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土的奧妙,明珠美術館「生土禮讚」展覽全新揭幕

2023-12-21     福布斯

原標題:重新發現土的奧妙,明珠美術館「生土禮讚」展覽全新揭幕

重新發現土的奧妙,明珠美術館「生土禮讚」展覽全新揭幕

近日,上海明珠美術館揭幕新展「生土禮讚」,這是上海首個大型生土主題展,跨越建築、科學與藝術,開創性全視角呈現關於「生土」這一傳統生態材料的全新探索,關注具有「生長性」的前沿實踐與綠色共創。展覽中「土」元素豐富,5個篇章6位中外藝術家32組百餘件展品,涵蓋裝置、模型、標本、影像、繪畫等多元媒介,既有科技與科普、實驗與成果,也有精彩藝術作品、趣味互動體驗,基於「看到」「知曉」「觸摸」三個關鍵詞串聯起觀展動線,從對土的研究,到用土的建造,進而以土做藝術,共同營造對於自然生命來說無可替代的「土」的世界,以新視野體驗與「土」之間的自然共生,展期至2024年3月17日。

何謂「生土」?「人類社會每一個新時代都是由一種新材料促成的。」(馬克·米奧多尼克《迷人的材料》)雖然這些材料以平凡而模糊的面目隱匿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們腳下的「土」。

取自原狀土,無需焙燒或化學改性,僅依靠簡單的機械加工便可用於房屋建造的土質材料被稱為「生土」。自從人類在一萬年前學會建造房屋和城市以來,生土無疑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建築材料之一,直到今天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類居住在用生土建造的家園裡。而生土在中國的應用至少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以土為材的建造傳統遍及各個省份,至今仍有至少6000萬人居住在生土建築中。

「生土禮讚」展覽現場,左為土上工作室研發的生土預製技術製作的夯土柱形裝置,右為藝術家邵磊以粘土為材料創作的陶瓷作品「流動的缺口」

生土是天然的、質樸的,能就地取材,可以呼吸,能循環使用。傳統生土建築因其建造方法的多樣性,體現了地域特質與文化屬性,留存了時間與記憶。而今,生土的生態價值在全世界範圍受到認可與矚目,人們對生土的研究與探索,從重新認識「土」,到充分利用「土」,不斷挖掘現代生土應用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科技、人文與自然之間尋求積極而平衡的關係。

聯合策展人、上海明珠美術館館長李丹丹博士表示,「我們希望與國內外各方機構、組織、企業、專家、學者等共同攜手,用藝術做乘法,打破藩籬,促進多元領域的對話與融合,鼓勵深入研究與方法創新,為不同地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的靈感來源,共建美好的充滿人文關懷的綠色棲息地。」

聯合策展人、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執行院長穆鈞教授認為,「本次展覽突破了建築專業的範疇,通過建築師與藝術家的協作,力圖從傳統到現代、從材料到建築、從科學到藝術,呈現一幅以生土繪就的『畫卷』。」

「今天,隨著文明的發展,我們面臨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很多人也開始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我們希望,當您在閱讀土的故事、經歷漫長的時間之旅時,能夠意識到我們現在被賦予的自然的豐富性,並共同思考未來。」聯合策展人、Code-a-Machine主理人金澤韻說。

聯合策展人、株式會社KUMO主理人飯島剛宗表示,「通過刺激對自身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可萌發想進一步了解,對真理及原理的『探究心』。創造這樣的『契機』,相信會給我們及下一代的生活方式帶來更為豐富的元素及發展。」

發揮五位策展人各不相同的身份和多元文化與專業背景優勢,歷時一年共同策劃實施了這個將材料研究、建築、設計、工藝、藝術、科普熔於一爐,積極調動觀眾的五感,好看好玩的展覽。聯合策展人、上海明珠美術館館長李丹丹博士表示:「面對複雜議題,我們必須有適合的工作方法。我希望跳脫出傳統策展方式,探索一種『跨學科共創』的機制,構建由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組成的有機體,共同展開面向未知的冒險。」

