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在演技方面的提升,其實挺「玄乎」的。
從詮釋自我,突破自我,再到重塑自我,然後接著循環。
對應到演技上來講,就是「千人一面」到「一人千面」的過程。
如果演員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演技,這個過程應該是螺旋上升的。
但要是形成了演技上面的「套路」,就變成了一個死循環。
不少演員就陷入這個「怪圈」,儘管演了多年的戲,但給人感覺都是一個套路,大家給這類演員起了一個挺形象的名稱——戲混子。
他們的咖位越來越高,但演技卻越來越尬,是時候給他們扒層皮了。
靳東
最近熱播的諜戰劇《無間》,靳東是主演。
一開始對這部劇抱著很大的期待,但追過幾集後略有失望。
其實這部劇不差,配角王志文、張志堅的演技老練的很,但配角演的太好,就真沒主角什麼事了。
靳東在這部劇中的表現,只能說是延續了以往的水平,沒有什麼突破和亮點。
他曾表示自己很怕觀眾將《無間》和《偽裝者》作對比。
這就是露怯了。
我對比了一下兩部劇中靳東的造型,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沒有差別。
除了領帶和圍巾的花紋不同外,基本上就是cosplay。
演技上的變化也不大。
但沒突破不是說靳東演技差,而是他的演技形成了一種套路,只能飾演同一類人物,角色臉譜化嚴重。
如果讓他脫離了「霸總」類型的角色,就跟被打了一悶棍似的。
這方面拿捏地比較好的是演員張嘉益,演過領導、總裁、老師、土匪、村支書……演什麼都不會讓觀眾出戲。
這就是天賦型的演員,而靳東屬於「老鮮肉」類型的,和陸毅走的路子一樣,他們很難突破自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偶像包袱太重。
靳東也不是沒有嘗試過其他類型的影視劇,比如早年間他和胡歌合作的《琅琊榜》。
但在那部劇之後,他就不再接古裝戲了。
原因很簡單,他的形象和氣質駕馭不了翩翩公子的「黑長直」。
後來靳東發現都市劇中的「精英」類角色很適合自己,於是很多年來他一直出演這種角色,估計連靳東自己都煩,更別說觀眾了。
當他想換一類角色時,卻發現已經陷在「霸總」形象中跳脫不出來了,所以演啥都是一個味兒,就是觀眾嘴裡的「千人一面」。
而且這些年靳東一直在給自己立「學霸」的人設,但卻頻頻因知識儲備不足而「翻車」,風評很受影響。
張鐵林
年輕時期的張鐵林,是既有顏值又有實力的演員。
《年輕的朋友》《大橋下面》中,不但是顏值擔當,更是靠演技撐起了整個戲的骨架。
武打片中的表現也很亮眼,既能在《黃飛鴻》中出演「孫文」這樣的正派角色。
也能在《新仙鶴神針》中將「曹雄」的狡詐狠毒詮釋得十分生動。
只可惜,後來張鐵林遇上了「瓊瑤劇」。
瓊瑤劇有兩個特點:一是能捧演員,二是能「毀三觀」。
張鐵林這兩樣都占了。
在《還珠格格》中飾演「皇阿瑪」後,張鐵林紅遍兩岸三地。
「吹鬍子瞪眼」的表演方式,成了張鐵林的招牌。
那時候觀眾沒見過大世面,看到張鐵林的這種「皇上」角色,一個勁地吹捧他器宇軒昂,頗具王霸之風。
後來他又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用一模一樣的套路來飾演「皇上」。
當時很多圈內的演員,就對張鐵林的這種浮誇演技表達了不同意見。
但此時的他,已經沒有了鑽研演技的心思,很快陷入「模式化」的表演方式。
走路昂首挺胸,嗓音故作洪亮,遇事不決先撇嘴,路見不平乾瞪眼。
而琢磨演技的時間,被張鐵林挪到了「到處留情」上面。
很長一段時間,關於他私生活混亂的報道屢見不鮮。
備受詬病的還有他移民國外的事情,嘴上口口聲聲說愛國,背地裡卻「潤」得飛快。
關鍵他談起此事時竟然稱:加入英國國籍是為了更好地弘揚中國文化。
道貌岸然這個成語,一下子就變得鮮明生動了。
這些事引起很大爭議後,張鐵林的演藝事業戛然而止,他的影視形象也定格在「吹鬍子瞪眼」的浮誇演技之中。
劉濤
劉濤這些年的口碑,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當初她四年接20部戲,替丈夫還清了4億的債務,一度被稱為「豪門好媳婦」。
