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民心相通」分論壇上,時任緬甸國務資政的翁山蘇姬女士在她的致辭中講到:「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勤奮上超過中國。」
她同時表示,希望緬甸人民也能通過勤勞與堅韌去建設一個美好、發達的國家。
一石激起千層浪,翁山蘇姬女士的這番話,不僅僅是對中華文化的肯定,更是對新中國幾十年來發展成就的肯定,也是對中國人民為建設祖國所做出的努力的肯定。
翁山蘇姬
勤勞致富、艱苦創業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中國能擁有今天的發展成就,靠的是黨的正確領導,也是中國無數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中國勞動人民的血汗。
翁山蘇姬的發言中,有著對中國的讚揚和對緬甸未來發展前景的期許,勤勞、堅韌,這正是她所期待的緬甸。
政治人物在公共場合的發言背後,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真情流露,更多的是對國家利益、經濟發展、政治環境和國際格局的深層考量。
一句簡單的讚揚背後,可能是國家利益的牽絆。通過翁山蘇姬女士的發言,我們能夠獲得哪些重要信息?我們又應該用一種怎樣的心態去看待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評價?我想與她的一句讚揚相比,這才是我們應該真正關注和思考的。
翁山蘇姬
勤——從農耕文明走向工業時代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含蓄內斂,不喜張揚的民族,一向講究虛懷若谷,不過翁山蘇姬這個勤勞的標籤,那還真是名副其實。中國人的勤勞,是經過了千年歲月考驗,能經受住歷史檢驗的。
前段時間,「嫦娥五號」成功從月球採集月壤,不過網友們還來不及高興,就得知一個令人「沮喪」的事情——月壤,竟然不能種菜。有網友甚至開玩笑說:「月球,爸爸對你很失望。」
中國人對於種菜有著旁人難以理解的執念,我們在中國種菜、在沙漠種菜、在南極種菜甚至想在月球種菜,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如果說,要找一件最能體現中國人勤勞精神的事情,那一定是種菜。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種植的國家。在遠古社會,中華民族的祖先面對著廣袤的大地,面對著飢餓的威脅,他們發現,簡單的採集漁獵並不能讓他們不再挨餓,靠山吃山,只能靠山山倒,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們做出了一個巨大的決定——開荒。
我們形容遠古的農業耕作方式會用「刀耕火種」,儘管當時的農業技術落後,但是我們也能從這個詞中看出早期農業的創業之難,可他們堅持了下來,開啟了農耕文明的大幕。
中國農業
種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更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聽起來很美好,但是換算一下時間,幾乎是從早上6點,一直在田裡勞動到下午7點。白居易曾寫過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賣炭翁》、《觀刈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在一個炎熱的夏日,農家的人們扛著炎熱的太陽,汗水滴在土地上,儘管天氣炎熱,但是這無法阻止人們搶收糧食的迫切心情。
農耕文明時代,人們講究以「耕讀傳家」,種地之外的頭等大事就是讀書,甚至在某些人家,讀書的重要性超過了種地。人們在讀書上的勤勞,也是有目共睹的。小時候我們經常聽「懸樑刺股」「聞雞起舞」的故事,勤勞,是當時勞動人民對兒女最樸素的期待。
時代的發展將中國從農耕社會推向了工業文明。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建設「四個現代化」,多少工人夜以繼日的辛勤勞作,為了祖國的未來而奉獻青春。「北大荒」在中國人民的辛勤耕種之下,慢慢變成了「北大倉」。
改革開放之後,許多人下海經商,他們風裡來雨里去,就像電視劇《雞毛飛上天》里描述的那樣,許許多多的陳江河和駱玉珠靠著他們的辛勤勞動,一毛一毛地賺,才成就了今天的企業家。
《雞毛飛上天》劇照
當時的中國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支持國家建設和發展,在老一輩人的口中,當時的深圳幾乎是「一天一層樓」。這是不可想像的速度。也是從這個時候起,中國速度,中國人的勤勞,逐漸蜚聲海外。
疫情初期,我們用十天時間建好了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沒有一個工人在「磨洋工」,沒有一個人拈輕怕重,他們身上,有著中國人最樸素的品質。
在外國人的視角之下,中國人的形象往往是這樣的:
開店的,節假日幾乎不休息,別人開店,他開店,別人休息,他還開店;
勞動的,拼盡全身力氣,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們好像永遠不知疲倦,永遠在勞動;
學習的就更不用說了。
