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春:不想當影帝的焊工不是好演員

2020-01-26     中國家永遠愛你

「不是很滿意。」這是《地久天長》女主角詠梅對搭檔王景春的第一印象。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他的外形。小眼睛,八字眉,這是不笑時最明顯的特徵;若是笑了,「八字」向下咧得更開,嘴巴抿成一條線,嘴角向下撇,臉頰和眼角出現若干條褶子,眼睛眯成縫,笑容背後透著喜感和自嘲。

但「不滿意」的印象,在《地久天長》第一場戲開拍後蕩然無存。那是一場照全家福的戲,王景春飾演的丈夫劉耀軍轉過身,讓詠梅飾演的妻子幫他看扣子扣好了沒有。詠梅的顧慮瞬間打消,她對媒體說:「這是生活中的,中國的丈夫通常和妻子要做的事情,我一下子就放心了。」

在柏林電影節宣布獲獎的那一刻,王景春沒有反應過來。忽然之間,四周的人都衝著他鼓掌、叫好,導演王小帥狠狠地拍了拍他的右肩。國內當時正值深夜。很多網友也沒有反應過來,熱門微博上,有人發問:他看著很眼熟,演過什麼?



從生活中浸泡出來

叛逆的養子劉星帶著一群染著五顏六色頭髮的社會青年來到家中,劉耀軍臉露不忿,但嘴上沒說話,打開機器,嚯嚯地把一塊鐵鋸成了兩半,心裡的怒氣隨著火花四濺。提及電影這一幕時,王景春咧開嘴,眼睛又擠成一條縫,一字一頓地說:「因為我會,我告訴你,我是有證的人。」

王景春有一張電焊工5級證書,那是他在新疆讀中專時考的。在那一屆學生里,只有他一個人被評為5級。沒想到,快30年後,考證時的技能竟然在《地久天長》里用到了。他的角色劉耀軍是電焊工,那些活都是他親自上場。

合作過《白日焰火》的導演刁亦男認為,王景春身上的氣質「都是從生活中浸泡出來的」。沒有經歷過生活的打磨,演不出這麼真實細膩的人物。

刁亦男第一次關注到王景春,是王小帥的作品《我11》。當時,他出演主角王憨的父親——一位懷才不遇、略顯窩囊的京劇演員。刁亦男覺得王景春的表演「很細膩,控制力很強」。後來,刁亦男籌備電影《白日焰火》,為配角乾洗店老闆尋找演員時,很快想到了王景春,因為他身上有「小人物的卑微氣質和北方人厚重的感覺」。

1973年,王景春出生在新疆阿勒泰。父親是軍人,1964年來到烏魯木齊,曾在條件艱苦的阿勒泰紅山嘴邊防站工作17年。他的母親則在小時候隨家人遷至這裡。父親愛交友,有很多少數民族朋友。王景春的父母能說流利的哈薩克語,和當地的牧民關係也很好。王家門口經常拴著馬匹,都是來家做客的牧民的馬。

這段經歷對王景春的影響很深。多年後,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生長的阿勒泰,雖然說地方小,但一樣會講『禮行』,只要誰有個什麼事兒,哪怕是街上的陌生人,大家都很熱情地去幫忙、關照,人情味兒特別濃。」

和父親一樣,王景春也愛交朋友,和各行各業的人都能玩到一起。他的老友、製片人郭現春用「江湖氣」形容他。喻恩泰想起10年前,他邀請王景春去廬山玩。當時,王景春在山上待了好幾天,和開餐館的小老闆、種茶葉的老鄉、銀行的職員都成了朋友。2010年,王景春拿百合獎時,廬山上的一位大姐還激動地給喻恩泰打電話,說景春兄弟拿影帝了。



「他能演」

和那個年代所有對子女抱有殷切希望的父母一樣,父親希望王景春考大學。但王景春只喜歡跳舞、演節目。一度,父子倆沒有交流。直到18歲,父親去世。這對王景春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對父親的感情再也無處表達。

中專畢業時,王景春原本能留校當電焊專業的老師,但他沒幹,去了新疆百貨大廈,現在工會負責宣傳工作,又覺得男孩應該搞業務,轉崗到鞋帽部,站櫃檯,賣童鞋。

那時,王景春經常和朋友去看藝術團排練。當時,導演朗辰剛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天山製片廠。一次,朗辰幫藝術團挑演員,王景春和朋友在旁邊圍觀。朗辰出了一個命題小品:從門外進來,說家裡著火了。團里大多是舞蹈演員,演起來感覺都不對。

王景春念叨著簡單,被朋友從窗台上拽下來,推到前面說:「他能演!」王景春走到門外,急匆匆地跑進來說:「你們家著火了!」拉著人就往外跑。朗辰覺得有點意思,順口誇了一句:「你可以去考考上戲。」

這句話勾住了王景春。僅用了兩年時間,王景春爭氣地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因為超齡被特招錄取,那是1995年。

除了他,95級表演系的學生還有陸毅、羅海瓊、薛佳凝、田海蓉,美女帥哥如雲。王景春的形象輸在起跑線上,但他年年拿獎學金。據同班同學、演員王一楠回憶,學校只要求一、二年級的學生練習晨功,而王景春堅持了4年。

1999年,剛畢業的王景春在電影《旅途》中第一次出演男一號。之後,他順利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並落戶上海。他用賺到的片酬買了一台轎車,閒暇時開車去浙江路吃新疆飯。

2004年,在上海度過安穩的10年,王景春在上戲師兄廖凡的鼓勵下北上。彼時,廖凡正在北京跟著孟京輝排話劇,跑劇組試戲,機會不少。

結果,王景春無戲可拍。他說:「失落感也是有點,但是我是特別樂觀的一個人。我說沒事,剛來嘛,誰也不知道你是誰,慢慢了解。」哪個劇組有試戲,那就「不丟人,去唄」;對方不認識自己,那就「拿資料,發唄」;劇組給了機會,「角色無大小,拍唄」。「我(拍)一場戲,你就知道我是好演員了,專業的。特簡單,讓別人了解你,慢慢(機會)就來了。」說罷,王景春又重複了一遍:「我是很樂觀的一個人。」

朗辰清楚王景春的性格,他說:「他不是那種喜歡講血淚史的人。大夥問他,他不會含著眼淚跟你講,受多少苦,遭了多少罪,走到今天不容易,他不會。」朗辰開玩笑說:「如果採訪王景春,想挖出他吃苦的細節,「他寧可迴避你的問題,也不會去講的。」

果然,王景春把那段日子總結為「在練手」。

在寧瀛導演的電影《警察日記》中,王景春飾演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公安局長郝萬忠,他特地學習了鄂爾多斯方言。群演誤以為王景春是真的局長,都搶著和他說話,陝北話、山西話、內蒙古方言混在一起,講的全是他們的真實經歷,讓王景春幫忙解決難題。



這部電影讓他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影帝。

說起熱愛的藝術,王景春透著自信:「從大學我就知道什麼應該是好的表演,很早就知道。如果我的觀念不對、對表演的認知不對的話,我也走不到今天。」

拿到柏林電影節影帝的那個夜晚,一同出演《地久天長》的演員杜江拍下一張王景春的照片。照片上,他背靠著柏林電影宮的外牆,點燃一支煙,深吸一口,抬頭望著天。

後來,有媒體問他當時在想什麼,王景春說:「我在回味首映後的感覺,覺得這部電影真好啊,我也演得真好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5r04G8Bgx9BqZZIQt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