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皆虛幻,執念為苦海

2019-11-01   國學書舍

世間虛幻,如同泡影,執念才是苦海之源。

《金剛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話就是解答一切疑惑的精髓,也是讓我們擺脫苦海的根源。

世間的一切物質和現象,其實都是空幻不實的,如夢幻泡影,實相者則是非相,因此修行的人都懂得看透這一虛幻,不執念於現實中的眷戀。

人生的痛苦,是都來源於想的太多。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個人的主觀思想代表的是智慧,智慧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其實剝奪的是我們的快樂。

正是因為主觀情感的參與,很多人總是執念於自己虛妄的幻想之中,而虛妄的幻想總給我們產生了諸多痛苦。

佛說:世間如苦海。

世間的苦海,除了對於名利的追求之外,苦海的根源也來自於內心與虛妄的執念,人的主觀情感是塑造執念最大的罪魁禍首。

所以在道家思想中,提出「無為」的智慧,也是解決這一執念的根源。

《莊子》之中就有雲將與鴻蒙之間的對話,說的正是這樣一個道理。

雲將向鴻蒙請教大道。

鴻蒙告訴他:重在養心,你只要自然無為,萬物自會自生自化,忘掉你的形體,放棄你的聰明,忘卻自身,和萬物與自然之氣渾然一體,解心釋神,茫茫然無所用心。萬物紛雜繁多,全都各自回歸本性,保持本真。

鴻蒙是一個悟道人,聽起來好像是愚昧混沌無知的意思,但是他所講述的就是隨順萬物靜心守信,卻是最清醒的智慧。

拋開主觀虛幻的情感,逃脫的自然是世間難以擺脫的苦海,方能收穫一份得意。

一個小和尚問禪師:「您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禪師說:「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困的時候就睡覺,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小和尚非常不理解,這個時候禪師解釋給他聽,說:「世俗之人吃飯的時候,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也總想著別的事情睡不安穩,而這都是給他帶來痛苦的根源。

而我卻能吃得安穩,睡得舒心,世間眾生產生的千般妄想,總讓自己的生命停留在障礙之前,無法突破,迷失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痛苦。」

所以佛家中就說,世間皆是苦海,而逃脫這一苦海的根源,就是拋開自己主觀的雜念。

那一些所謂的智慧和主觀的猜想,只是給自己帶來痛苦的罪魁禍首。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

試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即死之後作何景色?則萬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

試想一下,在還沒有出生之前是什麼樣的形象面貌,再想想死後是什麼樣的境況,那麼一切念頭都會冷卻消失,內心歸於寂靜,自然可以超然萬物,悠然於各種形象之前。

歷史沉淪數千載,我們只是歷史沉淪中的其中一個角色,在廣袤天地之中,我們也如同塵埃一般,所以,自己主觀的思想並沒有想的那麼重要。

但是大多數人卻總是幻想一些不該有的境況,讓自己徒增傷悲,人赤手空拳而來,死的時候不帶走一絲一毫,連生命最終都要歸於沉寂,那麼由這個境界去看,自己主觀想像的一些念頭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當人離開的那一刻,一切都歸零,一切虛幻泡影也終歸破滅,那些主觀臆想的事物還重要嗎?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