交到朋友,成人後跟外界接觸更加無法適從,不能主動跟人打交道,不知道正常的人際關係是怎樣的,無法與人產生親密關係,父母造成的陰影進一步加深。

  • 無法獨立,沒有自我。

長期生活在父母的高壓下,得不到作為獨立個人應有的自由,生活的動力越來越小,情感也會變得麻木,仿佛父母手中操縱的玩偶。缺乏安全感的家長,把自身的不安投射給了孩子,讓孩子找不到自我生存的意義,覺得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父母而不是自己,沒辦法獨立自主,就不能真正快樂的生活,真正發自內心的感受到愛。

  • 充滿自卑感,活在自責中。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嚴格,孩子踏錯一步或者達不到目標,就會讓父母加大對孩子的壓力,美其名曰「為孩子好」,其實不過是填補自身的安全感,比如學歷低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很高,一定要求孩子考上大學,這樣就不會像父母一樣生活艱難了。在超出孩子能力的高標準下,孩子因此無法產生自信,而一個勁地責怪自己。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在毀自己的同時,也在影響孩子的人生,其實是在不自覺中將自己的痛苦通過控制欲轉嫁給孩子,家長應該自省,而作為被影響的孩子也應該想辦法自救。


當孩子做到這幾步,父母就該放心了。

  • 能夠真正獨立,能對自己負責。

有些孩子一方面對父母的決策充滿抱怨,一方面又缺乏反抗的勇氣,往往不得不向父母屈服。而一次屈服,就意味著往後無數次妥協,這只會更加助長父母的控制欲,從而掉進人生的無盡深淵。你因此將人生的困難推給父母也沒有用,那也只是給你的軟弱找了個藉口,孩子的人生畢竟是孩子自己的。

想要解決問題,就要堅定做自己,這意味著你要真正的獨立,能夠為自己做的決定承擔後果,當然,這就意味著你做事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不是一味的跟父母作對「越不讓我做什麼越要做」,這是叛逆,不是獨立。

  • 要跟父母平等面對問題。

父母把孩子當控制物,孩子覺得理所當然,其實是雙方想當然地把血緣關係摻雜進來考慮事情,而不是關注事物本身,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做事,孩子表示不解或做不到,父母立馬用身份打壓「我是你的家長,我說的都是對的!」

所以要解開這個死結,最好的方法是,脫離身份關係看問題,客觀分析,找到根本所在,雙方才可能理智解決矛盾。

  • 做到溫和理智的跟父母溝通。

一味爭吵頂嘴或冷戰是無法真正停止與父母的爭執的,這樣的結果只會換來與父母的分歧越來越大,本來的小事也變成了大事,傷人傷己。想解決問題,就不要情緒化,而是理智,冷靜的跟父母做有效溝通。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並不是不愛孩子,只是不懂得愛也會變成負擔,阻礙孩子前行。而作為孩子,要認識到命運的終點終歸把控在自己的手裡,人一定要為自己負責,父母的阻攔並不是藉口,而應該當作人生無法避免的難關,想辦法找到渡過的方法。

今日話題:作為家長,你覺得你缺乏安全感嗎?作為孩子,你的父母有控制欲嗎?有什麼想法可以留言大家一起探討。

————————

我是文竹媽媽,家有兩寶,大寶5歲,小寶3歲。一人帶兩娃的艱辛讓我更懂得如何照顧寶寶。

文竹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分享,為寶爸寶媽排憂解難。歡迎各位與我分享育兒過程中的小問題小確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wruZ20BJleJMoPMsy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