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一土匪出獄後揭發一72歲的老農,他當初害死5名師級幹部

2023-10-11     歷來現實

原標題:1968年,一土匪出獄後揭發一72歲的老農,他當初害死5名師級幹部

1968年,一土匪出獄後揭發一72歲的老農,他當初害死5名師級幹部

1968年秋,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的一個公社裡迎來了一位新成員,那就是剛剛服刑出獄的齊達榜。

齊達榜本是當地的土匪,新中國成立後,他被送往了監獄進行勞動改造,雖說已經改造成功,但齊達榜本人性格暴躁,還有一張嚇人的刀疤臉,和誰都處不來。

當時的公社領導為了避免他惹麻煩,索性把齊達榜調去單獨趕大車,然而,任誰也想不到,就是因為這份任命,最終居然抓到了1947年柴胡欄子慘案的主要罪魁禍首,逃犯任芳武!

負責趕大車以後,齊達榜的生活過得還算是相當的輕鬆自在的,他也不用下地,每天負責四處奔波,拉拉貨就能完成任務。

這一天,齊達榜把車開到一個叫南北營的大隊去送貨,無意中,齊達榜發現人群里有一個似曾相識的老頭。

那老頭沒有抬頭,看到齊達榜頓時低頭離去,等齊達榜回過神來以後,對方已經走出了老遠。

此時,齊達榜猛地一驚——這老頭不是別人,分明就是自己多年未見的「大哥」土匪任芳武。

任芳武,生於1898年,本是當地的一個地主人家。

由於從小家境優渥,任芳武養成了驕奢淫逸的習性,在解放前曾是稱霸一方的流氓地痞。

抗日戰爭時期,任芳武就曾經與日寇勾結,是當地著名的「漢奸」,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大軍敗退之際,為了給解放軍添麻煩,在當地封賞了一大批的土匪,讓其繼續頑抗。

任芳武就在這時拉了一支土匪部隊,投靠了國民黨。

憑藉著家裡的人脈和金錢,任芳武沒費多大功夫就拉攏了一支上千人的部隊,手上有了幾百桿槍。

當時的國民黨第93軍的暫編22師駐紮在附近,任芳武便打算投奔於此,此時此刻,任芳武萬事俱備,只欠一份「投名狀」了。

而恰好在此時,冀東軍分區代表團走入了任芳武的視野。

當時的國民黨在熱河地區的統治已經行將就木,哪怕是暫編22師也已經到了全線撤離的前夕。

縱觀全省,只有承德、赤峰等大城市還在國民黨手裡,為了能夠取得這最後的勝利,中共冀察熱遼軍區在林西一帶召開了一場軍事會議,準備發動最後的進攻。

會議結束以後,冀東軍分區代表團穿越敵占區,返回唐山部隊駐地。

冀東代表團是這次會議的主要代表團之一,其中不單單有冀東區的13名高級幹部,還有警衛人員、隨行技術人員共計70餘人。

任誰也沒有想到,就在返回的路上,代表團與任武芳的土匪隊伍撞了個滿懷。

5月17日傍晚,代表團一行人進至柴胡欄子村,在此借宿。

由於柴胡欄子村是一個小村子,代表團和隨行人員人數又過多,容納不下這麼多人,於是在思考過後,團長蘇林燕安排負責護衛的騎兵連前去兩公里以外的彩鳳營子村駐紮。

事實上,這一舉動在當時看來是無可厚非的,最近的國民黨軍隊距離柴胡欄子村有足足40公里,就算髮生了什麼意外也完全有機會進行轉移。

然而,代表團萬萬沒有想到,正是這一決定,將給他們帶來一場浩劫。

其實,當時的任芳武就在距柴胡欄子村不足三公里的地方,得知有解放軍高官路過此地,他大喜過望。

當即就派人前往偵查,一番調查過後,發現幾乎沒有守衛力量,於是便決心進行襲擊,趁勢吃掉這支代表團。

當天深夜,任芳武手下五百餘人悄悄來到村外,發起了突襲。

幾乎就在一瞬間,柴胡欄子村外四周響起了槍響,土匪喊殺沖天。

當時的代表團中只有少量的哨兵,看到這一幕立刻構建防線,與敵人交戰。

此時的槍聲也驚醒了正在村中歇息的代表團,混亂之中,政治部主任李中權第一時間判斷敵人規模不小,在人數極度拮据的狀態下,李中權還是迅速湊齊了一支突擊隊,衝出重圍,向兩公里以外的我軍騎兵連求援。

當時的情況十分兇險,代表團本身裝備薄弱,僅有七八十人,配備的又多是手槍,而任芳武等人手下兵力過千,更有機槍、手榴彈等重火力。

在敵我不明的情況下,最好的對策就是堅守待援。

然而,李中權怎麼也想不到,等派出的突擊隊終於找到了騎兵連時,對方居然以軍情不明拒絕出兵。

當時的騎兵連長為王虎慶,事實上,柴胡欄子剛剛開戰,他就已經聽到了動靜,但是他並沒有第一時間前去支援,而是斷定對方為大股部隊,不宜開戰,居然把部隊全部拉倒了附近的山上,用望遠鏡遠遠的觀察局勢。

等到突擊隊終於找到他的時候,王虎慶仍然猶豫不決,以「情況不明」,應「先向軍區稟告」為由,拒絕了此事。

當時的突擊隊幾乎急得吐血,反覆向王虎慶強調其使命,但是無論如何勸說,王虎慶依然不為所動,最終,無奈之下,突擊隊只得火速趕回柴胡欄子村。

得知援軍仍未趕到,李中權心中一沉,此時的柴胡欄子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敵人已經越圍越近,部隊彈盡糧絕,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最高指揮官蘇林燕已經手持手榴彈與匪徒同歸於盡,政治部副主任胡里光將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

為了保全機密,情急之下,李中權傳達了自己的指示:焚燒了所有機要文件和密碼本,準備與敵人最後進行死戰!

