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之都」 上海,遇見面向未來的十大趨勢|WDCC世界設計之都大會

2023-10-04   UniDesignLab

原標題:在「設計之都」 上海,遇見面向未來的十大趨勢|WDCC世界設計之都大會

帶你親臨現場

2023/09/30

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始終是備受矚目的。自2010年加入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以來,上海「設計之都」的城市形象逐漸深入人心。無論是建築、時尚、工業、數字還是服務等設計領域,這座城市始終走在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前沿。

上海鳥瞰 GANREF

設計的力量從來都不容小覷,它是產業鏈中極具增益的一環,亦在助力人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因此,設計是上海發展戰略的關鍵詞,其將於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設計之都,打造獨特的城市名片。這裡既是人類生活場景的範本,亦是新興文明的孵化器。

第二屆世界設計之都大會(WDCC)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這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盛會,在創意設計氛圍濃郁的黃浦濱江開幕。

WDCC

今年大會以「設計無界 造化萬象」為主題,呈現「1+2+3+10+X」的活動架構,即 1 場開幕式,主場和海外雙線布局,3 場峰會,10 大設計領域近百場高峰論壇、發布盛典、時尚秀演和設計嘉年華活動,X 場全城、海外和線上聯動活動。這不僅助力於上海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更為世界設計領域的交流分享提供了寶貴的平台。

WDCC

作為WDCC的主題論壇,國際建築設計高峰論壇匯聚了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其中包括同濟大學吳志強教授、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李興鋼老師、南京大學張雷教授、扎哈哈迪德建築實務所中國總監大橋諭老師、華建集團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蔡淼老師等。他們圍繞城市更新、綠色低碳、數字化等主題,交流建築設計在城市發展建設宏大圖景下的探索與實踐。

參會大師作品

作者Shinee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和立場

設計無界 共創新生

建築,是城市的文化載體與精神豐碑,也是繁華都市中煙火氣與浪漫的並存體。建築設計作為設計領域不可或缺的一環,一直以來都備受各界關注。

峰會現場 WDCC

在本次國際建築設計高峰論壇,我們有幸與各位專家學者共同見證《建築設計上海倡議2023》、基於大數據的建築設計趨勢研究成果《面向未來的建築設計十大趨勢》以及「城市更新共創夥伴」成立儀式的亮相,一起探尋建築設計新的趨勢與可能性。

論壇分為主題演講和圓桌討論兩大部分。主題演講部分,五位海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在大會上分享了他們不同的建築設計理念,涵蓋傳統與未來、生活與科技等方面。在圓桌討論上,來自華建集團、Aedas、日建設計、法國國家家具中心、德國HPP事務所、Transborder Studio等知名建築公司和事務所的專家,共同探討了他們對未來建築設計及城市更新策略的想法。

揭曉儀式 WDCC

未來建築 新的可能

建築設計的依據是什麼?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吳志強老師認為,設計終究要以人的尺度為準。

建築設計師首先需要學會去傾聽市民的心聲,並繪製出相關的空間及數據進行分析,再進行下一步設計。這是一種新的角度,告訴我們建築設計不僅僅關乎於空間、功能等,更在於它對於人們情緒和幸福感的提升。

「城市尺度不是大或者小,而是人的尺度、人的需求,設計師的心必須在人。」

——吳志強

吳志強老師還分享了另一個觀點,即科技對於建築設計的影響,這包括當下最熱門的Chatgpt和AIGC等技術。他以「福元宇宙」為例,向我們展示了AI虛擬世界與物理空間的完美融合,揭示了未來建築設計新的可能性。

福元宇宙 數字中國建設峰會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李興鋼老師以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切入,分享了他對於建築現代性的看法,這包括了兩大特徵:建築與自然交互和技術與詩意的連結。

「建築顯著特徵之所以形成,有兩因素:有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有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

——梁思成

建築與自然交互的理念,亦稱作「勝景幾何」,早在2013年便由李興鋼老師在一次展覽上提出。它包含了五大要素:環境形式、人作天工、結構場域、敘事空間、勝景情境,共同構成一種理想空間的範式。建築在不同的環境中具備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績溪博物館就是在豐饒的自然人文環境中強調樹木留存和山川形勢所建成的,這體現了建築對於自然環境的尊重。

績溪博物館 夏至

技術與詩意的連結本身存在著許多天然的矛盾,例如未來與傳統的關係等,其產生了不同的路徑。李興鋼老師以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場館的規劃設計為例,向我們展示了零碳技術與未來延慶賽區生活場景相互連結的創作思路。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場館規劃設計 李興鋼建築工作室

南京大學教授張雷老師強調了設計不受限制,這不僅表現為在設計工具、周邊環境等方面的自由,還在於生活處處都蘊藏著設計靈感。設計不應該是高大上的代名詞,而是要試著去歌頌那些不被歌頌的平凡。

首先,我們可以向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學習。這又稱作工匠建築學,即用地域的材料和現代的建造技術相結合。例如用棕繩築造的松陽建築外立面及用磚窯搭建的景德鎮丙丁柴窯,都是這種理念的體現。

松陽雲夕MO+共享度假空間 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

景德鎮丙丁柴窯 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

其次,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去汲取營養,利用生活化的場景去建立新的情緒空間。例如 南京集萃藥康集團總部的設計靈感便來源於畲族村落里的祠堂空間,其中巨大的泥土花園體現了儀式感,表達了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

南京集萃藥康集團總部模型 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

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中國區總監大橋諭老師為我們展示了如何利用國際前沿的數位技術進行建築設計。

WDCC

他以BEEAH集團新總部項目為例,展示了如何通過新一代技術收集沙漠中風、陽光等自然元素的各類數據,實現凈零排放,達到可持續發展目的。除此以外,他們還開發了一個人類行為收集系統,實時監測人們在空間中的反應,幫助設計師更好地了解員工的生活需求及工作習慣,打造一個更具有幸福感的辦公空間。

數字工具正在逐步改變設計方式,這對於建築師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

BEEAH集團新總部 Hufton+Crow

華建集團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淼老師提出,人與城市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城市是人類的夢想,人類也是城市的設計師。一座城市的發展變遷離不開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讓生活更加美好。」

——亞里士多德

蔡淼老師以上海體育館、游泳館、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天文館等公共文化建築為例,展示了上海建築的歷史變遷。公共文化建築始終是城市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表現,更是保護城市文脈延續的重要途徑。

上海體育館 華建集團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的上海徐家匯體育公園效果圖 HPP International

生活,處處是設計

設計,始終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一座有溫度的城市,應當處處都充斥著設計的痕跡。它不一定被高大上的標籤限制,而是以更多的可能性通往未來。

無論是建築設計,抑或是其他領域,我們都期待能夠看到它們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為人類文明繼續添磚加瓦。

WDCC

蘇聖亮

展會信息

展會時間

09/26——10/02

場館信息

主會場及主展區:

上海市黃浦區龍華東路68號

組織架構

主辦單位:

上海市人民政府

支持單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

承辦單位:

同濟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大學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黃浦區人民政府、華建集團

特別貢獻:

上海交通大學

發文編輯|Shinee

審核編輯 | Mir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