其實我們真的不覺得累嗎?並不是。我們和外國人一樣,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想要享受生活,但是總有一些事情,比自己享受更重要,那是生存、是家庭、是國家、是信仰。人類之所以勞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生存,中國人也是一樣。
勞動的農民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國先民對生的渴望超越了一切,他們不願意屈服於現實,所以他們從「刀耕火種」做起,一步一步改變著環境。
我們今天的人無法想像曾經的人是怎樣生活的。我們無法想像曾經有過那麼多餓死的人們;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年代,無法想像當時的國人在外國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是多麼的恐懼和無助,我們知道,之後發展強大,才能不成為他人砧板上的魚肉。
正是因為這種對生存的渴望,對發展的希望,所以我們從未停止努力的步伐。
在中國人的世界觀里,沒有什麼事情,是無法克服的,「一勤天下無難事」,只要辛勤勞動,只要肯奮鬥,沒有什麼事是我們做不成的。中國人的勤勞,是有韌性的勤勞,是刻在骨子裡的民族精神。
勤勞的人們
借鑑中國發展經驗
我們前面有提到,翁山蘇姬女士是緬甸著名的政治家,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大國夢,特別是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她期望著有一天緬甸能夠真正發展起來,但是想法美好,真正做起來,卻一點也不簡單。
就目前國際發展格局來看,世界經濟掌握在已開發國家手中,巨大的剪刀差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充滿艱辛。這個時候,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就像是一匹黑馬,從傳統的已開發國家的壟斷之下橫空出世。它無疑是帶來了一種希望的,給了像中國一樣的發展中國家一個國家前進的目標。
翁山蘇姬
在其他國家看來,中國的發展道路有著許多可以借鑑的地方,也有很多讓其他國家嘖嘖稱奇的地方。剛成立的新中國是如何使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在短時間之內有了自己的工業體系?是什麼使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追上了其他國家走了幾百年的路?
是什麼使中國創造了那麼多的世界奇蹟?翁山蘇姬給出的答案,除了政策、體制之外,是勤勞。
中國人一直用他們的勤勞在改變著這個國家。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們可以不眠不休的努力學習工作。
緬甸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從礦產、到豐富的旅遊資源,他們就像是守候著一座巨大的寶藏,但是很多寶簪卻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這使得緬甸的經濟並沒有獲得很好的發展。翁山蘇姬所希望的就是能夠將緬甸的資源獲得更好的利用。
「一帶一路」將世界上許多國家聯繫在一起,這給各個國家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機遇,如何利用好「一帶一路」的機遇,是許多國家思考的問題。而中國也願意和其他國家共享發展機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
結語
「一帶一路」不僅給沿線國家提供了一個經貿往來的機會,同樣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由於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也更加廣泛,而勤勞作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
隨著國家實力的提升,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讚譽與批評都會越來越多。面對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評論,我們應當如何看待不同人群、不同國家、地區對中國的評價?
我想用中國的一句古話來回答:「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不要沉溺在他人的讚譽之中忘記自己本來的目標,也不要因為他人的詆毀就喪失信心;不必過多的在乎他人的評論,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永遠不要忘了自己為什麼出發,永遠懷揣一顆謙虛的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從其他國家身上學習發展的經驗。治大國如烹小鮮,每一步,每一種調料都要不斷實驗,都要小心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