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地手記|蘇丹:回不去的家

2024-06-19     新華社

新華社喀土穆6月19日電 中東戰地手記|蘇丹:回不去的家

新華社記者法耶茲·扎基

6月20日是世界難民日。對於蘇丹超過1000萬的難民來說,這個日子格外酸楚。

去年4月15日,蘇丹武裝部隊與快速支援部隊在首都喀土穆發生武裝衝突,戰火隨後蔓延至其他地區。為遠離戰火,成千上萬的蘇丹民眾背井離鄉,「難民」成了他們新的身份。他們面臨的困苦處境,外人幾乎無法想像。

據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6月公布的最新數字,自衝突爆發以來,蘇丹難民總數超過1000萬人,其中200多萬人越境進入查德、南蘇丹、埃及等鄰國成為海外難民。

在喀土穆西部恩圖曼市一間狹小、潮濕、昏暗的房間內,62歲的穆塔瓦基勒·沙班眼神黯淡。他告訴記者,去年4月29日晚,一夥武裝人員突然闖入他家,強行將他們一家趕出門。

「我剛做完手術,只能待在家中,向士兵們苦苦哀求。但他們不管不顧,還用槍托打我的頭。」沙班說。就這樣,沙班一家當晚被迫離開恩圖曼市中心的阿布魯夫區,甚至連一件衣服都不能帶走。

沙班脊柱受損,無法遠距離行進,他的妻子和3個女兒只得就近把他安置在恩圖曼市一間破舊的小屋裡,然後分別逃往蘇丹中部森納爾州和埃及避難。

沙班落腳的地方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家:鐵皮圍成的房間低矮悶熱,屋內有兩張床,床邊放著一隻水壺和一個小風扇,再沒有其他像樣的陳設。身有殘疾的沙班大多時間半躺在床上,既得不到醫療服務,也沒有足夠食物,所幸有幾名慈善組織的青年志願者不時過來照看。

除了飢餓和病痛的折磨,讓沙班痛苦的還有孤獨感。因通信中斷,沙班與家人徹底失去了聯絡。「我很擔心家人,想他們的時候就看看手機里的照片,總是看著看著就哭了。」提到家人,沙班的嘴唇開始顫抖,雙眼濕潤。

持續衝突迫使大量像沙班這樣的蘇丹民眾逃離家園。多個聯合國機構對此敲響警鐘:蘇丹面臨著世界最大的難民危機。留在境內的人身心備受折磨,而對於逃往國外的蘇丹難民而言,苦難也遠未結束。

去年11月,戰火延燒至西達爾富爾州朱奈納市。穆罕默德·雅各卜·伊斯梅爾一家十分害怕,迫不得已加入徒步逃往查德邊境城市阿德雷的隊伍中。

從朱奈納到阿德雷的直線距離約為28公里,中途需要穿過大片沙漠。更危險的是,盤踞在邊境的部落武裝不時會向逃難人群開槍。伊斯梅爾稱這次逃亡之旅是「九死一生」。28公里的路程,48歲的伊斯梅爾帶著妻子和5個孩子走了整整5天,而與他們同行的數百人中有不少永遠倒在了路上。

「我的一位親戚背部中彈,因失血過多而死。」伊斯梅爾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他的小女兒在路上發起高燒,身體不停地抽搐。他說:「我們沒有藥,只能用濕布幫她降溫,當時我真擔心她撐不過去。」

在查德一側的蘇丹難民營,伊斯梅爾一家暫時安頓下來。伊斯梅爾沒有工作收入,僅靠民間救濟,他和家人很難填飽肚子。

「我們為什麼要住在帳篷里?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小女兒隔三岔五地問伊斯梅爾。他無法解釋,只能敷衍地回答「快了,快了」。

和許多同胞一樣,記者的家人也都成了難民。衝突開始不久,家人們為避禍逃到喀土穆以南約320公里的庫斯提市,而記者因工作需要留在喀土穆。家人們逃難路上的經歷,以及對家人的思念,讓記者對沙班和伊斯梅爾的痛苦感同身受。

衝突仍在持續,和平遙遙無期。蘇丹難民面對的,依然是回不去的家。(翻譯整理:張猛)(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70cd466cda6b9e443f8db3dad1bcf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