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拿獎題材,又被韓國人搶著拍了

2023-03-31     影探

原標題:我們的拿獎題材,又被韓國人搶著拍了

素熙自殺的時候,穿了一雙涼拖鞋,看上去很奇怪。

那天下了雪,天氣很冷,她被從河裡撈起來的時候,身上還穿著羽絨服。

可能她也沒想著在外面久待,所以套了拖鞋就匆匆出門。

也可能她根本就沒想過這些,只是不在意了。

但這並不是太重要,因為她已經死了——

「下一個素熙」

2023.2.8.韓國

這是導演鄭朱莉的第二部電影長片。

但從風格和技巧上來看,已經純熟得像是一個拍片多年的老手。

在今年的平遙影展先行展映時,影片便得到了眾多觀眾及媒體的一致好評。

社會批判鏗鏘有力,人文關懷細緻入微,不譁眾取寵,卻也感人至深。

而既然片名叫「下一個素熙」,首先自然要先說說「這個素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素熙之死

素熙十八歲。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職高學生,她正面臨著找工作的困難。

班主任替她找了一個看起來還算不錯的美差,去做通訊公司客服。

雖然是外包套外包,但總公司畢竟大名鼎鼎,所以老師和素熙都很開心。

字幕出自億萬同人字幕組

名義上,這裡叫解約售後服務部,但其實更像是防解約緩衝中心。

素熙等客服的作用,就是通過各種話術變著法子打消客戶的解約意願。

像什麼強調違約金啦,製造解約很麻煩的印象啦,等等。

期間還會掐準時機反客為主,給客戶推薦一些公司新推出的活動。

其實這樣的話也還好。

畢竟,想解約而打電話來的客戶,十有八九也都是遇到了什麼不爽的事情。

脾氣大,口氣沖,都可以理解。但讓素熙煩憂的,不僅僅只是這些。

比如,工資的問題。

當初簽合同時沒注意,後來才發現上面寫著「根據實際情況可能會有變動」。

反正,公司總能找出你的一些失誤或者違規操作,藉此來剋扣工資。

比如,加班的問題。

雖然名義上是朝九晚五,但實際上每天必須要完成指標通話量才能下班。

拖好幾個小時,影響到自己各種約會,是常有的事。

偶爾,素熙也會因為受不了而對客戶破口大罵。

不過總體而言,還在她的承受範圍之內,還能頂住。

萬萬沒想到,看似經驗豐富,心理強大的組長先頂不住了。

某天清晨,素熙上班時,發現組長在公司樓下的車裡自殺了。

死之前,組長留下了自己的遺書,表達了對公司壓榨實習生的控訴。

當然,沒掀起太大的波瀾。

公司火速派了人來清理組長的工位,以及一位新領導。

新領導看起來和藹可親,十分擅長安撫下屬:

大家都嚇到了吧,沒關係,平復一下心情,先開始工作吧。

很快,公司擬定的承諾書也發來了,只要簽了就能馬上拿到獎金:

前任組長在遺書中所言非實;

前任組長所提問題是其對規定的誤解;

本人承諾不會就組長的死亡進行任何透露。

自此之後,素熙的工作態度就發生了一些變化。

首先是擺爛。

想那麼多幹嘛,賺錢就好了。

電話打多了,素熙將自己訓練得甚至已經有些麻木。

年老的客戶就變相威脅,年輕的客戶就敷衍了事,完成指標就算完。

一段時間下來,素熙竟然也做得有聲有色,業績飆升。

然而新的問題總會接踵而至。

比如,素熙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整組人的指標,引得同事心生不滿。

比如,拼死拼活完成業績,末了卻被告知,獎金要滯後一兩個月才能拿得到。

於是,素熙開始了另一種擺爛。

只要客戶表達了解約意願,她便不會刻意阻止。

新組長當然看不過去,氣沖沖跑來責問。

吵著吵著,素熙實在忍不了了,對著組長的臉就是一拳。

換來的,是三天停薪停職處分。

當然不敢對父母說,只說自己請了假。

在門外準備午飯的母親感嘆道,不愧是大企業,像是說給素熙聽。

房間裡的素熙正把頭埋在被子裡,也不知有沒有聽到。

和朋友出去唱K喝酒解悶。

醉了之後,素熙竟在不知不覺中拿酒瓶的碎片割了腕,險些送命。

回家路上,素熙試探性地告訴母親,自己想辭職。

但母親含糊其辭的一句「你說什麼?我沒聽清」,讓素熙徹底死了心。

第二天來到學校,班主任也是劈頭蓋臉一頓臭罵:

你知道你的行為對學校造成了多大的困擾嗎?

以後那家企業說不收咱們學生怎麼辦?學弟學妹們的前途怎麼辦?

