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鄉·築夢想|在家鄉,圓了「農業夢」
(速新聞記者 周妮)連日的晴朗天氣帶來了濃濃的暖意,廣袤的宿遷大地上,萬物正向陽生長。2月20日一大早,羅凱就「鑽」進了丹參地里,「這茬丹參長勢不錯,再過兩天就能收了。」看著地里的「寶貝」,羅凱開始期待不久後收穫的那一天。
沾滿泥土的鞋、小麥色的皮膚、憨厚的笑容,如今41歲的羅凱笑著說:「我現在算得上『職業農民』。」
羅凱是宿城區龍河鎮人,1982年出生的他,在上初中時就有一個「農業夢」。羅凱說,那時,村裡家家戶戶以種地為生,他家裡也有幾畝地。「我們農村孩子小時候干農活多,小學、初中時放學後要割完牛草才回家寫做業,晚上點著柴油燈摘棉花。」 生長在農村的他,對土地、鄉野有著特殊的感情。每年栽水稻時,看著鄉親們將水稻秧從小塑料棚移到小水田裡,再從小水田裡移到大田裡,不免為鄉親們感到辛苦。「如果能引進科技讓種地更高效,鄉親們就不會這麼辛苦了。」從那時起,羅凱就開始琢磨現代農業的發展。
2004年,羅凱大學畢業後去了四川做服裝生意,在外面工作幾年後回到了家鄉。「那是2008年,26歲的我上有老、下有小,不再是漂泊的一個人了。」回到宿遷後,羅凱先後開過服裝店,做過商場招商,干過工程施工,最終選擇做農業。「兜兜轉轉,我最後還是回到了這片土地。」羅凱說。
「選擇農業創業之路,除了想照顧家庭,還想用自己所學反哺家鄉,帶動鄉親們致富。」2017年,羅凱在宿城區龍河鎮流轉1000餘畝土地開辦了江蘇綠冠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種植丹參、太子參、薄荷、黃芩、菊花等中藥材。羅凱坦言,相較許多行業,農業投資周期長、回報收益慢,但他十分看好綠色農業的發展前景,想通過自身努力讓更多綠色健康的農產品「走」上百姓餐桌。
羅凱用1000畝的土地種植碧根果樹,並在樹下套種蒲公英、丹參、黃芪等中草藥,剩下的230畝地種植瓜蔞。基地還建設了6000平方米的加工廠房,用於藥材風乾、切片和烘焙加工。羅凱告訴記者,前兩年由於疫情的關係,中藥材市場很熱,他的企業收穫了不錯的效益。一年四季,企業的中藥材種植、採摘、加工等環節,有力帶動了近百名本地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帶來近20萬元的穩定增收。
科技是提高農業效率的關鍵所在。一直以來,羅凱十分注重科技運用和智慧農業的投入,他的企業與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等多家院校、科研機構成功建立合作共建關係,通過借鑑先進經驗有力提升了企業的中藥材研發種植實力。除此之外,企業還新註冊了「蘇小主」「裕龍綠冠」等多個品牌,逐步成長為本地市場的龍頭企業。
2021年,羅凱迎來了「新身份」。經過對羅凱的農業技術水平以及在鄉村振興中的帶動作用的綜合考量,市鄉土人才評委會認定授予他「鄉村振興技藝師」中級職稱。「成為了『職業農民』,我更要好好乾!」羅凱躊躇滿志地說。
在家鄉,築夢想。羅凱告訴記者,他不僅有自己的農業夢,還有帶動家鄉走向振興的夢。未來,他將立足於高效農業項目,積極擴大產能,帶領更多本地百姓就業、實現共同富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be24e0897e89cf35d60ae8bd31f4d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