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一起拍電影作者 :圈圈丸
電影《小小的願望》終於在中秋時歸來,據傳當初被迫撤檔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影片里涉及到「破處」的性話題,因此這次的再上映版本在內容里肯定也做了相應的修改與調整。我們沒辦法找到真正的「原版」對比到底改了多少內容,但可以肯定的是,每當出現這樣的「內容調整」時損失最大的無疑是觀眾。
由於沒有分級制度,國產電影對於「性」相關內容的表達尺度一直曖昧不清。時間長短、鏡頭遠近、裸露程度、甚至相關台詞的敏感度,全都交給導演自己判斷。所以每當電影里需要談到「性」的時候,也是導演們最苦惱的時候:「到底怎麼拍才不會被刪呢?」這樣的狀況讓中國電影一直處於在一種「談性色變」的狀態。
但是在我們觀眾的印象中,國產電影也有尺度大的時候,而且其中不乏精彩佳片。那中國電影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談性色變的呢?
1
中國電影里性話題發展史
早在上個世紀的無聲電影時期,國產電影其實有許多關於性的描繪。像田漢編劇的代表作《湖邊春夢》(1927),從標題開始就已經超越現在任何電影的尺度,內容也充滿了性虐待和性幻想。與這部電影尺度差不多的還有《懺悔》(1929)和《一個紅蛋》(1930)。這些無聲電影都通過性相關的內容表達人性道德的陰暗面以及對它的反思。到了30年代以後電影尺度更大,開始出現裸露的鏡頭。像《東方夜譚》、《神女》和《十字街頭》等當時的影片現在還會被一些核心影迷翻出來一輪一番,可見其影響之深。而這些電影雖然包含裸露、強暴、偷窺、招嫖等性場面,但都會點到為止,主要還是激發觀眾的想像力。許多現在影迷去回看這些電影也會覺得其浪漫多過情色,並不淫穢。
阮玲玉主演的《神女》
到了1949年建國以後,為了配合國家局勢發展的需求,電影便不再開始有過多性場面的描寫。然而愛情是電影內容不可缺少的一環,哪怕沒有性場面,降低到接吻也算人之常情。但當時包括《尋愛記》(1957)和《聶耳》(1959)這些電影里最終都把接吻鏡頭刪去。最慘的就是《護士日記》(1958)里因一段親臉的畫面當時還被點名批評。
從那以後,中國電影第一次進入了談性色變的時代,人們不能談戀愛,愛情必須轉換為「革命情誼」。江青和林彪後來在《紀要》中寫道:戀愛是資產階級的修正主義,必須堅決反對。所以到了文革期間觀眾便只有樣板戲可以看了,藝術生活可謂非常單調。這也是政治在歷史上對中國電影最大的一次干預。
文革結束後,剛從束縛中解放出來的中國群眾急需文娛累的精神糧食填補心靈壓抑許久的空缺,這個時候電影業挑起了大梁,而國家這次也很給力,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對電影內容創作進行干預,國產電影再次回到了一個有「真正愛情」的時代。所以在1979年和1980年兩年之間就有了包括《生活的顫音》、《甜蜜的事業》、 《她倆和他倆》、《 歸心似箭》、《 他們在相愛》、《 愛情,你姓什麼?》、《廬山戀》、《他愛誰》、《愛情與遺產》、《不是為了愛情》等一大批愛情電影,而不再是革命情誼。
電影《廬山戀》
肯定有人會疑惑,為什麼這個時候國家突然不再強調革命情誼勝於愛情了?主要原因也是因為當時百廢待興,只要能賺錢,國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當時國產電影也沒讓國家失望:1979年全年觀影人次293億,人年均觀看電影28次,這是現在的都無法逾越的記錄。1978年全年發行故事片451部,發行總利潤1.35億,地方財政收入0.9億,中影交給中央財政0.45億。 在這樣優質的盈利模式下國家給予電影的尺度也越來越大,所以慢慢地「性」場面也再次回歸到國產電影里。中國電影也進入了影迷所謂的「黃金年代」,第五代導演也是在這個時候崛起,而他們的成名作與代表作也都不無與性掛鉤。像《野山》里的換妻、《紅高粱》里的打「野戰」,這些可都是現在無法再次觸及的高尺度內容。
而當時導演在電影里拍攝大量性場面,不是為了噱頭,而是為了對此前文革時期的愚昧落後文化氛圍進行批判。他們想要讓多年以來壓抑性衝動、唾棄性行為的中國電影,能夠正視性衝動並且接納不同的性觀念。不說在當時,放到如今的中國這也是一種前衛且大膽的「文化試探行為」。但值得開心的是,當時的中國電影也確實成功了,十年之間誕生了許多優質的電影作品,至今被人稱道。
