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孩子太野,杭州這位爸爸連續5、6周,被老師在群里點!名!批!評!
可了解事情真相後,爸爸的情緒由最初的抱歉,轉為最後的憤怒...
因為真的不怪孩子啊!
1課間十分鐘,野點又何妨?
事情是這樣的:
兒子是個四年級的小學生。
「他比較好運動,個子長得也高,平常打打羽毛球、籃球,周末我也經常帶他出去動一動。」
對兒子活潑好動的性格,爸爸一直是鼓勵的。
直到那天老師在群里艾特他,當眾批評孩子在走廊打鬧,並強調「教室、走廊嚴禁奔跑」。
這家長哪受得了?
他趕緊跟老師道歉,也教育了孩子。
可沒想到,在接下來的5、6周里,兒子連續被點名。
「我們班家長群老師每周會發一個當周小結,裡面有表揚榜,還有個優待進步榜,我家孩子就經常因為下課奔跑、走廊跑步這樣的原因上榜。」
爸爸實在熬不住,認真跟兒子了解情況。
結果兒子也很委屈。
課間就10分鐘,有的時候老師拖堂,上廁所又要排隊,上課時間來不及他只能跑,這才被檢查的班幹部抓到...
爸爸一聽確實不是孩子的錯,找老師解釋情況,但老師認為「學校規定文明休息,不能喧鬧,為什麼就他不能遵守?」
爸爸氣不過,也不好跟老師硬剛,一怒之下轉了個朋友圈—《只許喝水上廁所,神獸歸籠如坐牢:課間10分鐘,「野」點又何妨》
2課間十分鐘,孩子都是怎麼過的?
說實話,這位爸爸的困惑,真的苦家長久矣。
想想我們小時候,只要下課鈴一響,就像小鳥出籠一樣湧向操場,踢毽子、踢足球、跳皮筋、跳格子、挽著閨蜜的胳膊去買東西吃...
那種期盼的心情,至今都印刻在腦海里。
可現在不同了,出於安全考慮,很多學校規定:
課間「文明休息」,
不准「走出教室」,
不准「大聲喧譁」,
孩子們下課只能在班級里走動走動,除了喝水上廁所不允許下樓,諾大的操場,課間鴉雀無聲。
剛上一年級的小孩調皮,學校還會組織紀律大隊,輪值檢查課間紀律,遇到不遵守規矩的就扣分,這個分有可能掛鉤班級榮譽。
影響班級榮譽那麼丟臉的事情,孩子們當然不想做,只能想辦法控制。
可這些辦法,更讓人揪心。
朋友家7歲的兒子,今年剛上一年級,朋友發現以前他一天能喝三四壺水,現在一壺都喝不完,每天都會剩下大半壺。
她理解學校下課不讓孩子出教室,怕孩子坐一天上火,就囑咐孩子課間多喝水,多去幾趟廁所,也好散散心。
可孩子卻說老師說了「在學校儘量別去接熱水。」
老師是為了避免孩子燙傷,可孩子拿捏不好「儘量別去」的分寸,就按照「不去」來執行,索性不喝水。
「那你不渴麼?
「不渴,時間長了就習慣了。」
這句話聽的朋友一陣心酸。
以前問孩子上學上的怎麼樣,兒子總是回答「上課上課上課,吃飯,上課上課上課,放學。」
她還怪孩子表達能力差,現在看來,孩子說的句句是實話。
「本來孩子晚上作業就多,一寫寫到十點多,在學校又沒什麼運動量,除了周末多給加一節運動課,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朋友的無奈,也是千萬個家庭的無奈。
為了安全,一刀切。
切斷了孩子所有危險,也切斷了孩子所有快樂。
3課間十分鐘,到底有多重要?
課間10分鐘不讓動,雖說孩子安全性提高了,可其他隱患就提高了。
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注意力集中時間有差異。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四十分鐘已是注意力集中的極限值。
課間十分鐘則是孩子們恢復體力、視力、注意力必需的時間。
適當的活動可以加快恢復過程,而安靜狀態顯然達不到期望值。
體力、視力得不到適當恢復,長此以往,傷害的就是孩子身體。
如今小學生近視越來越低齡,體質越來越差,因為白天不能玩,晚上作業多,孩子連喘口氣都不能,還談什麼鍛鍊身體?
就像白岩松說的:
連課間十分鐘都很難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樣支撐一個民族的健康?
好在,教育部門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並發布:北京明確要求全體學生,在課間10分鐘要走出教室,走向操場,陽光體育,健康成長。
結果是好的,但需要我們守護。
因為這是一個有風險的決定。
孩子磕磕碰碰的幾率增加,學校與家長之間的矛盾也會增加,家長一個投訴也許就會決定一個老師的去留,和學校的榮譽。
這類事件之前發生過太多。
理解家長保護孩子的心情,但既然學校冒著風險把太陽還給孩子,我們也要把信任還給學校。
希望政策之下,學校可以多一些保護措施,監控覆蓋到位、學生統一保障、增加安保人員、增加操場安全活動區域,都可以考慮...
(網友建議)
我們要多給學校和老師一些信任,遇事多溝通和理解,小傷別鬧,大傷正確維權,不要極端。
相信無論學校還是家長,都有一個初衷—讓孩子平安、快樂。
所以,只有我們站在同一面,才能守護住孩子那10分鐘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