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槍,為他送行》41年,男主成為特型演員,大反派陳述去世多年

2023-01-23     電影聚焦

原標題:《開槍,為他送行》41年,男主成為特型演員,大反派陳述去世多年

最近熱播的警匪劇《狂飆》以警察與黑惡勢力的對抗為主線,憑藉其精良的製作與黑白難辨的懸念設計,贏得了不俗的口碑。

警匪劇最早脫胎於新中國成立後興起的「諜戰片」,這一類型誕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潛伏」作為常用的情節設計,成為各類諜戰片屢試不爽的經典元素。

比如1982年由高正導演的《開槍,為他送行》,就塑造了一位深受大眾喜愛的潛伏者的形象——潛伏在日本特高課的地下黨梅羽寬。

影片以1942年抗戰期間的上海為背景,講述了在日軍、國民黨、漢奸等各色人物之間巧妙周旋的梅羽寬,在潛伏期間多次經歷九死一生的險境,最終查清了潛伏在游擊隊的姦細,取得了特務頭子松田的信任。

影片在上映後獲得無數觀眾的擁躉,短短几天就賣出了300多個拷貝,成為當年最賣座的諜戰片,也被不少觀眾視為諜戰片的啟蒙。

01、改編自熱門小說,為避嫌多次改名

上世紀80年代,沉寂許久的諜戰片迎來復甦,不少電影廠紛紛將受歡迎的諜戰小說改編成電影,《開槍,為他送行》正是其中一部。

影片改編自作家阿章的小說《浦江紅俠傳》,小說在報紙連載期間深受讀者歡迎,成為特殊年代之後第一部在報紙上連載的小說。

小說中的情節並非阿章杜撰,而是在採訪了多位曾經潛伏在日軍內部和國民黨中統內部的地下黨後,根據他們的親身經歷彙集而成這個「潛伏者」的故事。

這部廣受歡迎的小說先是被改編為同名話劇和連環畫,之後又被上海電影廠看中買下版權,並找來廠里的資深導演高正執導本片。

與很多忠實改編原著的電影不同,本片在改編過程中刻意與小說保持距離,不僅多次更換片名,連男女主角的名字也做了更改。

之所以要與小說「劃清界線」,主要是圍繞梅羽寬原型之一的潛伏特工劉友諒引發的一些風波。

原來阿章曾在採訪劉友諒時了解到,劉友諒在潛伏時期曾救過一位企圖自盡的舞女,這給了阿章創作靈感,由此創作出善良正直的舞女張小蘭這一角色,並受到了讀者的高度認可。

但張小蘭這一虛構人物,卻引起了劉友諒妻子的不滿,她多次找到報社要求阿章把這個舞女「寫死」,接連幾天堵在報社門口討要說法。

被迫無奈下,阿章只得在小說中讓張小蘭去參加了游擊隊,在小說中減少戲份,才讓這場風波罷休。

可以看到電影為了避嫌,更是把張小蘭的身份換成了歌女,張小蘭的名字也換成了「張孝蘭」,她和梅羽寬之間的感情線也儘可能隱晦。

但這種隱晦的表達,恰恰成全了片中梅羽寬和張孝蘭之間隱忍但又動人的情感線。

片中兩人從陌生到熟悉再到相互信任,雖然從沒有直觀地表白過真情,但從言談交往中能真切感受到二人之間的感情升溫。

特別是梅羽寬在張孝蘭參加游擊隊前說的那句,「你不得不走,我不得不留」,更是把欲說還休的曖昧情感淋漓盡致的傳達。

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當屬影片最後的處理:完成任務的梅羽寬並沒有留在游擊隊,而是在得到了松田的充分信任後,繼續回去自己的潛伏工作。

就像老蘇說的,梅羽寬如同一把刺在敵人心臟上的一把尖刀,這樣的結局其實也是歷史中大部分潛伏人員的結局。

02、《喜盈門》男二號擔任男主角,女主角為還原角色瘋狂減重

影片給觀眾留下印象最深的無疑是男主角梅羽寬,英俊瀟洒氣度非凡的形象,在一代影迷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

