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探訪人間煙火故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美食中的「滋味」有更地道的中國。
文|黎河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鼎盛時期由於海上商貿的頻繁往來,不同民族、文化和飲食習慣的人在此經商、生活,這裡的「滋味」也別具特色。從這裡出發,跨國「食客團」們還將繼續前往順德、岳陽、揚州、威海、昆明等地,探訪深入熙攘街巷和尋常生活,以真實視角對話美食背後的人物與故事,連接起普通人之間的真摯情感。
湖南衛視和芒果TV共同製作的沉浸式美食輕推理真人秀《中國有滋味》於今日(8月4日)播出。立足於國際化視角,美食「味道」所承載的人情味和血脈情在不經意間自然流淌,故事的肌理也變得豐滿而有質感。
在推理中跨文化實踐,
12座城市勾勒美食文化版圖
究竟那一家是導演組設計的店鋪呢?
「其實我現在吃這麼飽,沒辦法思考哪一家店是真的。」從面線糊店到惠安女餐廳,再到古董餐廳,每一道美食的背後鋪陳開的都是當地人熱氣騰騰的生活,這也讓食客團們「迷失」其中,更加疑惑。
獨具特色的「找出節目組設計的店鋪」環節,嘉賓們需要根據店鋪環境、美食味道、店員分享等線索展開趣味推理。這種遊戲化設計不僅增加了觀眾的參與感,也通過輕推理氛圍的營造讓觀眾更細緻、深度地了解中國美食文化背後的傳承和創新。
更進一步,《中國有滋味》以獨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豐富多樣的美食文化。跟隨跨國「食客團」的腳步,12座城市每站都有特色美食和獨特故事。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城市,為觀眾們呈現了一個多元、包容的中國美食版圖。在跨文化交流的視野下,節目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巧妙結合,讓節目更具時代感和觀賞性,成為一種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傳播形式。
在第一期節目中,食客團們品嘗了包括熗海鮮、面線糊、薑母鴨、潤餅菜等地道泉州美食,走進番仔樓了解泉州歷史,感悟泉州惠安女文化的淵源與傳承。
面線糊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獨特的閩南地方風味。但再往前追溯,移種的春小麥做成細面線,配上手打魚丸的湯為底,再加上蟹肉、蝦皮、蝦糠零碎、魚肉、魚皮和乾貝等,也是當年南下八閩的中原人對故鄉的思念。在這一刻,美食是共通的媒介,身為武漢人的吳倩想到了家鄉的特色小吃糊湯粉,「它就是用魚肉和魚骨一直熬,一定要加油條,一定要多胡椒」;芝芙也表示,「越南有一個和它有點像的螃蟹湯。」
原來,美食不只是拼湊起來的味道,它帶給人的不僅是身體感官層面的味覺體驗,還有心理層面的生命體驗,乃至文化層面的記憶傳承。透過嘉賓們的視角,觀眾不僅可以品嘗到食物本身,更多通過《中國有滋味》感受到美食背後的跨文化實踐內涵。當他們沉浸在美食中無法自拔時,陳嘉樺感慨道,「吃東西不止是我們的身體被療愈,連心理也被療愈」;而在聽說了店鋪附近美術學校的故事後,食客團們也從自身經歷出發分享了對於藝術和人生的看法,劉逸雲表示,「還是需要了解努力是什麼意思,需要對自己有一個很認真的過程」……
煙火氣故事和傳統文化,
才是美食背後的真「滋味」
「歡迎來到我們淑芬大排檔。」
隨著一名穿著傳統服飾的女子走進這家海邊餐廳,跨國食客團的目光一下被吸引了,陳嘉樺迫不及待地問到,「你是淑芬本人嗎?」老闆鐘鳴解釋道,「淑芬其實是惠安女中常見的名字,我們是用惠安女的形象來創建的一家餐廳。我們這邊的阿姨都是當地地道的惠安女,她們平常的交流都是以閩南話為主。」
對於傳統文化的展示,同時利用美食的載體和沉浸式的交流體驗,能夠很巧妙地讓不同文化語境中的人群輕鬆接受,開拓文化傳承和民族共鳴實現的新想像空間。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設定,在《中國有滋味》里,食客團們便不得不「手舞足蹈」地開始點菜,蝦、蟹和海蜇等海鮮的形象通過她們的身體語言再度表現,觀眾忍俊不禁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閩南當地特有的地理人文風情。
為什麼惠安女不會說普通話,卻把她們招攬進來?作為新一代惠安女的鐘鳴提到,「我們有會說普通話的人,但會說閩南話,跟客人對接起來反倒更可貴,能更好地傳遞當地文化。而且想要年輕的一個視角,跟大家表達傳統惠安女的一些人文故事。」