對於生活的絕望,就這麼一點點累積著。

而壓死素熙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一束從門縫裡透進來的光。

那是停薪停工的最後一天,素熙馬上又要奔赴上崗。

跑出來和朋友們聚會,卻發現大家基本上都因為工作忙而無法赴約。

回家路上,說好來接的好友,臨時又被安排了工作,放了她鴿子。

大家境況都差不多,自顧不暇,實在是很難抽出時間來管她。

說到底,在如此環境之下,他們也不過是還沒走上自殺道路的素熙們罷了。

漫無目的地遊蕩進超市,素熙要了兩瓶啤酒,繼續喝。

就在這時,一束陽光從門縫中透進來,照在了她冰冷的腳上。

我們無從知道素熙當時想了些什麼,只知道她在此之後踱步到了湖邊。

天上飄下細雪,夕陽映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美得讓人有些目眩神迷。

素熙慢慢走了進去,沒再出來。

素熙的死因

以上,只是電影的前半段。

其實光從前半段看,影片的質量已經很不錯了。

對於黑心公司的刻畫,對於只注重業績的領導的素描,都堪稱典範。

更不用說領導典中典式的職場PUA。

前一秒才因為承諾書的事情對素熙低聲下氣,好言相勸。

後一秒就能因為素熙業務上的失誤瞬間變臉,破口大罵。

時不時再甩出「影響其他同事」的尚方寶劍,瘋狂輸出道德壓力。

看得人只想衝進去幫素熙梆梆給她兩拳。

而除了這些外在的情節之外,影片在刻畫素熙心理和情緒上也做得十分細膩。

技巧上的,比如,當素熙剛剛參加完組長的葬禮,正處在悲傷情緒中。

鏡頭卻突然切到了第二天,素熙已經在工位上接電話。

你會發現,素熙的情緒和感受沒有得到延續,而是被工作場景給強行打斷了。

像這樣的處理,在前半段不止一處。

再配合上公司里無處不在的績效、評比表格,其用意就很明顯了——

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情緒,被消失,被打斷,被量化成了一個個表格,柱狀圖。

而導演要的,就是讓觀眾在直觀上感受到素熙被逼成非人狀態的可怕。

細節上的,最明顯的就是父母的例子。

看上去,素熙的問題似乎很好解決,跟父母說清楚不就好了嗎?

從後續劇情來看,父母絕對是愛著自己的女兒的。

母親當時沒聽清的反應,也可能是真的,因為前面對母親的耳背有過鋪墊。

但母親不知道的是,此時的素媛已經累積了過多的絕望,幾乎已臨近深淵。

她試探性地向母親伸出了手,但母親第一時間並沒有回應到。

那種第一反應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讓素熙傷了心,覺得是迴避。

這種機會就那麼一次。而在此之後,即便有千般苦萬般痛,我想,她也不大可能再去跟他們傾訴,只會選擇自己默默承受。

還有片中那位因為兒子逝世,想要替兒子解約的客戶。

即便是當時正處在麻木期,仍想著防止客戶解約,你也能從素熙的神情中體會出一絲遲疑。

這些大大小小的絕望,就這麼疊加在一起,讓你能很清晰地感受到素熙如何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無論是父母,老師,亦或是朋友,如果能在那些關鍵的時刻拉素熙一把,結局或許會不一樣。

但很可惜,沒有如果,也很難有如果。

而這就是影片後半部分想要去講述的事。

下一個素熙

是的,這部影片還有後半部分。

主角換成了由裴斗娜飾演的刑警,吳宥真

講述的則是她調查素熙自殺案背後隱情,走訪相關人員的過程。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主觀視角,為的是讓觀眾切身體會到素熙的絕望。

那麼第二部分就是跳開個人之外的客觀視角。

從體制和社會的角度來表明素熙之死的「正常和普遍」。

隨著宥真的調查逐漸深入,一場找不到兇手的追兇正式上演。

企業自不必說,矢口否認強制加班,反正在合同上,他們就已經占儘先機。

讓人更覺得荒謬和憤怒的,是學校和教育局。

不搶著送學生進企業,就沒有就業率,就達不到教育廳的評估標準,教學資源就拿不到,學校就生存不下去,哪還會花時間花精力去仔細審核相關企業,求人家都來不及。

如今出了素熙這事,學校的聲譽和就業率只會進一步降低,嚴重威脅學校生存。

所以,原本還算心平氣和的教導主任,說著說著,想起學校的未來,也不禁氣憤了起來,語氣也越來越重,忍不住罵了一聲,晦氣。

跑到教育局,結果人家又認為陰陽合同、強制勞動等是勞動局的問題。

他們只負責實行就業率評估指標,要怪就只能怪學校不按照標準去仔細審核,不能怪他們沒有仔細監督,畢竟,他們也靠著這項指標獲得教育總局的資源。

再往上,宥真就得去找教育總廳了,而教育總廳,大概也會有另一番說辭:我怎麼知道手下人不按正常方式辦事?我是為了社會良好運行才制定的規則!

你會發現,找來找去,兇手不見了。

又或者說,維持著這個系統里的每一個人,都是兇手兼受害者。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只是被迫,但每個人在被迫之後又心甘情願地成為齒輪。

作為一個小小刑警,宥真當然不可能對抗這個無形卻強大的對手。

說得更現實一點,她可能連繼續調查下去的資格都沒有,最終也只能放棄。

影片受到的批評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二段。

因為事件相同,在觀感上會有一些重複,兩位主角之間的聯繫也並不大。

但總體而言,瑕不掩瑜,第二部分也有存在的必要,只是或許存在更好的拍攝方式。

如此,影片才能由點及面,從主觀到客觀,由個人到體制,全面剖析素熙之死。

才能提出片名里直指核心的靈魂發問:

什麼時候,才能沒有《下一個素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5c47fae510ac346ef3cad62d94372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