此次「生土禮讚」展覽將對生土材料的科學研究、現代應用與藝術創作融合呈現,開拓了一種全新展覽模式,秉持了明珠美術館一貫跨學科、跨領域的開闊視角與創新工作方法,也是繼「重返自然」「以花之名」「長效設計:思考與實踐」等展覽以來,對可持續發展、自然、建築與藝術的關聯等綠色議題的持續關注與探討。展覽特別得到北京建築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土建築、文化與可持續發展」教席、法國國際生土建築中心(CRATerre-ENSAG)、amàco建築材料研究中心、日本岐阜市立女子短期大學畑中久美子研究室等機構的學術支持。

「生土禮讚」展覽以對土的認知為脈絡,從「看到土」「知曉土」到「觸摸土」層層深入,分為5個篇章:「土的誕生」「土的性質」「住在土中」「土與藝術」「多多接觸土!」。6位中外藝術家(按音序排列)卡特婭·辛克(Katja Schenker)、邵磊、蘇詠寶、杉﨑晴菜(Sugisaki Haruna)、鈴木晉作(Suzuki Shinsaku)、謝文蒂以土為媒材或相關的藝術作品不僅集中在第四篇章「土與藝術」,也散落交融在其他章節里。

藝術家杉﨑晴菜與她在明珠美術館現場創作的「遠古『織夢人』」系列繪畫作品

第一篇章「土的誕生」首先讓觀眾看到來自全國不同區域的土樣標本、採集土樣時拍攝的原狀土壤剖面照片,原來我們身邊的土是如此不同!100種顏色的土樣放置在方格矩陣里,260餘種全國各地採集的原狀和粉末土樣在生土瓶中整理陳列,還有手工夯築成形的多彩生土圓柱等展現現代生土建築實踐的創作之源。日本藝術家杉﨑晴菜此次在明珠美術館現場創作的「遠古『織夢人』」系列繪畫作品共7幅,也懸掛在這一源起篇章。她以土為顏料,描繪鹿、野豬、太陽、岩石等自然生靈與土地的精神,讓人聯想起人與自然共存的原初狀態,極富生命力。

「生土禮讚」展覽第二篇章「土的性質」現場

第二篇章「土的性質」以多樣實驗成果展示土的不同特質。比如卡拉薩斯(Carazas)實驗,以砂性黃土與黏性紅土為例,展示生土材料在不同含水率和外力作用下呈現的不同工藝應用形態;玻璃珠實驗,用玻璃珠之間加入水後的黏連現象,即「液橋原理」,解說水在土的聚合建造中起到的作用(現場可以手動實驗觀測)。另有6個有趣的生土材料科學實驗視頻,由amàco建築材料研究中心在法國國際生土建築中心(CRATerre-ENSAG)的支持下拍攝製作,或在土裡加入蛋清,或把土加熱,或是將土調製成絲滑半液體狀態在玻璃板間壓出樹狀脈絡等等,生動展現生土材料應用的科學原理,深入探尋生土材料現代化應用的可行性發展路徑。

現代生土工藝樣片,呈現了現代夯土、透光夯土、生土馬賽克、素色及複色薄壁夯築等土上工作室已應用於實踐項目的生土材料表現形式

第三篇章「住在土裡」帶領觀眾從傳統土造屋舍走入現代生土建築,將古老的夯土技藝與現代夯築工藝對照呈現。傳統部分展示了福建南靖地區夯築土樓所用的全套夯築工具、早期夯土牆的施工流程漫畫、三種不同的土牆樣式等;現代應用中既有TERRA當代生土建築大獎(TERRA Award)中節選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全球優秀案例,呈現國際生土建築實踐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也包括土上工作室近年來的生土建築研究與實踐。土上工作室基於現代生土材料優化機理,通過系統研究實驗,有效克服了傳統夯土在抗震和耐久性方面的固有缺陷,研發出一系列適合我國城鄉建設現狀的現代生土建造技術、設計方法及其相應的施工機具系統。現場展出的實物樣片有用現代薄壁夯築工藝做出的室內牆面裝飾、凹凸立體的生土馬賽克、嵌入亞克力圓柱的透光夯土等,兼具現代美學和技術品質,極大地拓展了生土夯築工藝在現代建築中的創作應用空間。

