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垃圾分類,杭州與上海的實施方式略有差異。比如,與上海的乾濕垃圾分類法不同,新版《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行的是按易腐垃圾、其他垃圾進行分類。對於易腐垃圾(濕垃圾)要不要「破袋」處理,兩地的態度也形成了對比。
上海相對強硬,要求「破袋」——扔垃圾時必須打開垃圾袋,將濕垃圾倒進濕垃圾桶、袋子放入干垃圾桶,避免混合投放。杭州則比較柔和,對此不做強制要求。
「破袋」處理的意義是什麼?杭州為何沒有強制要求「破袋」?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可以不「破袋」嗎?針對這一系列問題,記者近日進行了走訪調查。
業內:「破袋」確實可以提升處理效率
易腐垃圾「破袋」處理有沒有必要?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據了解,機械制肥是目前易腐垃圾最主要、最有效的處置方式。而這種處置方式,是不歡迎塑料袋加入的。
記者此前在一家專業的垃圾處置公司看到了易腐垃圾處理全過程。操作人員把易腐垃圾放進機械處理設備的投料口,在設備上進行簡單操作、觀察,控制好溫度、壓力和供氧等環節,並在規定時間裡加入菌劑。24小時內,易腐垃圾就變成了形似「肉鬆」的有機肥料。這些肥料能夠用於肥沃和改良土壤等。
機械制肥得到的有機肥料
「機械處理對於易腐垃圾的純度要求比較高,不能有太多雜質,特別是塑料、金屬這些東西。」該公司行政總監龔志燁告訴記者,混入雜質後,不僅會導致生成的有機肥料質量低下,嚴重時還會讓處理機器出現故障,嚴重影響處置效率和效果。
據悉,為了能讓易腐垃圾達到處置標準,許多地方採用了二次分揀的方式。
值得關注的是,進行二次分揀時,各類塑料袋都要進行「剝離」,包括可降解塑料袋。原因在於可降解塑料袋只有在強酸或強鹼條件下,經過1~2個月才會完成降解。而這種嚴苛的條件,易腐垃圾的末端處置並不具備。
回應:「破袋」並非當前主要矛盾
既然易腐垃圾「破袋」處理有其必要性,為什麼杭州目前並未做硬性要求呢?對此,記者採訪了相關部門。
杭州市容環境衛生保障中心分類指導科科長曹勐琦告訴記者:「裝袋只是垃圾收集的一種方式,杭州有些小區也在試點『破袋』處理,培養居民習慣。我們並不會強制執行所有的易腐垃圾都要『破袋』,因為在末端處理上,有機器可以把垃圾袋分離出來。」
記者了解到,杭州市餐廚垃圾(現稱易腐垃圾)處理一期項目就採用了機械「破袋」的辦法。據介紹,易腐垃圾處理首先要將垃圾放在流水線的傳送帶上,由工人拿著特製的釘耙,站在傳送帶兩端,挑揀出衣服、鞋子、易拉罐等非易腐垃圾,再把剩下的垃圾送進破袋機。在破袋機里,有一個裝有刀片的滾筒不停旋轉,在旋轉運動中,把垃圾袋破開,並將垃圾和塑料袋初步分離。此後,垃圾還要再經過風選機、滾筒篩、生物質分離器等做二次分選,最終留下能處理的有機物。
杭州市易腐垃圾處理一期項目工藝流程圖
曹勐琦表示,隨著末端處理設備智能化,易腐垃圾「破袋」並不是眼下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主要矛盾,培養市民樹立起正確分類意識並付諸行動,才是當務之急。
現狀:各類垃圾混投現象依舊嚴重
記者走訪了杭州不少小區發現,目前各小區內的四類垃圾桶都已經配備齊全,但桶內的情況卻不容樂觀。
在江干區彭埠街道的某小區內,記者看到每幢單元樓下,都整齊擺放了綠、黃兩種顏色的垃圾桶,除了桶身寫明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外,還用醒目的標牌標註了每個桶可以丟進的垃圾種類。
記者翻開其中一個易腐垃圾桶發現,雖然桶內的垃圾都裝在了小區特別發放的綠色塑料袋裡,但夾雜了很多像易拉罐、香煙盒、方便麵盒等一些非易腐垃圾,並且數量不少。在其他小區,記者也發現了混合投放現象。
杭州市江干區彭埠街道的某小區內,易腐垃圾桶內混投現象嚴重
業內人士指出,更讓末端處理人員頭疼的,並不是裝易腐垃圾的塑料袋,而是夾雜在其中的金屬罐、玻璃瓶甚至刀具等物件。目前,因為居民正確分類的習慣尚未養成,有不少專業處理易腐垃圾的公司,只回收酒樓、餐飲店等場所的易腐垃圾,因為這些地方的易腐垃圾「純度」更高,處理起來更加方便。
(記者 黃玉環)
來源:浙江在線
監製:范波
責編:潘潔
編輯:陶朝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