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紅旗渠引水工程,本意是造福人民,為何接連遭村民告狀?

2024-01-19     千年史館

原標題:1960年,紅旗渠引水工程,本意是造福人民,為何接連遭村民告狀?

河南有這麼一個地方,常年乾旱,水已經成了稀缺資源,甚至缺水到了這樣的地步——要是有人肯出一缸水作彩禮,那女方家定會歡天喜地把女兒嫁過去。有人不小心打翻一桶水,可能會被家人譴責到自殺。

這個極度缺水的地方就是林縣。

縣政府領導楊貴深感林縣人民的艱苦,於是計劃修建一條水渠,將水引到縣內。

然而在水渠正式修建的過程中,卻遭到不少村民投訴,甚至反對修建水渠。

大家這麼缺水,這明顯是惠民生的工程,本意是造福人民,為何接連遭村民告狀?

一、天降旱災,修渠引水

林縣在太行山東側,是一個傾斜盆地,地表多是岩石,導致林縣這個地方藏不住水,從古代起就經常鬧災荒,住在那裡的村民都叫苦連天。

有的人受不了持續的乾旱,迫不得已背井離鄉,去尋找一個條件更加優渥的城市生活。

有些人祖祖輩輩都在這,不願搬走,就繼續在這艱難度日,想著能挨一天是一天。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59年林縣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乾旱,村民試過挖井、建蓄水池等辦法都沒用,因為天上不下雨,地表也滲不出水來,這些就都成了擺設。

楊貴那時正擔任林縣縣委書記,他不想村民繼續面臨旱災而束手無策,就決定帶領大家重新尋找水源,但是去哪找呢?

楊貴和縣政府領導苦思冥想,突然想到可以將林縣北部的濁漳河的河水引到縣裡。

想法是有了,但付諸實踐卻要難上百倍。當時正北面的濁漳河水位比林縣低上許多,恐怕難以實現讓水自流到林縣。

縣領導決定組織會議一起商討這個難題,商量了許久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解決辦法。

正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突然會上有人提出:「不如往濁漳河的上游去一點,濁漳河上游比林縣高,利用這個高地勢的壓力往下一推,水就可以自上而下流到縣裡了。」

大家覺得這個辦法可行,於是經過一番考察,初步將飲水點定在山西省侯壁,那裡海拔比林縣高出14米多。

二、工程啟動,屢遭投訴

這個方案於1960年2月正式啟動,命名為紅旗渠工程。 就這樣,3.7萬農民工浩浩蕩蕩開啟了修渠引水的工程。

在那個年代,國家物資匱乏,更沒有先進的技術。要鑿壁修水渠,只能靠工人一點點摸索,自己積累經驗。

缺乏工具,村民就將自己家裡能用得上的工具都帶上,比如鋤頭、扁擔、鐵鍬等農用工具也一起搬來了。

然而工程才幹沒多久,就有人向楊貴投訴了,這是為什麼呢?

楊貴收到投訴立馬想出解決辦法,他將工人都聚集在一起,告訴他們指揮的重要性,並為他們安排了詳細的任務。

有了領導的指揮,大家便各自分工,齊心協力開鑿水渠,只為將來能夠不再遭受旱災。

就在水渠修到山西省境內的時候,又收到了不少當地村民的投訴。

因為修渠占用了不少農民的田地,那時又正逢旱災,糧食本就珍貴,村民對此自然不能同意。

不僅如此,施工隊的人經常使用炸藥,對當地村民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有村民反映說:「那炸藥砰砰砰的,把我家的牲口都嚇跑了!」

還有的村民更慘,房子都震裂了,很有可能會影響到生命安全。

三、立下誓言、誓死修渠

考慮到這已經嚴重影響到當地居民生活了,有不少人都反對繼續修建紅旗渠,各種質疑的聲音不斷傳來,楊貴逐漸動搖了修水渠的念頭。

但當他來到施工現場,看到大家興致勃勃幹活,雖然辛苦,但仍然對未來充滿期待。

楊貴看著那臉上洋溢出幸福笑容的農民工,心中非常難受,覺得自己不應該那樣輕易放棄,也不配替那些村民放棄。

他向村民發誓說:「如果渠修不成,我就從這太行山上跳下去,以死謝罪!」楊貴的誓言讓村民信心大振,更加賣力修渠了。

楊貴也靜下心來,將村民反映的問題逐個想辦法解決。路過農田村莊就繞道修建,讓工人不要到處使用炸藥,在規定的區域使用。隨著施工逐漸規範,反對的聲音也漸漸消失。

在7萬多人長達10年的努力下,紅旗渠終於建成了。林縣這個旱縣也通上了穩定的水源,村民也不用再飽受缺水之苦。

雖然紅旗渠修建完成,但它所傳遞出的自立自強、不怕困難、團結合作的精神將一直流傳下去,激勵中國人民不斷奮發圖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bfc074bdd51cf2b3049eb1cea2995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