KUMO與藝術家鈴木晉作共同創作的裝置作品《「土」與「回憶」的隧道》

KUMO與藝術家鈴木晉作共同創作了以竹為筋骨、土為牆面的裝置作品《「土」與「回憶」的隧道》,迴環路徑仿佛是世界的循環往復,進入中央空地可以隔離外界在溫暖大地色系的環繞中坐下靜謐沉思,棕色土牆用傳統生土抹面工藝手工塗抹而成,留下藝術家和參與共創的孩子們共同的紋理痕跡與時光記憶。另一件裝置作品《「土」所蘊含的力量》在竹子編織的「畫布」上塗抹出整面弧形土牆,土與水交融形成的「力」以細小的皸裂形態如繪畫般在竹子的「畫布」上「舞動」。

藝術家邵磊與他的陶瓷作品「流動的缺口」系列

第三篇章里還展出了一組4件像是葉片層疊搭起的白色「樓宇」,是由藝術家邵磊創作的「流動的缺口」系列陶瓷作品。他從身邊所見的環境、建築中獲取靈感,用手捏粘土塑形,其作品揭示了土內在的某種矛盾——柔軟與堅硬、脆弱與堅強,圍繞自然與人的關係進行哲學性的探索。

藝術家謝文蒂與「鏡像(角)」系列作品在「生土禮讚」展覽展出現場

第四篇章「土與藝術」集中呈現土在藝術領域的新形態,打開無限想像空間。藝術家謝文蒂擅長運用玻璃材質,此次展出「鏡像(角)」系列作品,嵌在鐵質檯面上的主體,上半部分是陶瓷,像帶刺的植物、分叉的獸角,下半部分是吹制玻璃,如同上半部分的倒影,又似地下蔓延的根莖,看似柔軟實則堅硬,在鏡面上層層放大,藉助材質與造型的碰撞張力,展現可見與不可見、強大與脆弱的辯證轉換。

藝術家蘇詠寶與作品《懸浮塊莖》在「生土禮讚」展覽展出現場

藝術家蘇詠寶出生於中醫世家,她的作品《懸浮塊莖》以汲取大地養分生成、且可用於人體的中藥材為媒介,將薑黃、生薑、當歸等中藥材的各種根莖串在線上掛在空中,漫步中呼吸土壤中產物的氣息與味道,體會人與自然的關聯,感受生命的循環。來自瑞士的卡特婭·辛克是一位經常使用土與礦物等天然材料來進行表現的藝術家。

藝術家卡特婭·辛克與她的作品《服裝》

此次展出的作品《服裝》包含用水泥製作的一件女式禮服,以及由她本人穿著進行行為表演從而讓堅硬的禮服裙變得柔軟的紀錄影像。她通過與礦物質的對話、與自然的對話,來考察我們的身體以及周遭的環境。

在看到土的原初與多種可變形態,了解土的特性,見識到土的豐富用途後,我們還能用土做什麼?第五篇章「多多接觸土!」讓觀眾可以自己動手與土親密互動。KUMO創作的裝置作品《心之所響的「土」的音樂》把土封入玻璃管子裡,50根不同土量的玻璃管排成直徑3米的圓,觀眾可以用配套鼓槌,敲擊出各種音色,聆聽「土」的聲音。另一件互動裝置《心之所向的「土」的風景》由KUMO與畑中久美子合作創作,直徑超過6米的巨型圓盤桌上,一側矗立著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中心大廈等上海標誌性建築的土製模型,蜿蜒鏡面象徵黃浦江,正是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桌面上大量留白的「土地」,等待著觀眾用從中國各地採集的豐富多彩的「土」染製成的圓柱體和木條,一起構建你心目中的城市建築風景,成為這件作品的共創者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bf2d6b93fd9ffcb10b07517953a1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