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毀於貧窮,而是死於溝通
再深的感情,
也經不起一次次的惡語相加。
作者:洞見Leyla
後台有讀者問我:
為什麼別人的家庭總是歡聲笑語,自己的家裡卻總是充滿怒吼和咆哮?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講三個故事。
1
第一個故事,來自我家鄰居。
在我家隔壁,原本住著一對小夫妻。
男人是跑外賣的,女人在商場裡賣衣服。
各自收入都不算高,但日子還算和美。
兩人剛結婚的時候,經常出雙入對,一起買菜做飯,濃情蜜意的樣子惹得周圍人很是羨慕。
然而沒過多久,透著牆壁就開始傳來了爭吵聲。
幾乎每天,我都能聽到類似這樣一些謾罵的對話:
「你就不能順手把垃圾扔了嗎?」
「你們全家都是豬一樣的德行!」
「我怎麼嫁給了你這樣沒出息的男人,真是倒了八輩子霉。」
「你能不能別一天到晚買買買了?怎麼那麼虛榮啊!」
「一天到晚連個孩子都帶不好,跟個廢物一樣!」
「是個女人都比你強!」
一開始,夫妻之間交流也總是輕聲細語。
可後來,兩人每次張口總是像吃了火藥一般,句句飽含怨氣。
某天凌晨2點多,我在睡夢中驚醒——
隔壁傳來一陣怒罵推搡的聲音,噼里啪啦的東西摔了一地。
沒多久,就傳來了小兩口離婚的消息。
2
第二個故事,是電影《後來的我們》。
小鎮青年林見清在外漂泊多年,終於在人近中年的時候,通過打拚在北京買了套房子。
拿到房產證的那天,他興高采烈地讓爸爸關掉老家的小餐館,搬到大城市跟自己來享享福。
本以為爸爸會很高興,沒想到他卻拒絕了自己。
爸爸說自己習慣了小地方,住大城市會不適應,而且也放不下家裡的餐館。
林見清聽完立馬就不高興了,他不耐煩地衝著爸爸吼道:
「我現在有錢了,可以讓你住大房子了,有福你不知道享啊,一個破餐館有什麼值得留戀的!」
話剛剛說完,林爸爸心裡也像吃了幾顆釘子。
他立馬大聲回嗆道:「就是這個小餐館供你吃、供你用、供你上學,怎麼在你的眼裡就是個破餐館呢?」
說著說著兩人對話越來越激烈。
林見清不明白,自己本來是想表達一下孝心,為什么爸爸就不能成全?
林爸爸也搞不懂,兒子現在有點本事,怎麼就變得這麼不可理喻。
極端的爭吵之下,林見清「砰」地一聲奪門而出。
父子二人的關係,也瞬時陷入了僵局。
3
第三個故事,來自百家講壇主講人趙玉平老師。
趙玉平老師曾經遇到了一個學生家長。
這個媽媽一見到他就開始哭訴:「趙老師,這日子沒法過了!」
趙玉平細問之下,才了解了事情的始末經過。
原來,有一天這個媽媽正在家裡打掃衛生,看到兒子出來倒水,就問了一句:
「你作業寫完了嗎?」
沒想到,兒子聽完立馬火冒三丈:
「問問問,問什麼問?一天到晚就知道問!再問我不寫了,你少管我!」
說完立馬「砰」的一聲,狠狠關上了房門。
媽媽覺得自己兒子沒救了。
只是問了一句話,就這麼頂撞自己,枉費自己一番苦心。
可是當趙玉平找到她兒子,了解到的卻是另一番事實。
兒子滿腹委屈地告訴趙玉平,自己媽媽最喜歡問的就是「作業寫完了沒?」
不論他回答「寫完了」還是「沒寫完」,都會迎來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
「寫完了還在沙發上發獃愣神?還不抓緊時間去做做習題,背背單詞!」
「沒寫完,那還不抓緊去寫啊?」
「就這破學習態度,每次都是推一推動一動,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掙錢,你就這個德性,你對得起誰啊?」
所以當媽媽再度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才會下意識抓狂。
而母子倆這種日常對話,也讓他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冷漠疏離。
4
讓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一個家為什麼不幸福?