然而好景也確實不長,因為市場不成熟,上座率與票房連年下滑。到了90年代時,許多電影為了吸引觀眾而拋棄了「文化試探」的初心,反而只追求風流女色,諸如《風流女諜》《女明星秘史》《間諜戰與女色無關》《凶宅美人頭》等毫無內涵、只充斥著大量軟色情內容的電影問世。
這個狀況導致國家不能不出手管制,為了不讓電影教壞小孩子,1993年9月,在中宣部等四部委聯合推動下,開啟了一個叫「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展播」的活動,並且持續了很多年。相信許多85和90後影迷應該對小學時組織看主旋律電影(《地道戰》等)有印象,其實就是這個活動。而當時讓各地中小學生不得不經歷每學期被強制安排觀看主旋律電影,無疑對他們來說是一場噩夢。
電影拍攝內容也被重新管制。1995年開始了「九五五零工程」,此舉對電影題材開始進行嚴格的指標和控制,對於內容不積極的片子哪怕是在拍攝中的都不得不停拍。而內容不積極也就包括了各種性場面,所以中國電影又一次走上了談性色變的道路,並持續至今。
1
好電影都愛談「性」?
遍觀中國的電影史,我們會發現那些經典的高口碑電影以及那些頂級導演們,其實都很愛在電影里談「性」。 有中國三大導演之稱的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他們的電影都有「性愛史」。尤其是張藝謀早年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包括他自己出道時主演的《老井》。這些電影都是無性不談,但是他們淫穢嗎?並不,他們反倒還在國際上拿了不少獎。
《紅高粱》野合場景
而現在核心影迷鍾愛的李安與姜文,也都是在電影里用「性」表達電影的高手。李安的《臥虎藏龍》里張震與章子怡帳里那段戲是許多影迷認為東方美學闡述性的經典畫面。但李安也因中國電影的「談性色變」而被影響過,即《色戒》當年被大量刪減才得以上映。而姜文則是一個拿捏性尺度的專家,從導演出道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就用性幻想描繪了一個不一樣的「青春」,其後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有或多或少的性場面,其中最厲害的無疑是《讓子彈飛》里黃四郎家丁去要錢時強暴平民的戲,真的是在刪減邊緣遊走。
而除了他們,還有我們熟悉的管虎、張元、王小帥、賈樟柯。他們早年的代表作都是與性相關的青春片。《頭髮亂了》《北京雜種》《十七歲的單車》《小武》,這些電影也都被影迷們至今稱道。
除了知名導演們的藝術電影,偶爾一些主旋律電影里也有一些性描寫。像《紅櫻桃》就是屬於90年代末必須學習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小學生們噩夢中的一股清泉,是無數少年的性啟蒙篇章。不難看出,「性」是導演們非常愛用來表達電影內涵的「工具」,並且因此拍出不少好片。
1
現代國產電影的「性限制」
現在的導演真的很難,別說是性場面了,連性台詞都不敢輕易說。中國電影如今又回到了一個「影視里的中國人都沒有性慾」的時代。但即使在這樣的桎梏下,中國電影還是在追求真實的情感表達,尤其是青春片一直在努力找到國產電影能夠描繪「性」的新方向。所以我們還是能看到《北京愛情故事》《一夜驚喜》《七月與安生》和《前任》系列這種雖然尺度不大,但還是能讓觀眾get到點、帶有性暗示的電影。
曾經中國電影最好的時代因為市場不成熟而讓前衛的性文化表達被迫停下,現在市場好了,或許我們上面的人能夠重新考慮一下讓中國電影在文化層次上再次真實起來。如果影視里的男女主人公20多歲,卻連牽手都不好意思,接個吻就到達愛情頂峰,這樣的內容無疑只會被詬病「虛假」,電影的口碑也一直起不來。
正如上文說到的,電影離不開「愛情」,而「愛情」也離不開「性」。這是一個應該被正視的人類本能,而不是需要一位迴避的敏感話題,它既不血腥也不政治。希望我們中國觀眾能夠早日從自己的電影里看到人類的本性,而不是還要去西方資本主義的世界裡看花花世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