此時此刻,每個人都憋著一口氣,決心奮力一戰,只求多殺敵人幾個再去見馬克思,在濃煙與硝煙的籠罩下,戰士們做好了最後的準備。

然而就在這時,遠山突然傳來一陣槍響,在戰場的外圍另一支解放軍騎兵連居然奇蹟般的趕到了現場!

原來,柴胡欄子剛剛交戰,附近十幾公里外的友軍就已經得到了消息,立馬進行了總動員急行軍夜行前往救助。

這支部隊星夜兼程,終於趕在了任芳武拿下村子之前趕到了現場。

這一支騎兵連的參戰,瞬間改變了整個戰局,任芳武所部本就是草台班子,一看到解放軍馬蹄聲震耳,立馬丟了魂魄,在扔下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以後,匆匆撤退。

而看到敵人悉數撤離,此時呆在山上的王虎慶也立馬做出了反應,帶兵沖了上去,可等到他趕來,此次戰鬥早已結束。

望著這位失職的騎兵連長,李中權的眼中噴出了怒火……

經過戰後統計,此次襲擊代表團二十二人犧牲,其中五位師級幹部陣亡,其餘人也幾乎個個帶傷,另有兩名女電譯員被俘。

除了人員損失以外,各種機要文件、通訊裝備損失也極其慘重,一部分是被自己人砸毀燒毀的,另一部分則是在戰爭中損壞的。

文件倒還好說,真正讓人心痛的是那些珍貴的設備,當時的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很多的設備都來源於繳獲,可以說是丟一台就少一台。

如此原本不必要的損失出現,讓現場的所有人心都在滴血。

柴胡欄子一戰的消息傳開以後,可以說是全軍震驚,甚至就連黨中央和毛主席也對此次事件中犧牲的烈士們表示哀悼,並下達討伐令,一定要為烈士報仇。

事件發生後,李中權也將王虎慶臨陣膽怯一事上報給了中央,要求對王虎慶進行處分。

從時間線上來看,此時距離熱河省全境解放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因為個人失誤導致一次性損失5名高級幹部,這樣的損失不可謂不慘重。

隨後,王虎慶以臨陣脫逃之罪被槍決,其連各幹部和士兵也受到了教育處分。

這起事件過後,冀熱遼軍區也意識到了當地的土匪問題,在不久之後展開了大剿匪運動,其中任芳武所部,便成為了重點目標。

懷揣著為戰友報仇的心愿,解放軍用了短短一個多月就殲滅了任武芳大部,其匪眾非死即傷。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所有的匪徒要麼被擊斃,要麼被活捉,這中間唯獨少了任芳武的身影,此次事件的始作俑者,任芳武就這樣憑空消失了。

任芳武的消失在當地一直是一個謎,有人說他跟隨國民黨南下,也有人說他還躲藏在附近的大山之中。

建國以後,當地的人民政府依然沒有放棄對他的追捕,但可惜的是,面對著浩蕩的山林,人們實在是無從下手,最終對於任芳武的追捕只能暫且擱置下來,一晃就過去了20餘年。

任芳武雖然逃了,但他的手下齊達榜卻被捕入獄。新中國成立後,赤峰市人民政府判處了任芳武手下小頭目齊達榜18年徒刑。

1968年齊達榜刑滿釋放後,就被重新安排到了基層生活,誰曾想,在出獄的第一年裡,他就碰巧撞見了任芳武。

齊達榜本不是什麼好人,在見到任芳伍以後,他沒有第一時間彙報,而是找到了任芳武以保密為由,向他勒索錢財。

對於齊達榜的勒索,任芳武憤怒無比,卻又無可奈何,只得拿出自己多年務農攢下的微不足道的積蓄,想要打發對方。

但可惜的是,十八年的牢獄生活可把齊達榜給憋壞了,之後的日子裡,他開始花天酒地,整日酗酒。

慢慢的,就連當地領導也注意到了齊達榜的「高消費」行為,開始對其有所懷疑。

最終,公社幹部們找來了附近的民警,在民警的逼問下,齊達榜嚇破了膽,供出了任芳武的下落。

1970年公安機關根據齊達榜的線索,在南北營子村抓獲了時年已經72歲的任芳武。

在經過核實身份以後,任芳武於1970年2月23日被判處槍決,就此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隨著一聲槍響,沉冤20多年的烈士們的亡魂,終於得以安息。

任芳武雖然死了,但他的罪行將永遠刻在恥辱柱上,受人唾棄。

1971年的時候,當地人民政府重新對柴胡欄子犧牲的烈士進行了下葬,據悉,早年烈士犧牲時,由於借遍十里八村也沒有湊夠22口棺材,烈士們的下葬十分草率,甚至還有借用老鄉家的柜子下葬的。

任芳武被審判槍斃之後,當地為烈士們重新修建了一座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的陵園,對其進行悼念。

時光荏茬,歲月如梭,如今距離柴胡欄子事件已經過去了76年,但陵園前的那一方紀念碑仍然在講述著這個過去的故事,提醒我們昔日革命的艱辛。

參考文獻:

《新中國剿匪紀實叢書》,袁志剛

《土地改革運動史》,羅平漢

《中國共產黨歷史1949-1978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柴胡欄子烈士陵園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

參考文獻:

《新中國剿匪紀實叢書》,袁志剛

《土地改革運動史》,羅平漢

《中國共產黨歷史1949-1978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柴胡欄子烈士陵園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c37bbc7af7c00f21be0d75611f6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