很多人都認為:窮才是一切不幸的根源。
但事實上,幸福來源於每個人的內心感受,物質只是幸福的基礎,但是並不是幸福的全部。
真正良好的家庭關係,在於平等的交流。
不幸的家庭,往往都選擇了最差的溝通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盧森堡教授曾經說過:
「錯誤的溝通方式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直接的誤解和衝突,讓溝通的雙方在語言中感受到的是暴力和壓力,而不是愛。」
心理學上,有學者做過一項實驗。
他們利用大腦掃描儀,觀察人腦產生的核磁共振圖像,並由此分析人們腦內的神經變化。
結果發現,當一個人經常聽到來自家人的責罵、羞辱或者消極言語時,大腦會瞬間釋放大量的皮質醇。
皮質醇是人體激素的一種,常常在面臨壓力時釋放。
如果皮質醇長期處於高水平狀態,會導致心理抑鬱等一系列嚴重後果。
而現實生活中,這種家人之間惡劣的溝通方式,往往使每個家庭成員都備受折磨。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把溫柔和隨和留給了外人,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卻苛刻無比。
殊不知,言語在表達深情的時候,總是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但表達傷害的時候,卻比刀還鋒利。
家庭成員之間如果不能好好溝通,那麼衝突和矛盾就會成為貫穿每一天的日常。
久而久之,再親的親人也會產生隔閡,再好的關係也會分崩離析。
5
在國外,曾經有一對父女的視頻流傳甚廣。
女兒莫名其妙地生氣,任誰勸都不聽。
這時,爸爸不僅沒有惱怒,反而耐心安慰她道:
「生氣沒什麼大不了的。
你可以生我的氣,生媽媽的氣,生姐姐的氣,生自己的氣。
有時候你可以直接停下來,大聲發泄,或者拿枕頭出氣。
重要的是你不要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憤怒里,不要讓這種心情支配你太久,因為時間太久的話就會出問題。」
在爸爸耐心的溝通之下,女兒終於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不喜歡你罵我。」
真正幸福的家庭,成員之間一定是會好好溝通的。
當我們能夠設身處地去思考、心平氣和地去交流,其實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1925年,梁啟超的次女梁思莊準備去美國留學。
基於國內生物學一片空白,又考慮到祖國科學的發展,梁啟超想讓自己的孩子來承擔此重任。
但是梁思莊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自己對生物學完全不感興趣,於是越來越沮喪。
梁啟超聽說之後,立馬關切地給女兒寫了一封信:
「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你離開我很久,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式,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
用姐姐哥哥當顧問,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我很怕因為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針路,所以趕緊寄這封信。」
收到信的梁思莊心頭立馬鬆了一口氣。
她果斷放棄生物學,轉而奔向圖書館專業,最後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林文采博士在《心理營養》一書中,提過一個觀點:
我們每個人除了需要生理上的營養,更需要心理上的補給。
而這種心理營養主要來自親人的肯定和認同。
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總是以粗暴、消極的方式去溝通,那麼家庭氛圍就不可能和諧。
反之,能經常耐下心來好好溝通,才能讓家裡充滿愛與溫暖。
知乎上曾有人問:「幸福家庭的終極秘訣是什麼?」
有個高贊回答只有簡單四個字:「好好溝通。」
一個家庭的和諧程度,其實不在於窮富,只在於成員之間能否耐下心來訴說彼此的心聲。
畢竟再深的感情,也經不起一次次的惡語相加。
點個贊吧 ,從今天起,把最動聽的語言說給最愛的人聽。
願我們都能在溝通中成長,讓家庭成為我們最堅實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