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至,燕歸來,正是人間好時節!快把這些知識講給孩子吧|新版出生醫學證明4月1日啟用

2023-03-21     校長傳媒

原標題:春分至,燕歸來,正是人間好時節!快把這些知識講給孩子吧|新版出生醫學證明4月1日啟用

今天,

我們迎來「春分」節氣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

此時節,晝夜均而寒暑平

北半球自此日起晝長夜短

岸柳青青

草長鶯飛

小麥拔節

到處是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

何為春分

「春分」

是我國古代

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

周天子就在「春分」時「祭日於壇」

這一典禮延續到清代

且為皇家專享

「春分」

古時又稱為

「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在這一天

太陽直射地球赤道

晝夜等長

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

一天中的光照更久了

「春分」平分了日夜

同一經線上的人們

無論天南地北

都將在同一時刻迎來日出

「春分平分了春季

為春季三月正中

在慢慢變化的氣候里

「春分」逐漸分開了冷暖

分開了乾濕

春分有三候

一候玄鳥至

飛燕剪短了絲絲細雨

嘰嘰喳喳

掠過湖光山色

熱情地與人們分享著

好景色、好日子

二候雷乃發聲

春風輕輕叩門

貴如油的春雨

馬上就會降臨到

充滿希望的大地

三候始電

電光閃現

在寂落的黑夜裡

悄悄點亮了一盞燈

春分詩詞

《村行》

唐·杜牧

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

娉娉垂柳風,點點回塘雨。

蓑唱牧牛兒,籬窺茜裙女。

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

《柳梢青·花朝春分》

清·顧貞觀

乍展芭蕉。欲眠楊柳,微謝櫻桃。

誰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

花前倍覺無聊。

任冷落、珠鈿翠翹。

趁取春光,還留一半,莫負今朝。

《踏莎行》

宋·歐陽修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

千花百卉爭明媚。

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

薜荔依牆,莓苔滿地。

青樓幾處歌聲麗。

驀然舊事心上來,無言斂皺眉山翠。

《詠廿四氣詩 春分二月中》

唐·元稹

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

雨來看電影,雲過聽雷聲。

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

梁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

《畫堂春》

宋·仲並

溪邊風物已春分。畫堂煙雨黃昏。

水沉一縷裊爐薰。盡醉芳尊。

舞袖飄搖回雪,歌喉宛轉留雲。

人間能得幾回聞。丞相休嗔。

春分習俗

豎蛋

「春分到,蛋兒俏。」豎蛋,也稱立蛋。據史料記載,春分豎蛋的傳統起源於4000年前的中國,人們以此慶祝春天的來臨。我國很多地方在春分舉行豎蛋比賽。這個春分,試試豎蛋吧!

放風箏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春分一到,草長鶯飛,正是放風箏的好時間。走出家門,沐浴春光,奔跑著放飛風箏,與生機勃勃的春天時節相得益彰。春分時節,安排一場踏青,放一放風箏吧!

吃春菜

生長在田埂邊、坡地間、樹叢下的各種野菜,是春天的饋贈。我國部分地區,有春分時節吃春菜的習俗。人們採擷春季野菜,將它們涼拌、清炒,或拌餡和麵食用。在我國嶺南地區,春分吃的「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祈求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春分養生

「百草回芽,舊病萌發。」春分時節,氣候變化劇烈,忽冷忽熱,體弱者容易生病,有舊病的人容易復發。因此,在注意保暖的同時,還要多喝水勤鍛鍊,按時睡眠。

此外,春季氣溫回升,血液循環加快,大腦的血液和氧氣供應相對減少,人們時常會感到睏倦,民間稱之為「春困」。「春困」不能單純依靠多睡覺來解決,會「越睡越困」,要積極參加鍛鍊和戶外活動,多做深呼吸,給大腦提供充足的氧氣,多舒展肢體,儘量少熬夜,保持心情愉悅。

春分的關鍵詞是「平分」

這一天,我們共享等長的晝夜

願你迎著長長的日光

奔赴熱愛

擁抱柔柔的溫暖

一路走下去

始終不舍希望與勇氣!

文章綜合自 | 央視新聞、新華社、詩詞天地等

新版出生醫學證明4月1日啟用,長這樣

3月20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啟用出生醫學證明(第七版)的公告》,並公布第七版出生醫學證明樣證式樣。

4月1日起,我國將啟用第七版出生醫學證明。第六版出生醫學證明簽發日期截至今年3月31日。

第七版出生醫學證明將第六版出生醫學證明的正頁、副頁和存根三聯右下方的「出生醫學證明編號」表示形式予以改變,由「1位字母9位數字」變更為「1位字母9位數字條形碼」,並將此區域底色由綠色改為黃色。

出生醫學證明(第七版)樣證式樣

來源 | 國家衛健委

延伸閱讀:

最好的教育:有管、有教、有罰、有愛

梅貽琦:一個時代的斯文

春季是長高黃金期!做對4件事,幫娃突破遺傳身高

今日春分,白天終於要比黑夜長了!

教育部等六部門:初中小學要嚴控考試次數,不公布成績和排名!(一圖讀懂)

100首關於春天的經典詩詞,人民日報推薦,陪孩子一起讀!

聰明的家長,會在春天裡帶孩子做這件事......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f13cea03dce4838fb6b5b9334843e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