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無視用戶隱私,「先上路再說」該改改了

2019-09-05   昌邑市檢察院

網絡配圖

9月3日,針對媒體公開報道和用戶曝光的「ZAO」App用戶隱私協議不規範、存在數據泄露風險等網絡數據安全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對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問詢約談。工信部要求其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以及相關主管部門要求,組織開展自查整改,依法依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規範協議條款,強化網絡數據和用戶個人信息安全保護。

8月30日晚間,一款名為「ZAO」的換臉社交軟體在朋友圈刷屏,只要輸入一張面部照片,就能生成有「換臉」效果的短視頻。但隨後就有用戶曝料稱,「ZAO」的用戶協議中疑似存在「霸王條款」,並有個人隱私泄露等風險,而且過於逼真的「換臉」具有相當的迷惑性,存在利用「變臉」後的視頻進行詐騙等行為的可能。

對於種種懷疑,「ZAO」發表了公開信。只看回應,似乎這款換臉社交軟體已經沒有任何問題了,但靜而思之,還是很難放心。比如回應中稱,不會存儲個人面部生物識別特徵信息;用戶刪除信息,「ZAO」均會相應刪除;不會產生支付風險;隱私相關協議已更改,「ZAO」在用戶協議中增加了一段「特別提示」……前面的「兩不會一會」,有多少可信度?最後的「已更改」,僅僅是改的問題嗎?

對於網際網路新產品的質疑,已然不是一次兩次了,背後是用戶深深的無奈。按道理講,不管什麼行業,不論什麼企業,推出一款新產品,都是十分嚴肅的事情,不僅要做紮實的市場調研,還要做翔實的用戶體驗調查。涉及公共安全的,更要做各種安全測試。一切過關了,才能推出來。正如一個人買了車,得先去考駕照,拿到本本才可以上路。要想上高速,還得有一定的駕駛時間。反之,如果一個人不但沒有駕照,連基本的交通法規都不懂就貿然上路,恐怕會出大問題。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一些網際網路企業放棄了應有的程序正義、邏輯正義,只要認為某款產品有市場前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路再說」。至於有問題,只要沒有形成強大輿情,那就不是什麼事;引起輿論強烈反彈了,也有各種應付招數。有些問題,是由於技術水平等造成的;有些問題,則根本是由於主觀上不重視,明知有問題偏要先上路,還試圖從問題中獲利。

「先上路再說」,已然成了一些網際網路企業信奉的潛規則。他們利用整個社會對於網際網路的好感,對於網際網路創新的寬容,以技術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名義,像一頭大象闖進瓷器店。就拿用戶隱私來說,沒有安全感就沒有幸福感,這本來應該是一條高壓線,無論是國家有關部門,還是社會各界,都充分表明了態度。可這些年來,把用戶隱私安全置於一邊的,還是比比皆是。不少網際網路企業根本就沒有把這當一回事,有的還想渾水摸魚,以大數據名義從中大賺一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網際網路也是如此。寬容不是縱容,現在全社會對於網際網路創新,因為期待所以寬容,可是始終越界,走向縱容,一再辜負公眾期待,那麼所有的好感都會隨風而去,迎來的就可能是最大負數。正如現在,確保網絡數據和用戶個人信息安全是一條底線,「先上路再說」的做法要改改了。這款換臉社交軟體,種種先天不足已然讓其吃足了苦頭。就目前來看,公共輿論的譁然,有關部門的凜然,會不會帶來其前景的黯然,一切未知,但不管如何,網際網路行業應該以此為鏡,引以為鑑。

(來源: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刊發此文只為了傳播信息,不用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