但反過來想,在4年時間出演這麼多角色,這哪裡是演員,分明就是一個演戲工具。
好演員對劇本要求很高,是要用心對角色進行琢磨的。
鞏俐在拿到《秋菊打官司》的劇本後,就跑去農村體驗生活。
為了更真實,她甚至一個月沒洗澡,袖口上都是擦拭鼻涕後留下的印子。
而劉濤把這種對角色的體驗,搞成了程式化的套路,慢慢變成了一個「戲混子」。
以前的劉濤不是這樣的。
《白蛇傳》《琅琊榜》中,她的演技不說多麼驚艷,但讓人看著舒服、喜歡,角色形象刻畫得很生動。
哪怕到了《歡樂頌》時,劉濤的演技還是在線的。
但在出演完「安迪」後,她就開始「混」起來了。
《開端》中她飾演一個要主持大局的人,但劉濤總是用一副半眯著眼,似笑非笑的表演形式來詮釋人物性格。
觀眾看了之後沒有覺得這是一個能起關鍵作用的領導,反而覺得在裝腔作勢,故作深沉。
《縣委大院》中,劉濤更是成為廣告工具人,她飾演的那個角色,我強烈懷疑就是為了片頭廣告而強塞進去的。
偏偏在《縣委大院》中,劉濤還遇見了演技活靈活現的吳越。
一個是死氣沉沉總眯著眼應付觀眾,一個是性格鮮明生動形象地刻畫角色,高下立現。
如果劉濤一直這麼演下去,真不如好好去干直播帶貨。
劉敏濤
憑藉一首《紅色高跟鞋》出圈,對劉敏濤是好事,也是一件壞事。
走紅後確實接了不少戲,但也暴露了她「戲混子」的一面。
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套路:搖頭眯眼加五官亂飛。
然後給人留下一種感覺:油膩。
很難想像一個老演員,竟然會犯年輕偶像們常犯的「用力過猛」錯誤。
在《生活家》中,劉敏濤上演了典型的「反面教科書」。
全劇都在故作浮誇,各種擠眉弄眼、搖頭晃腦,底層小人物的隱忍和堅韌沒演出來,「刻板印象」倒是表現得挺拿手。
脫離了現實,只剩浮誇後,很多觀眾要麼棄劇,要麼看到劉敏濤出現時就選擇快進。
一個演員能把角色演出幾個表情包是好事,但要是只把人物演成表情包,那就有大問題了。
曾經在《偽裝者》和《琅琊榜》中,劉敏濤的演技得很穩定。
既能把「明鏡」這個角色的大家風範詮釋好,又能將「靜妃」的賢良淑德演繹到位,為什麼唱了一曲《紅色高跟鞋》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不能因為《紅色高跟鞋》的颱風讓你出圈,就把這個風格當成一種捷徑用在角色形象上。
這不是捷徑,而是岔道。
任重
演員任重,是快把自己事業混糊了的典型。
他可是影視圈的老前輩,景甜是他的學生,黃軒是他選進電影學院的。
而且任重長得也不差,演技也在線。
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任重用出色的演技,演繹了一場情深意切的暗戀,讓太多觀眾對他飾演的「趙白石」念念不忘。
結果任重就陷在這個圈子裡出不來了,此後演啥都是一副委屈巴巴的痴情樣。
後來他自覺演技到了瓶頸,主動退圈後出國找突破口。
再次出現在熒幕中時,他確實脫離了愛而不得的悲情角色,但又變成了更加淺薄的「搞笑男」類型。
然後就在一部部影視劇中出演各種小配角,作用就是活躍氣氛。
如今43歲的他,還在飾演「憨傻直」的角色中不斷繞圈,很難突破了。
前陣子網上還爆出任重和口碑不太好的孫驍驍有戀情的傳聞,讓網友大跌眼鏡。
消息真假難辨,但提醒任重千萬要認清形勢,演技陷入「怪圈」出不來是小事,感情陷入「怪圈」就不好收場了。
結語
有觀眾將黃磊、吳剛這樣的演員也歸為「戲混子」。
有道理,但不完全對。
黃磊是綜藝上多了,給大家留下了「刻板印象」,但其實他的演技是能撐起一部劇的。
比如《縣委大院》中,他第一次飾演幹部角色,能看出一些小細節他是做了研究的,說話的腔調,走路的方式,倒茶喝酒時的動作,拿捏得不錯。
吳剛老師則因為臉部越來越僵硬的問題被大家質疑,但這不能否認他的演技。
在電視劇《冬日暖陽》中,吳剛老師表現出來的話劇張力,是能讓人熱淚盈眶的。
在筆者眼中,這樣的演員還不能被稱為「戲混子」。
我們之所以反感「戲混子」,是因為有些演員躺著吃老本,咖位越高演技卻越尬,拍戲純粹就是為了賺錢,喪失了對演員這個職業的尊敬,也是對觀眾的一種敷衍。
長此以往,混戲的終會成為自己職業的掘墓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