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唱著青藏高原的李娜,34歲決定削髮為尼,母親聽後整日以淚洗面

2024-01-01     阿斗愛

原標題:那個唱著青藏高原的李娜,34歲決定削髮為尼,母親聽後整日以淚洗面

人生有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一是加法,層層疊加、處處增碼;一是減法,依次遞減,逐層精簡。

不同的算法成就不同的人生,有的時候,人生需要減法,追求名利、追求知識、追求成功、追求富貴,但更多的時候,人生也需要做一些減法,減去一些奢侈的慾望,減去沒有價值的身外之物。

因為在熱鬧的生命里,有許多不堪承受的東西,我們只有做好人生的減法,遠離名利、看淡成敗、安於現狀,享受一種靜下來的簡約恬淡。

世間唯有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好人生的加減法,懂得取捨乃是當下嘈雜社會最為美妙的一門藝術。

她叫李娜,來自那片皚皚雪山

此"李娜"非彼"李娜",她來自雪域高原,她身後是皚皚雪山。或許很多人認識《青藏高原》這首歌是源於韓紅,但事實上1994年,電視劇《天路》的主題曲《青藏高原》是由李娜演唱的。

那個唱著《青藏高原》的李娜,被稱為歌唱界的"百靈鳥",宛如沙漠中的一捧干冽的清泉,又宛如春日裡散發真淡淡幽香的明媚野花,她的歌聲不驕不躁,直擊人心,不同於一般你儂我儂,"愛得死去活來"的情歌。

但李娜的聲音不一樣,極富靈性和穿透力,宛如平靜夜空划過的一顆流星,動人心弦。那是極具個人特色,來自青藏高原的聲音,但這個人美歌紅的女孩兒,生活卻並沒有那麼燦爛。

李娜的童年並不十分快樂,父親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李娜從小與母親和妹妹生活在一起,因為家裡生活條件的原因,李娜很早的時候就被送去"學藝"了。她希望通過戲曲演繹的道路來減輕家庭的負擔,使得家裡能多出一份支出。

而當時紅遍大江南北的鄧麗君,就是李娜生命中的"啟明星"。李娜一直將鄧麗君視為自己的榜樣,因為喜歡,她翻唱了鄧麗君的很多歌曲,更是因為喜歡鄧麗君,李娜後來更是沉迷於流行及影視歌曲的演唱,這才有了後來的《青藏高原》的成功。

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嗓音條件,以及穩紮穩打的歌唱實力,多年來,李娜在歌壇斬獲了許多大獎,金錢和名利在她成名後蜂擁而至。

按如今歌壇的發展趨勢,尤其是一些渴盼出名的年輕歌手們,在獲得關注度後,一般會借勢"撈金",直到賺得盆滿缽盈都不肯罷休,但李娜卻並非如此。

青燈古佛相伴,不負餘生繁花

歌壇上的李娜嗓音嘹亮,盪氣迴腸,她在歌壇上的造詣登峰造極之後,並沒有忙碌地為獲取功名利祿而奔走呼號,而是停下了自己匆匆的腳步。

34歲的李娜,毅然決然地決定削髮為尼,她沒有選擇世俗,而是選擇青燈古佛長伴,看盡世間繁華之後,忠於自己的初心,沉澱自己,不問紅塵世俗,只問內心。

李娜其實在功名利祿向自己襲來的時候,就內心就已經逐漸生出了遠離世俗的想法了。細細數來,原因有三:

1. 從小的悽苦的生活背景造就了李娜獨特的身份性格。

李娜並非如大多數窮苦家出生的孩子那樣,將錢財看得很重,在李娜的內心深處,"錢財乃身外之物",使得生活能夠滿足即可,她不追求過度,也深知"水滿則虧"的道理。

從小失去的父親的李娜,也在自己年少懵懂之初就為了這個家庭而奔波努力,這麼多年來,她看盡了世間繁華,她也倦了,她擁抱過熱鬧,才深知平靜後的可貴。

2. 她堅持對音樂負責,對自己負責。

李娜曾經公開表示過,自己想走一條對自己、對音樂都能有所交代的道路,而不願做一個因一首歌就成名、成腕兒的自得者。

正是出於自己對音樂的這份忠誠,這份熱愛,李娜不願這向她湧來的,摻雜著濃重社會氣息的的"金錢"、"名利"玷污了她心愛的音樂。

她向來對自己所從事的音樂之路看得透徹,她認為自己的聲音並非生來就具有如此巨大的穿透力的,於是她在自我的"磨礪"下,拚命練習,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她之所以後來能在三個八度的音域裡面只有翱翔,闖蕩出獨屬於自己的"優勢",離不開她從小到大對自己的刻苦要求。

3. 身體原因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都說演員是吃"青春飯"的,歌手也不例外。長期的高強度練聲,使得李娜的身體備受煎熬,情況不容樂觀。在朋友的建議下,李娜開始逐漸減少她的演出工作,修身養性成為她生活的一大樂趣,她開始聽從友人的建議,練起了氣功。

但練著練著,逐漸有些"走火入魔",更是甚至有一次折騰進了醫院。經醫院檢查,李娜患有輕度的抑鬱症,後來的她甚至開始整夜整夜地失眠,維持一個正常人的生活狀態對李娜來說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難題。

李娜身心疲憊,早已無法正常從事歌唱工作了,一次機緣巧合,兩位修佛的朋友送給她一本《大明咒》,李娜在有意無意的翻閱中逐漸瘋狂迷戀上了這本書,她開始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不過這一次卻是一眼看盡長安花了。

李娜"無情",使得老母親整日以淚洗面

李娜削髮為尼的這個決定,自己得到了解脫,換來的卻是含辛茹苦老母親,在聽後整日以淚洗面。

青燈古佛亮,暮鼓晨鐘響。

李娜的生活從此變得平靜下來,但母親卻一直不解。自己曾經如此優秀的女兒,為什麼這麼狠心拋棄了這個家呢?

但作為母親,她深知女兒這些年來遭受過的苦難,她選擇尊重女兒,即使自己一想到這件就淚如雨下,但她此生最大的願望也是希望孩子能夠快樂。

如今的時代,快節奏的生活,匆忙的腳步,讓人頭暈目眩,使我們疲憊不堪,不只是工作的壓力、生活的負重,還有來自我們心靈的包袱。

減去心靈的包袱,是一種豁達的情懷。現實中的人們常常以此慰藉自己的錯誤,或是寄希望於他人寬宏大量。

當別人犯錯的時候,我們卻十分吝嗇自己的善解人意和憐憫之心,而是以非常嚴格的標準要求別人,甚至為此怒火中燒,擾亂本來平靜的心靈,事實上,那不過是在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古人云:"君子以厚德載物,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做人做事不可以太苛求,待人接物不可以太刻薄,應該少一些怨天尤人、耿耿於懷,多一些寬宏大度、坦蕩如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df6f64f9accae8b05287afd78c05b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