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網絡 侵權請聯繫刪除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兩代人之間是血脈相連的骨肉之親,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
但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之間,也有一些話是不可以宣之於口的。語言是最無力而又最鋒利的東西,在表達愛意的時候是如此蒼白,但在傷害人的時候卻又是如此的鋒利。
有些話說出口之後所造成的傷害,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人老了,有三件事情,就算爛在肚子裡也不能和子女說,這才是真的有智慧。
雖然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但人心總是肉長的,並不是一台精密的儀器,很難做到完全的不偏不倚,尤其是在子女眾多的家庭中,父母難免會對其中的某個孩子有一些偏愛。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這些偏愛可能造成的只是一些子女之間的小矛盾,心裡有一些疙瘩,無傷大雅。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子女們思想的成熟,對於曾經的這些齟齬也可以釋懷。
但是如果當父母老了,孩子們都已經成年,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此時父母依然還明確地表達出對某一子女的偏愛,這對於其他子女來說往往就是埋下了矛盾的種子。
不患寡而患不均,當子女明顯地表達出對某一子女的偏愛時,其他子女心中多少都會有一些介意。
尤其是當子女們還負擔著平等的贍養老人的義務時,這是子女的父母的偏心,就會讓其他子女更加不平,甚至會覺得 自己對父母所付出的孝順都毫無意義。
並不是所有表達出來的愛都可以有好的結果,愛一個子女可以放在心裡。
中國人一向比較忌諱談論死亡,所以很少有老人願意在生前對財產作出明確的安排。
其實,這種對於死亡的避諱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死亡是人生的一個必經階段,每個人到最後都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
可以在自己意識還清醒的時候,對自己的財產做出一個合理的安排和分配,也是可以避免在自己身故之後給家裡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糾紛。
只是這樣的安排應該做,但卻不應該公之於眾。尤其是千萬不要在子女面前直接和他們說明對於自己的財產想要進行怎樣的分配。
父母和孩子思考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父母想要追求的是結果上的公平,某個子女生活比較困難,可能就會在財產的分配上多傾斜一些,而某個子女生活的比較好,可能在遺產的分配上相對就會少一些,這個都是父母對子女的一片心。
但是子女很少能理解父母這樣的想法,他們看重的是形式上的公平,他們會覺得父母沒有把財產進行平均的分配,就是偏心,就是不公平。
如果老人不想在人生最後的階段,生活中都是這些為了財產而引發的糾紛,鬧得一地雞毛,那麼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隱秘而妥善的安排好自己的財產,但是不要讓子女知道。
有些父母做了一輩子的上位者,對於子女的控制欲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沒有停止過。他們總是希望子女可以按照他們的要求來做事生活,至於子女本身的意願,會完全被他們忽略不計。
其實,子女和父母之間的地位是會變化的,在子女還小的時候父母是絕對的統治者,他們的話就是金科玉律,子女絲毫不得反抗。
但是隨著子女漸漸成熟,而父母逐漸老了,子女和父母之間的地位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子女成了那個有能力決定自己生活的人,而父母這時還要依靠著子女的照顧。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卻沒有把心態轉變過來,依然覺得自己是那個該站在統治地位有話語權的人,對子女的生活多加干涉,甚至指手畫腳,這樣兩代人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會變得很緊張。
兒孫自有兒孫福,該放手時就放手,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生活閱歷給孩子一些建議,但是最終要怎麼生活還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不聾不啞,不做家翁,有時候你放手一些,反而會生活得更好。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希望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夠學會這門藝術,和子女和諧相處,安詳地度過自己的晚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