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lex Knight on Unsplash
最近和一位資深的理財師朋友交流行業現狀,她深感去年以來財富管理行業的變化已經深刻影響到了從業者的狀態。
「有的理財師朋友,去參加餐飲業加盟店的培訓了,徹底打算轉型,」她說。
其實我能理解。
在一個行業大變動的背景下,行業中人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新的選擇。
所謂神經末梢最敏感。
理財師站在財富管理行業服務客戶的最前沿,其一舉一動,折射著行業的冷暖與興衰。
1.行業變遷背後的個體命運
每一個行業的大變動,背後都是一群生命的悲歡故事。
比如,上世紀90年代末,紡織行業大下崗。無數的女工丟掉了原先的工作,未接受過良好教育、缺少更多技能的她們面對著未來,一片迷茫。
對於離開行業,她們完全是出於被動狀態,沒有選擇的機會。
飯總歸有得吃,但很多人以後的路走得很辛苦。
當然,鳳凰涅槃的人也有。有的下崗女工走上創業路並取得大成就,故事很勵志。
個體的命運,在行業大變遷中,發生變化。
又比如,前些年傳統媒體行業在技術的衝擊下,影響力驟然下降,有些機構停刊關門,有的機構收入呈現斷崖式跌落。
相伴隨的是大量傳統媒體人或主動或被動出走,形成風潮。
與紡織女工不同的是,傳統媒體人大多接受過良好教育甚至精英教育,視野更為開闊,他們的選擇機會要多很多。
這個人群或進入其它行業,或自己創業——成績當然有高低不同,但幾乎沒有悲情色彩。
就我個人的感性認知,一些主流財經媒體出身的創業者中,成功機率似乎高於社會平均水平。這個現象,似乎也值得創業學者們去分析解讀。
如今,年輕的財富管理行業也走到了十字路口。很自然地,行業從業者,包括眾多理財師正在面對人生中新的抉擇。
有些人生抉擇,容易令人傷感。
Photo by dylan nolte on Unsplash
2.轉型中的迷茫
對於多數理財師來說,眼下不是職業生涯的好時光。
相對於歐美成熟、平靜的財富管理行業,中國的財富管理行業顯得年輕、粗糙,但似乎更有機會和空間。
國內私人財富管理行業總體來說,起步時間不長。第三方財富機構的啟程,則要更晚些,如果以諾亞在2005年成立為標誌,僅有短短的14年。
在這10多年中,有一些行業特徵是明顯的:
1.行業發展草莽,泥沙俱下,導致行業口碑並不佳;
2.跟經濟周期有關,有過一段紅利期,但消失得也快;
3.相對滯後的監管有越來越嚴厲的趨勢;
4.從業者素質也同樣良莠不齊,等等。
從國外同行業的發展歷史,以及中國財富增長的現實來看,中國財富管理行業未來一定有其空間。
但眼下確實不是好時光。
眼下的情形眾所周知了。行業被低迷的情緒所籠罩,經濟總體走勢處於下行期,一些大的機構偶像破滅,一些大咖跌落神壇。諸如機構踩雷、產品延期甚至機構負責人鋃鐺入獄的新聞,此起彼伏。
在過去十多年中成長起來的投資客戶,不乏有收割過紅利之人,但更多的,卻是傷痕累累,在各種沉重的教訓中對投資有了更深的認知與敬畏。
各路機構中的理財師們,也在這樣的大背景中,快樂著,悲傷著。
Photo by LinkedIn Sales Navigator on Unsplash
3.理財師分流
行業在轉型,理財師在分流。
行業不轉不行了,傳統的一些模式行不通了。很多小機構,撐不下去了。行業大咖們都在談向買方轉型。可大家都知道,真正專業的買方顧問又豈是那麼好做的?
理財師在分流,大體有幾條路線:
1.換平台,包括一些人從三方向賣方機構的回流。在這個人群中,部分理財師將當下出現的問題更多歸咎於大環境與平台。
2.離職休息一段時間。這部分理財師,有的依然準備回歸本行,重新再出發;但有的理財師,看多了行業風險,也對未來悲觀,索性就徹底離開行業,甚至進入餐飲、家政等大眾行業中。
3.繼續在堅持,陪伴行業轉型。堅持中的理財師當然也有迷茫,包括對現有客戶的服務及對不確定未來的迷茫。
所有的分流,都有感性因素,也都有理性的一面。我覺得除了要祝福他(她)們,也有一些提醒。
對於將當下問題更多歸咎於外部因素的朋友,我覺得他(她)們也要想一想自身的原因。此外,換平台真的就能解決問題?
對於離開行業重新發展特別是創業的朋友,我認為不要輕易認定別的行業機會更多,實際上你跳入的,有可能是壁壘較低且競爭激烈的紅海——別人或許已經嗆過水,而你在岸上看到的只是機會!
對於在財富管理行業繼續堅持的朋友,我相信他(她)們只有靠過硬的專業能力,未來才能走得更遠。
有行業大咖說,目前能將產品功能和底層邏輯拆解清晰並能準確洞察客戶真實需求的理財師,鳳毛麟角。而倘若你是在鳳毛麟角之外,又如何有未來呢?
- The End -
撰文 Joshua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