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破了空城計的司馬懿,為何還是選擇撤軍?專家:幸虧他撤走了!

原標題:識破了空城計的司馬懿,為何還是選擇撤軍?專家:幸虧他撤走了!

在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亂世時期就不得不提到三國時期了,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英雄人物大多出自這個時期,各自爭霸,戰據一方。君主之間的博弈可謂各領風騷。許攸臨走時舉薦的有臥龍稱號的諸葛亮,讓劉備放下身段三顧茅廬使其出山相助,曹操勢大,不得已,臥龍憑三寸不爛之舌使孫劉聯盟。

由此,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打響,阻斷了曹魏一統天下的野心。可終究是造化弄人,諸葛亮後半生北伐的腳步卻因為司馬懿的存在而止步不前,蜀漢的壽命還是沒有熬過曹魏!

對諸葛亮來說司馬懿可謂是他一生的宿敵,著名的一次對峙就是驚心膽戰的空城計了,率領大軍的司馬懿到了城下看見諸葛亮悠哉悠哉的在城牆上彈起了琴,城門還大開著,百姓像日常一樣打掃著城門街道。心思縝密的司馬懿看見這樣的情景,怕城中有埋伏,不疑有他,決定退兵。以至於這淪為了司馬懿的笑柄。

那司馬懿真的沒有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嗎?其實司馬懿確實是識破了諸葛亮空城計,可為什麼還是眼睜睜的看著諸葛亮表演呢?這個問提結合當時的年代場景和司馬懿在曹魏家的政治背景就知道原因了。

空城計

諸葛亮初次出師北伐,以他用兵的才能,速度極快的拿下了隴西地區,蜀國軍隊快速有了充分的兵裝和糧草。司馬懿如何能在這時候上位?一是魏國大都督曹真在雍州時死,二是曹魏在當時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人,當然了,這其中少不了司馬懿自己的運作。權衡利弊的魏明帝曹睿拿定了主意,召見司馬懿決定讓他去接替曹真的任務。出征時,曹睿再三告誡司馬懿,一定要殺掉諸葛亮!

可司馬懿走後並沒有完全聽取曹睿的計劃,長安周邊全被他安排了精銳部隊集合。外牆防禦做好後,就從事計劃蜀軍內部瓦解。組成秘密的一支隊伍混進蜀軍的陣營,繼而組成情報網,隨時掌握蜀軍的動向。用兵如司馬懿,他這一番操作也確實掌握了不少蜀軍的情報。

諸葛亮命馬謖帶著王平領2萬兵馬前去街亭鎮守,他自己又向隴西分去了4萬兵馬,城中僅剩下千餘老弱殘兵和諸葛亮一起。此時司馬懿並沒有著急去西城,而是命大將張郃攻打街亭,沒想到的是馬謖把兵力都安排在了山頂上,斷了水源後輕易就被張郃拿下了。司馬懿接到街亭之戰大捷便帶領騎兵奔赴西城。

得知馬謖在街亭敗北後這一下可難住了諸葛亮,退也不是進也不是。如果撤退必定遭到司馬懿大軍圍堵。諸葛亮思索片刻後擺出了空城計,諸葛亮這一招看似是無奈之舉,但是他實際就是想賭一把司馬懿的命。聰明如他,怎會不知道自己的意思。

下了一道命令就是打開西門,讓士兵卸掉裝甲喬裝打扮成老百姓的樣子在城門口像日常一樣掃地,裝作城中安逸的景象,自己則在城門上彈琴。沒過多久司馬懿帶著魏軍勢如破竹的趕來,眼前這一派景象讓司馬懿驚愕,副將來到司馬懿身邊建議是不是可以派遣一支部隊進入查看。司馬懿半眯著眼好似雅興的聽著臥龍的琴聲說不用。

諸葛亮鎮定自若,大有一夫當關的雅士氣質彈完了一首曲子,曲完畢司馬懿也睜開眼正好對上了諸葛亮的雙眸正笑盈盈的看著自己。他怎會不知道這笑容里蘊含的深意,心境猛縮,命令萬軍迅速後退五十里恐城中有埋!待魏軍撤退後諸葛亮如釋重負地鬆了口氣,命令隴西軍隊會合戰略性撤回益州。

諸葛亮敢這麼做就是在賭司馬懿的格局和性命,西城不過彈丸之地即使再有埋伏也不可能跟司馬懿十萬部眾抗衡,諸葛亮自己都坐到了城牆上,換做任何人隨便派一支先鋒軍進城探一探就能知道是不是在狐假虎威。這裡面的政治格局對於這倆人來說怎麼會不明白,看似諸葛亮走的是一步險招但他要的是司馬懿能否留住自己性命。

那諸葛亮是何人?三軍的統帥,蜀國皇帝的亞父啊!魏軍吞併蜀國最大的絆腳石,如果將他除掉,那得是多大一份功勞,瞬間扭轉眼前局面,魏國不日就可占據蜀國。但在這背後,一旦出現了這樣一個人直接平定了戰事皇帝會怎麼想?功高震主便不能留你。

歷史上著名的兔死狗烹事件指的就是這一現象,劉邦開國韓信可謂是鞠躬盡瘁,絕代英雄項羽遇到了他也只有敗亡的份,這大得過分的功勞直接影響到了統治者的地位。平定了天下後在在長樂宮賜韓信一死。

司馬懿的才能不弱於臥龍鳳雛,這則發生在西漢的典故警醒了他。城牆上對他那意味深長的笑又怎能不讓他心驚。再結合到自己身上,他現在握著的權力實際上已經很龐大。曹魏的十萬精銳部隊憑他一人調遣,自己又是三朝老臣,朝堂之上勢力盤根錯節,魏明帝曹睿不像曹操那樣的厲害,能牽制住但降不住。

結語:在這樣的情形下司馬懿殺掉了諸葛亮解決了這個大患,魏國自此問鼎天下後皇帝還會留他性命嗎?歷史將重演。司馬懿目前的情況來說並不適合殺掉諸葛亮,魏明帝不愚鈍,留司馬懿這麼大一個隱患在身邊可謂養虎為患。這也難怪專家在分析這一段歷史的時候也感嘆:他不撤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