鮮為人知的是,男主角的選擇上也經歷了換人風波。

原本上影廠早已定好由曾主演《51號兵站》《藍色檔案》的梁波羅飾演梅羽寬一角,但高正導演卻另有想法。

高正考慮到梁波羅此時已經年近50,與梅羽寬的年齡相差較多;再加上片中這一角色還要承擔多場打鬥的戲份,以梁波羅的體力難以支撐。

在多番考量下,高正看中了江蘇省話劇團的演員馬曉偉。

當時只有24歲的馬曉偉形象白凈俊俏,與唐國強並稱為「南馬北唐」,出挑的外形讓他得到了電影界的青睞。

1980年馬曉偉憑藉電影《海之戀》出道,之後又憑藉《喜盈門》中的仁武開始被大眾熟知。

為了演好梅羽寬這一角色,馬曉偉苦練身體,專門學習了武術、拳擊、短打,讓自己在外形上貼合角色孔武有力的魁梧形象。

儘管已經憑藉《喜盈門》打響了名聲,但馬曉偉對待表演十分敬業,片中所有打鬥戲份全部由他上場,完成度相當之高。

相比於男主角,女主角張孝蘭的選擇完全是出乎劇組人員的意料之外。

由於這一角色需要有一定的京劇功底,劇組先後找了30個女演員都沒能通過,一時間劇組陷入找不到女主角的尷尬境地。

直到有一次劇組人員偶然間在南京文化局的辦公室里,看到辦公桌上有一張南京京劇團的女演員惠娟艷的照片,猛然發現其外形和氣質非常符合張孝蘭的形象。

得到這一演出機會的惠娟艷十分激動,為了貼合人物形象下了很大功夫。

比如導演提出惠娟艷形象有些微胖需要減肥,惠娟艷在極短的時間內把體重從120斤降到了100斤左右。

此外張孝蘭這一角色常常是旗袍加高跟鞋的裝扮,這讓此前從沒穿過高跟鞋的惠娟艷吃了不少苦頭,經常是拍完一場戲下來磨的腳上全都是血泡。

但影片最出彩的無疑是幾位反派角色,比如程之飾演的常真寶,作為梅羽寬的「老師」,他掌握著龐大的人際網並用其謀取私利,程之將老謀深算、狠辣果決的形象演繹的極其生動。

曾在《渡江偵察記》《鐵道游擊隊》等片中飾演反派的陳述此次將老奸巨猾、心思深沉的松田股長演繹得入木三分,眉眼之間都流露著殘忍與陰險。

可以說,正是這些演員的出色表演,讓整部電影始終能深深感染著觀眾。

03、男主角成為蔣介石專業戶,多位演員已去世

距離本片上映已經40多年,片中的幾位演員也有著不同的境況。

馬曉偉作為80年代的當紅小生,卻在80年代末的下海潮中離開演藝圈下海經商,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但對表演仍然心存熱愛的他在90年代中期開始回歸演藝圈,如今的馬曉偉已經成為蔣介石的特型演員,出現在各大影視作品中。

女主角惠娟艷憑藉本片一炮走紅,在自行車廠工作的父親在得知女兒出演電影的消息後欣喜不已,還拿出積攢許久的300元買了1000張電影票請親朋同事去看,這件事至今仍讓惠娟艷難以忘懷。

此後惠娟艷又先後出演了《青青河邊草》《預備警官》等片,但90年代後她開始把重心放在京劇舞台,很少再出演影視劇。

此外程之、陳述以及本片的導演高正等,如今都已經不在人世,讓人嘆惋不已。

儘管過去這麼多年,但這部影片在情節編排上仍然深深影響著後來的諜戰劇,烙印著不少後來者的影子。(撰文:皮皮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d33d7903e026dbfd43d52da45ce8c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