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癲癇頻頻發作?這6個不良的服藥習慣可能偷走抗癲癇藥藥效

2019-11-18     兒科醫生王東記

現如今,癲癇的發病群體越來越低齡化了,醫學越來越先進,但癲癇患兒越來越多。寶寶若不幸患上癲癇這樣的疾病,不僅對寶寶自身帶來極大的痛苦,家長也會感到無比的焦慮著急。

最近有家長向我諮詢:我家寶寶癲癇為何頻頻發作,是藥效不管用?還是沒治對,還有家長會有疑問: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對寶寶有什麼副作用?若有,為何還要堅持服用呢?

其實,藥物治療是目前治療癲癇最基本的手段,癲癇並非是「不治之症」,只要通過正確診斷和科學規範治療,合理的抗癲癇藥物治療,兒童癲癇治癒率可高達80%。

但若服藥有這些不良的習慣可能會偷走抗癲癇藥效,會導致抗癲癇藥藥效減弱,從而無法很好的控制寶寶癲癇病情。

1.以飲料代替溫白開水

寶寶都討厭吃藥,特別對苦味的藥特別敏感。有些家長為了讓寶寶按時服藥,好好吃藥,常常用果汁、牛奶等飲品來代替白開水服藥,以便減少藥物的苦味。

其實家長這麼做,反而害了寶寶。要知道,這些飲品很可能會跟癲癇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影響療效,就無法保證藥效和用藥安全。

2.藥片掰著吃

有些家長覺得癲癇藥片太大,寶寶會難以下咽,於是就自作主張,將藥掰碎或用水溶解後再給患兒服用。

但是有些癲癇藥物是不能掰開服用的,若家長強行掰開給寶寶服用,會加速癲癇藥物釋放,使藥物濃度在短時升高,從而導致危險的可能,而且還會縮短藥物的作用時間,最終影響療效。因此家長掰開前最好閱讀藥品說明書,看下是否能掰開服用。

3.服藥跟飯點不講究

服藥時間是有規定的,抗癲癇藥物也不例外。一般來說,藥物說明書都會註明該藥是飯後還是餐時服用,這主要是因為該類藥物會刺激消化道,但食物可以緩解減輕這種不適,或者說若食物中含有的脂類物質可以促進藥物的吸收。

很多家長會把「飯前」錯誤的認為是「吃正餐前」,其實這是錯誤的理解。一般來說,飯前是指飯前半小時到一小時,空腹是指飯後2-4小時後。而且多長時間服一次,也是根據24小時血液中藥物濃度的變化規律來判斷的。如果是「一天三次」,即每8小時服用一次;如果是一天兩次,即每12小時服用一次。

4.飲食不忌口

寶寶患有癲癇,飲食上就要忌口,要不然都會影響藥效的。而且飲食對於癲癇疾病的治療有重大的作用,能夠輔助患者的治療。家長可以增加寶寶維生素和鈣質的攝入,從而抑制腦神經的興奮,使腦細胞保持平靜狀態。還要提高豐富的蛋白質,並且要低鹽少水,少讓寶寶吃刺激性的食物。

5.犯懶躺著吃藥

有些家長為了圖方便,只要讓寶寶乖乖服藥,不管寶寶是躺著還是跑著都無所謂,其實這樣做很可能會使部分藥物停留在食道中溶化或粘附在食道壁上,不但影響藥物吸收,還會刺激食管,引起食道發炎,甚至潰瘍。

6.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癲癇是長期性的疾病,需要長期堅持用藥。很多家長在寶寶治療的過程中,怕藥物有副作用往往不能堅持用藥,常常採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服藥辦法。但這樣會使藥物在血中達不到有效血藥濃度,從而起不到抗癲癇的作用。

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有什麼副作用

因癲癇的特殊性,可能需要長期的服用藥物,甚至是終身,這樣才能達到控制癲癇不發作的目的。癲癇的治療目的是控制癲癇發作、改善患兒生活質量、防止各種併發症。但我們常說「是藥三分毒」,很多家長怕長期服用,害怕藥物會給小兒帶來身體的傷害。這種擔心是不無道理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長期使用抗癲癇藥對患者身體的損害要比成人嚴重得多。抗癲癇藥物對兒童的大腦發育、記憶、運動速度、智力發育、生理髮育等都有影響。臨床試驗也表明苯妥英鈉等藥物會影響患兒的操作技巧、視覺空間能力和注意力,以及運動和反應速度。

而且大多數抗癲癇藥物是通過降低腦細胞的興奮性來控制的,若寶寶長期用藥或者接受不規範的治療,會導致寶寶缺氧、水腫、記憶下降、性格改變和反應緩慢。如果癲癇患兒的腦離子通道病變得不到及時修復,就無法從根本上控制癲癇發作。癲癇的長期復發最終會導致兒童智力和記憶力下降,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要科學規範治療,嚴格按照醫囑按時按量正確服藥,做好定期複查。抗癲癇藥是有一些副作用,但畢竟都是有限的,是可以通過合理用藥加以避免的。醫生也會儘量規避這些副作用的出現,醫生在選擇用藥的時候,會根據患者小兒癲癇的發作形式,性別、年齡、肝臟情況、體重情況,認知情況,並結合腦電圖等綜合來考慮最適合患者的抗癲癇藥物。因此與其擔心癲癇藥物的副作用,還不如謹遵醫囑按時服藥,減少發作才是更重要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87ogW4BMH2_cNUgESV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