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武能定國,文能安邦。自古以來,我國便是一個文武相濟的社會。每一個開國皇帝都依靠武力和軍事力量打下了天下,而每一代江山得以固守,除了武將維持邊界的安穩之外便是文官在朝輔政。
雖然在我國歷史上,歷任皇帝因為忌憚武將的兵權而更重視文官,但是武將也從來沒有缺乏過,從白起到關羽再到岳飛,無一不是被人稱讚的好將軍。
隋唐時,科舉制度讓無數寒門子弟得以入朝為官,也重新改變了政治風氣。隨即不久,武舉也在武則天的改革之下產生了,不僅士大夫能夠通過科舉躋身朝堂,習武之人也能通過科舉展現自己定國安邦的期望。
在我國清朝末年,最後一位武狀元也有令人稱讚的絕世武學,甚至能靠兩招便打敗我們熟知的霍元甲,他便是張三甲。
張三甲其人
張三甲出生於清朝末年一個貧苦的家庭,但是他的家庭在平凡之中又顯得不普通,那就是他們其實是一個武術世家,這一切都要從張三甲的祖父張增說來。
張增本來不會武術,但是因緣巧合之下遇上了一位高手,兩人經過長時間的相處,逐漸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因為這層關係,張增從朋友那兒學到了不少的武功,成為了一個武術大師。
張增學得武術之後,索性自己辦了一個小武館,張三甲就出生在這樣的武館之家。由於家庭的尚武氛圍,張三甲自出生以來便極愛習武。
不僅如此,張三甲在武學上所展現出的天賦和能力也極高,才不到十歲的年齡便學了很武功。等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已經是一個非常魁梧的少年郎。
據說,張三甲曾經騎著馬在河堤旁疾馳,甚至用手中的大刀劈倒了河邊的柳樹想要將柳樹拖走,結果馬卻無法承受柳樹的重量。於是張三甲索性從馬上下來,解開了它的韁繩,然後用自己的雙手將柳樹背在自己的背上走路,就這樣走了兩三里的距離,臉色都沒有變一下。
家裡人見張三甲有如此高的造詣,於是又將他送到當時的武林高手楊國昌手下做徒弟,楊國昌見了他連連誇讚。後來楊國昌去世以後,他又拜到了杜回春的門下。經過幾位高手的指點與教學,張三甲的武學更為精進。
於是,憑著這份天賦與一身的武藝,張三甲參與了武舉考試。在考試之時,他見滿場都是衣著華麗的考生,再看看自己一身粗布衣服,不免被其他參與考試的人譏笑一番。
然而與他貧窮的身份相反,在這次考試中張三甲展現了自己高超的武藝,一舉奪魁成為了這屆的武狀元。
打敗霍元甲
在張三甲奪魁的時候,清廷早已呈現出搖搖欲墜的態勢。那時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清政府甚至統一曾國藩左宗棠等人自己創建自己的軍隊。武能定國,亦能衛國,武將的優勢再次呈現出來。
因此當時整個社會對於武將都是極為追捧的狀態。
張三甲奪得武狀元之後,全國上下都在盛傳他英雄的形象與不俗的武藝。這自然引起了其他武術高手的注意,紛紛來找張三甲挑戰,一來為了驗證這位武狀元是否真的如傳言之中那麼厲害;二來便是希望在比武切磋之中精進自己的武學,其中一個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霍元甲。
當得知霍元甲的來意之後,張三甲並沒有推諉,而是同意了他的挑戰。雙方剛開始都只是進行了一個試探,幾番試探之後便開始了正式的比試。另霍元甲沒想到的是,張三甲的武功正如傳言一般,沒有絲毫誇張。張三甲僅用了兩招,便將自己打敗了。
雖然落敗,霍元甲也沒有氣餒,沒有失敗拿來的進步呢?於是霍元甲回去之後便反思這次比試,讓自己在武學上的造詣也更為精進。
雖然張三甲答應了霍元甲,但是在我們的認知中他並沒有霍元甲那麼有名氣,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首先便是張三甲選擇了入仕,成為武狀元之後他常伴光緒身側,雖然有一身武學,但是缺乏在江湖之上大展身手的機會。
另一個原因便是張三甲雖然武藝卓絕,但是很快就因為操勞過度而染上重病,最終不治身亡。這樣一顆閃耀在晚清史上的星星,還沒來得及施展抱負便再次隕落。
尾聲
由於清政府在近代以來遭受列強的侵略和打壓,其後期的科舉制度基本是都沒能如期舉行,自光緒二十四年那次武舉之後,直到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制,都沒有另一個武狀元誕生,張三甲變成了我國最後一個武狀元。
在當今時代,和平成為了時代發展的主題之一,科技的發展也讓冷兵器退出了戰爭的行列之中,但是武術卻一直為我們喜歡,它不僅是歌詞中所謂的「中華神功」,裡面也有歷代武者安定天下的抱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6ea266527ab4965b5a4be64cca07c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