《中國有滋味》對傳統節日、民俗習慣等進行深入挖掘和展示,讓觀眾不僅品嘗到美食的美味,更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歷史與文化內涵。在未來,從傳統手工藝到音樂舞蹈,從民間傳說到戲曲表演等,節目也將挖掘豐富的非遺元素融入到美食探尋之旅當中,讓觀眾更能感受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文情懷和傳承意義。龔琳娜說,「文化的傳承會讓你想起你的家人。從食物、戲曲、民歌和文化等,我們要一點一點地傳承下去。」
節目著重關注那些堅守無名奮鬥者。他們默默無聞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用自己的雙手為人們烹飪有滋味的食物、熱愛生活的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著現實與希望。《中國有滋味》以敬意的凝望關照到美食探尋過程中的每一個面孔,群像式展現中國各地人民勤勞樂觀的精神面貌和堅韌向上的鮮明底色,讓中外觀眾切切實實感受到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信心。
這些發生在中國土地上具有煙火氣的故事,不僅令跨國「食客團」們目不暇接,也讓更多觀眾耳目一新。嘉賓們的推理、訪談和情感交流等,使節目充滿了人情味。他們不僅僅是品嘗美食的食客,更是文化傳播者和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在鮮為人知的煙火故事中,觀眾在感受美食的魅力的同時,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國美食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魅力。
從美食相通到文化互鑒,
「中國故事,國際表達」有新嘗試
世遺城市、海絲起點,泉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太好吃了,你知道我都吃起雞皮疙瘩了~」在古董餐廳,食客團們拿一張餅皮鋪開,放上喜歡的材料,從海蠣、胡蘿蔔、高麗菜、嫩豆乾等主料到芫荽、花生仁、滸苔、豌豆等輔料,把它們捲起來後,一手抓一手捧,一口便是整個世界。
食材萬千,百味薈萃,腳下是離不開的土地,手中是富饒豐盛的海洋饋贈,象徵著包容和多元的潤餅菜徹底激發了大家的味蕾,泉州人巧用山海食材「釀製」人間煙火的故事也被看見,道道美味在歲月更迭中歷久彌新,成為大眾的樸實日常。
《中國有滋味》從全球更多元的視角出發,運用更年輕生動的綜藝敘事,充分考慮不同文化主體的用戶需求展現中國的美食。節目同時也將東方的審美與其融合在一起,進而造就既有國際化的外觀樣貌,也同時擁有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從美食相通到文化互鑒,這檔節目不僅在記錄,也在成為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了解、互相溝通的紐帶。
一代代惠安女的故事,讓更多人看到了女性為家庭的付出。激發了食客團中女性對於家庭關係的思考;為什麼食客可以觸碰這麼多收藏的文物?藍凈認為「保護老物件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入生活」也讓更多人對於文物的態度的發生了改變;節目邀請到的國家二級演員林麗雅為大家帶來的高甲戲也讓人們感受到了非遺的魅力,面線糊寄託的當地人對於生活的熱愛也溫暖真誠。據了解,節目設計的店鋪後續也將用於宣傳當地文化展示,螢幕內外聯動,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也將留存,成為更多遊客實地探訪可感可觸的重要媒介。泉州地方文旅也特授予《中國有滋味》節目「世遺古城文旅推薦官」稱號,肯定節目深耕用心與深入人心。
以《中國有滋味》為代表,我們能看到湖南衛視和芒果TV作為國內頭部的新型主流媒體,在節目類型創新和文化傳播開拓上不僅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而且保持著持續的創新力。在世界與中國都已發生深刻變化的新階段,我們不僅要突破記錄美食、觀察世界的傳統眼光,也要改變對外傳播的傳統思維;以更寬廣的國際視野、用與世界接軌的話語方式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