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不收攏第17集團軍兵力作戰?戰線太長

2023-12-09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不收攏第17集團軍兵力作戰?戰線太長

有網友提問,留我們一起來分析下當時的戰場狀況。

01第17集團軍既是南線穿插部隊,又是南線後衛部隊。

從第17集團軍的兵力組成部署看,德軍將它部署在南線也是根據進攻地域的地理環境來綜合考慮的,由於蘇聯南線靠近高加索一帶多是丘陵和山區,並不有利於德軍的裝甲部隊快速機動,所以第17集團軍配備了一些空降和野戰山地師,目的就是彌補第1裝甲集團軍的不足,說白了就是為第1裝甲集團軍打配合的。

與南線進攻主力第6集團軍不同,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打響以後,第6集團軍一直把占領烏克蘭和頓涅茨平原作為首選,客觀上講這也為1942年展開史達林格勒戰役打下了基礎。而第11集團軍在曼施坦因接手以後基本上就把占領克里木半島作為重點,唯有第17集團軍一直在伴隨第1裝甲集團軍作戰,這種打法有點像中線第4集團軍一樣,它一直在圍繞明斯克到莫斯科的交通幹線作機動,而第9和第2集團軍卻在保護側翼。

所以人們會發現,當南線德軍取得基輔包圍戰的勝利後,第1裝甲集團軍一直在往高加索方向努力,而德軍於1942年6月28日展開的「藍色方案行動」,更是把占領高加索作為重點,其主要作戰力量就是第1裝甲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不同的是,第17集團軍從一定程度上還比裝甲部隊跑得更快,因為德軍從兩支部隊中以山地部隊為基礎抽調了一支15000人的資源旅,直指蘇軍石油補給中心巴庫油田。

從這個層面講,第17集團軍既是一支打穿插的部隊,又是一支打後衛的部隊。雖然1942年冬季因史達林格勒戰役影響,德軍不得不放棄占領高加索的企圖,但德軍的資源旅仍然部分占領了蘇軍的一些邊緣油井,只不過這些被蘇軍填滿水泥的油井讓德軍費了很長時間才清理出來,但並沒發揮作用就被迫撤退了。

02沒有同時撤出第17集團軍,曼施坦因心存幻想。

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朱可夫的籌划下打響了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天王星行動」,直到這時,德軍才發現上了蘇軍的當,朱可夫讓崔可夫在城中打巷戰,暗中卻在史達林格勒後方草原集結了6個集團軍的預備隊。20日曼施坦因被緊急授權組建頓河集團軍群南下救援保盧斯。

實際上,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僅僅是換了個名字,兵還是那些兵,就是多了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司令部,指揮官還是原先B集團軍群的老部下。不同的是,德軍將第1裝甲集團軍的第57裝甲軍抽調給了曼施坦因,統帥部希望曼施坦因的聰明才智來打贏蘇軍的反攻。

但是,曼施坦因畢竟巧婦難做無米之炊。他到南線戰場後發現,情況並沒他想像的那樣,主要是裝甲部隊嚴重不足,而戰線又拖得太長。在籌劃半個多月以後,兩支裝甲部隊還沒完全到位的情況下,在阿道夫的催促中匆匆發動了冬季風暴行動,可收效甚微。

很多人對冬季風暴的失利感到不解,因為曼施坦因打到一半就撤出戰場了,而多數人認為行動失利是因為保盧斯在包圍圈中不執行曼施坦因的突圍命令造成的。而從戰場環境來看,當時曼施坦因最擔心的並非保盧斯的30萬兵力被殲,而是遠在高加索的兩個集團軍沒有回來,如果蘇軍切斷A、B兩個集團軍群之間的通道,那後果遠比丟掉一個第6集團軍嚴重得多。

而這裡面又出現一個疑惑,既然曼施坦因已經清楚了德軍在南線的危急形勢,為什麼只讓第17集團軍撤出一半呢?一方面與曼施坦因還沒有接手A集團軍群的指揮權有關,另一方面1943年曼施坦因準備打第三次哈爾科夫反擊戰時,高加索戰役並沒結束,即使第17集團軍想跑也跑不掉,雙方糾纏在了一起,況且當時蘇軍的重點在頓涅茨盆地和哈爾科夫爭奪上面,並沒把第17集團軍當回事。

從這個層面講,1943年曼施坦因打贏第三次哈爾科夫反擊戰時,第17集團軍也有部分參戰部隊,但這時候德軍統帥部仍然寄希望打通克里米亞到中東的通道,企圖把土耳其拉進來,只不過隆美爾兵敗阿拉曼,讓這個企圖變得非常緲茫罷了。

03同時撤回第17集團軍,對南線德軍來說於事無補。

從蘇德戰爭史得知,殲滅德軍第17集團軍的是蘇軍高加索方面軍,以及南烏克蘭第4方面軍,而曼施坦因接管南方集團軍群以後,直到展開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德軍需要的仍然是裝甲部隊,而這時第17集團軍已經是一支支離破碎的部隊,從羅斯托夫到高加索再到克里米亞,到處都有第17集團軍的部隊,卻又發揮不了它應該有的作用。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討論曼施坦因如果提前從高加索撤出第17集團軍,會帶來哪些後果呢?一方面,德軍統帥部不會讓第17集團軍提前撤出,戰場形勢也不允許曼施坦因下這樣的決心。因為蘇軍在高加索還有一支能征善打的部隊,撤出第17集團軍等於將高加索的蘇軍精銳吸引到了羅斯托夫方向,那樣對德軍展開堡壘行動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1944年第17集團軍撤回克里米亞,實際上已經完成它的作戰使命。很多人認為,第11集團軍進攻塞瓦斯托波爾用了一年多,而第17集團軍丟掉這個要塞還不到一個星期。實際上,這是兩場截然不同的戰鬥,前者蘇軍做了充分準備,德軍不擅長攻城作戰;後者德軍已經失去打贏信心,退守到克里米亞的德軍不是打撲克就是在在海灘上喝酒曬太陽,等著蘇軍來打。

通過上面的分析看出,讓曼施坦因到南線救急也是德軍臨時的補救措施。如果說史達林格勒戰役時,南線德軍尚有一定主動權的話,那麼庫爾斯克戰役以後,德軍基本喪失了進攻優勢,而第17集團軍的兵力部署都是為進攻作準備的,當部分德軍撤到克里木半島以後,曼施坦因就是想用這部分兵力也是杯水車薪,對戰局起不到任何作用。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戰歐洲戰場,為何羅斯福不讓邱吉爾說了算?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二戰戰場設計,為何進攻蘇聯風險極大,進攻西歐麻煩更多?

二戰英德之戰,為何拿下英倫三島並非易事?攻得下守不住

二戰莫斯科戰役,為何朱可夫的積極防禦策略有效?打贏信心最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d0ccbe2267bcaee4cab8ebf30909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