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藍駱駝 桑榆晚
最近一個媽媽的短視頻火了!
她錄下了兒子的書包,試卷、紙張隨意摺疊,課本也塗鴉得破損不堪。她一邊翻,一邊還把兒子的書本、卷子扔在地上。
當她翻開兒子破爛的課本後,居然在封面背面上看到一句話:
「目標是清華和北大」!
這位媽媽的第一反應,不是欣慰,不是鼓勵,而是嘲笑:
她還解釋了原因:
因為這小孩吧,平時就一點都不聽話。
然後呢,目標還這麼遠大。
最後配的文案:
「你要是能考上清華北大,你老娘我就圍著鎮子裸奔一圈!」
視頻里的男孩可能習慣了媽媽這樣的嘲笑,一直坐著一邊沉思,但很多網友卻坐不住了:
「我媽也總說,反正你也做不好,然後我索性就不做了。」
「我兒子書包倒出來也差不多這樣,但和他在班裡第一名不衝突。」
「這樣的嘲笑。我會記一輩子。」
對於父母來說,這只是脫口而出一句嘲諷的話。
但他們沒意識到,這種語言上的打擊,對孩子的影響有多深。
大人否定的不是現在,而是一生
央視《心理訪談》有一期《啃老十年的背後》節目。
其中有個女孩,大學畢業10年了,卻理直氣壯呆在家裡啃老。
面對記者,她激動地指著母親控訴:
「不管我做得怎麼樣,她就只知道潑冷水。」
女孩的記憶當中,父母永遠是那麼毒舌:
「將來你成事了,我給你跪下。」
「你要是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媽媽想用激將法讓女兒能把事情做好,卻沒想過,習慣性的「刀子嘴」,對於孩子而言,幾乎是一種精神虐待。
久而久之,女孩越來越不自信,慢慢得上了心理疾病。
她無法正常和人交流,只能被迫在家呆著。
小時候媽媽說她「成不了事」,長大後真的應驗了。
生活中很多父母像這位媽媽一樣,喜歡用「打擊式教育」對待孩子。
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績時,可能會說:「不要驕傲。」
當孩子遭遇失敗時,可能會說:「我說什麼來著,現在怎麼樣?出問題了吧!」
父母不當回事的一句話,卻在孩子心裡種下一顆種子:無論我怎麼做都不能讓你滿意。
最後的結果是,孩子真的放棄了努力。
心理學教授洪蘭做過一個實驗,她發現人的大腦會受到外界語言的影響,從而變成觀念,引導行為。
因此她提醒教育者:
「不能罵孩子是豬。
罵他是豬,每天都是豬,最後變成豬。
這叫自我實現。」
大人很可能沒意識到,每一句脫口而出的貶低和吼罵,否定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當下,而是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嘴,就是孩子未來的命
網上有個很火的短片叫《一句話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很扎心:
短片里的孩子,直到人到中年甚至白髮蒼蒼,還清楚記得父母的每一句貶低。
巧合的是,
小時候被說「不如誰誰誰」的孩子,一輩子都活在別人的陰影下;
小時候被說「生你是造孽」的孩子,長大後也把這句話說給自己的孩子
小時候被說「廢物」的孩子,長大後真的一事無成;
一句話可以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可以成就一個人。
有一個經典的小故事。一個從小成績不好的孩子,因為媽媽的話改變了人生。
上幼兒園,老師對媽媽說:
「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媽媽卻告訴孩子:
「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你的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上小學,老師說:
「全班50名同學,你兒子第49,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
回到家,媽媽對兒子說:
「老師對你充滿了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就會超過你的同桌。」
上了中學,老師斷定他上不了重點高中。
媽媽回家告訴兒子:
「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後,兒子把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交到媽媽的手裡。
突然,就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裡大哭起來,邊哭邊說:
「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
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
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
「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師」。
不管是假是真,孩子一定會當真。
孩子的生活是積極還是消極,全在父母一念之間。
父母的嘴,藏著孩子未來的路。
父母經常說的話,就是孩子的命運。
鼓勵和認可,有點亮一生的力量
有個微博網友講過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我學習能力差,學什麼都很慢,理解力也不是很好。小學的東西很簡單,大部分人同學都能考滿分,我幾乎沒考過滿分。每次都被老師留下來補習功課。」
但就算是這樣,每次考試回家,媽媽一次都沒有罵過她。
好幾次,她很難過地問媽媽:「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媽媽是這樣回答她的:
「鍋越大,開水就越慢。
他們的鍋小,所以很快就開了。
但是你的鍋大,得慢慢開。
你現在可能不如別人,但你以後會比別人做得更好!」
女孩在媽媽的鼓勵下,考上了人民大學。
她驕傲地說:「老媽做過很多非常厲害的事情,但我覺得這就是她做過最厲害的事情了。」
如果經常鼓勵孩子,孩子內心會有巨大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會轉化為動力。
鼓勵、讚賞孩子,能喚醒孩子心中的自我認同感,他才會向你期待中的方向前進。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稱為「暗含期待效應」。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到一所學校假裝對學生進行「智力測驗」,然後把一份學生名單給到老師,告訴老師:這些學生都非常有潛力。
8個月後再來到學校時,發生了一件讓羅森塔爾驚訝的事情。
——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提高很快,他們的性格也變得開朗,求知慾很強。
然而這些學生是隨意挑選的,根本沒有什麼測驗依據。
是羅森塔爾的話對大家產生了暗示。
於是,老師會潛移默化更加重視這些學生,孩子們也因此對自己的未來更加負責,從而對自己要求更高。
後來,他們真的成了最有潛力的學生。
前段時間,在長春,有個初中男孩火了。
他被選為班幹部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很多網友直呼破防。
一開始,他緊張得都不知道說什麼,雙手不停搓著衣角,眼睛不斷瞅向老師。
老師笑著引導他:「瞅著同學說,別瞅我。」
他怯怯地說道:「我也不知道說啥好,就倆字『高興』!」
可愛的表情引來了老師和同學們的陣陣笑聲。
之後,男孩鼓足勇氣說:
「小學以後什麼班級幹部,老師都不選我,這次投票大家都選我,我很開心……」
正說著,男孩忍不住哭了出來,激動得泣不成聲。
也許之前,男孩很少被肯定過。
可現在,老師看到了他的進步,推選他當了班幹部,同學們也都投票選他,這給了他莫大的信心和認可。
在他漫長的成長經歷中,這可能真的只是一件小事,但足以成為照亮人生的一束光。
也許因為這件事,他的人生,從此真的大不同。
人性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欣賞和讚美。
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往往取決於父母對他說了什麼,給了他怎樣的教育。
如果父母習慣了打壓式教育,看似是「為你好」。
其實是在毀掉孩子的自尊,讓他一輩子都生活在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恐懼中。
父母的認可和鼓勵,會成為孩子生命里的光,伴隨他們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就像《麥兜的故事》里說的一樣:
「全世界的人不愛你,我都只愛你;
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都只信你;
我愛你愛到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腳趾頭裡。」
我們的認可和鼓勵,可以成為孩子生命里的光,伴隨他們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也許你不經意間的一句鼓勵話語,正在強有力地推動孩子的成長之路。
—— End ——
作者:藍駱駝、桑榆晚。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