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營的大部分同學在學習上都很認真,每天8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守在孵化營里,就是學習、實操、分享交流等等,涉及的細節很多,為的是能夠全方位多維度的掌握亞馬遜運營的細節。
我要求得很細,給了很多關注點,有些學員做得則更細,甚至會把出單時間都記錄下來,期望找出其中的規律,以便於在運營中可以有側重點。
有學員發了自己的銷量統計表給我,並記錄出時間,因為產品剛開始打造不久,每天的銷量只有兩三單而已,學員詳細記錄了每個訂單的出單時間,並作出標註。
學員的認真程度是可嘉的,但我也趕忙提醒,現在出單數量很少,不要太研究這些數字,從一兩個數字中找規律,研究的意義不大,反而可能誤導了自己。比如,連續拋出兩枚硬幣都是正面朝上,如果以此總結規律「自己可以100%拋出正面」,是不是有點荒謬呢?
所有的數據分析,都必須有比較大的數據支撐才行。
就像有同學導出廣告數據報表向我求教,「對於那些一兩次卻沒有訂單的點擊該怎麼辦?」我的答案只有一句,「我不知道,我的建議是持續觀察」,是的,我確實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種只有一兩次的點擊,雖然可能是浪費了你的廣告費,但如果貿然將其設置為否定關鍵詞,也可能會傷害整個廣告結構。
學員感嘆,感覺選品太難了,反覆篩選總是選不出合適的產品,而選出來的產品一下子也不能立杆見影的打造起來,我該做些什麼呢?
對於學員的困惑,我給出兩點建議:
第一,關於選品,如果選不出來,就要化抽象為具體,從當下這個點出發,邁出小小的一步,但一定要是具體的。
很多賣家之所以受困於選品之難,核心在於真正走心的具體產品太少,覺得自己看了很多產品,如果真的讓其寫出具體的調研過的產品品名,瞬間就成了啞炮了。
該如何破局呢?
很簡單。
拿出筆記本,從任意一個具體的產品品名開始寫起,然後,經由該產品而產生聯想,關聯的,相關的,上下游的,互補的,同類的,反類的,同一應用場景中共同出現的等等,一刻不停的寫下去,寫不到100個具體的產品不要停,寫夠100個產品,再回頭來看這些剛剛寫下的產品,看哪個更有感覺,更符合亞馬遜選品的原則,對於符合選品標準的產品做深入的選品調研,如此這般下來,你根本閒不下來,而且一兩天之內,必然可以選出具體的產品出來。
舉個例子。從一個具體的產品出發,比如,我上課經常講到的螺絲刀,從螺絲刀出發,螺絲刀、螺絲刀套裝、修手機螺絲刀套裝、家用螺絲刀套裝、螺絲套裝組合、修眼鏡螺絲刀套裝組合、鑷子套裝、擦眼鏡布、眼鏡鼻托、眼鏡繩、修眼鏡工具、修表工具、工具套裝、扳手、多功能扳手、手套、防切割手套.......如此這番寫下去,你需要的只是一張紙而已,寫完之後,回頭盤點,一定可以發現你之前根本沒有意識到的產品,對這些產品進行詳細的市場調研,也總會發現一些別有洞天的產品。
這樣的選品思路,可以克服處在迷茫所以不行動,因為不行動所以更迷茫的尷尬局面。
第二,關於已發貨的產品暫時不見起色的問題,一定要做深度的競品分析,並且將其整理成競品分析報告。
我一直強調,一旦開始運營一個產品,一定要選出20個競爭對手,並且要詳細+深度的分析競爭對手們的優劣之處,把能夠分析到的內容和細節都分析出來,記錄下來。
比如,競爭對手的圖片是怎麼拍的,為什麼這樣拍?競爭對手的文案是怎麼寫的?關鍵詞有哪些?特性詞有哪些?競爭對手的Review中的好評差評分別是什麼?是否有測//評?競爭對手的銷量如何?單個利潤多少?競爭對手是否有投放廣告?該產品是否是競爭對手重點打造的產品?競爭對手對該產品的期望如何?
如此一番分析下來,一點點剝繭抽絲,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些打造的感覺,想明白了(儘可能往深處想)對手的打造邏輯和思路,然後,把自己代入進去,想想如果是自己,自己是否會這麼做,會達成什麼結果。運營的思路和方法自然就有了。
上雨果網搜索「跨境資料庫」,領取歐美/東南亞各國市場商機、各大平台熱銷品報告、跨境電商營銷白皮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wgxi3QBd8y1i3sJDYu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