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張捷談中美博弈下必須確保國家的征糧權

2023-03-23   祖國網

原標題:深度:張捷談中美博弈下必須確保國家的征糧權

中美博弈下必須確保國家的征糧權

——著名經濟專家張捷一席談

受訪者:張捷 編輯整理:楊晨

當前,中國的安全和發展面對的各種風險挑戰加劇,特別是世界唯一霸權國家美國瘋狂圍堵中國,不排除中美之間因為台海等熱點問題爆發衝突。因此,當前我國除了要在軍事上加緊備戰外,在糧食安全保障方面還要加緊備荒。2023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關於糧食安全章節中也明確指出,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的同時還要加強保供,「始終不懈地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帶著如何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等話題,本刊記者日前採訪了著名經濟專家、農業問題專家張捷教授,請他就如何實現糧食穩產、保供,特別諸如戰爭來臨等危機條件下如何確保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張捷

張捷談到,這裡我想先講一下中美博弈下我國的征糧權問題。眾所周知,當前中美對抗越來越激烈,美國圍堵中國近乎瘋狂,甚至一天內就能通過多個違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精神的反華法案,對中國進行打壓。現在,許多學者都在討論如果中美發生戰爭,我們應當首先從哪些方面做好準備的問題。我看到,現在更多的人還是從軍事和武器發展角度來研究中美之間的博弈,除此以外,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十分重要,那就是國家的糧食安全穩定。

「糧食安全問題十分重要,必須確保國家具有徵糧權,國家征不上糧食怎麼辦?古往今來,其實征糧就是農業稅的一種表現形式。雖然我國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取消了農業稅,但必要的時候關於農業的實物稅收是要給的,如果中國在特殊時期征不上糧食,那國家安全人民安全就要出大問題,包括農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都會遭受嚴重損害。糧食安全無從保障,戰爭情況下國家的戰略和人民的生存也將無從談起。如果中美熱戰,造成糧食上的一定恐慌,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首先大家會瘋狂搶購糧食,如果農民此時沒有繳納公糧戰時糧義務的話,國營農場的糧食不夠吃,資本控制的糧企囤積居奇怎麼辦?」張捷說。

張捷還專門強調,我們談到的這個農業稅不是為了收入而是為了管理和安全,而且為了惠農補貼還可以加大超過稅收,但不是坐支簡單對抵,通過稅收才可以知道誰是該補貼的人。

張捷接下來做出深入分析:有的公共知識分子動不動就說,中國要考慮征糧的問題,那美國為什麼不考慮這一問題啊?第一,美國的戰爭打到它本土的基本上沒有,第二,美國的耕地數量相比其人口冗餘很多;三是美國的糧食土地都控制在資本手上,資本就是美國的統治者,美國和國外打仗都是資本在主導打,也就是說糧食就在它手上徵集也是徵集自己的。中國就截然不同了,如果中國與美國發生戰爭,資本以牟利為初心會馳援我們的國家嗎?而且現在資本下鄉後,耕地已經被資本圈占很多了,更嚴重的是,中國遊走的資本當中,很大部分屬於境外資本。而境外資本中,又以美日資本為主,美日與中國為敵,那是不會放過利用手裡掌控的三農資本與華夏作對的任何機會。這樣一來,被美日資本控制的農企顯然戰時征不上糧來。

我們常說以史為鑑,來看當年東林黨乾了些什麼事——明朝後期東林黨人跟滿清在關外時期的統治者有關係有合作,那一時期東林黨人把明朝的稅收大量從實物改成了貨幣,到了戰爭的時候收不上糧食,我們知道錢幣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結果造成糧食價格大漲,糧價大漲後軍費也跟著大幅度上漲,接下來明朝就不能養更多的軍隊了,這樣一來就造成明朝的國防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後來,在東林黨主張下,又把鹽稅給廢了,表面上說取消鹽稅是惠及老百姓,可由於公家稅收的虧空造成國防的空虛結果讓老百姓生靈塗炭,這難道是在惠及百姓嗎?然而,當時不收鹽稅後鹽價也沒降多少,中間商又將減去的稅賺到自己手上了,這裡面有貓膩。

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國給予農民的各項補貼並不少,但要真正確保補貼能夠給到貧困的農民頭上,現在國家也加大力度打擊三農補貼方面的違法違規行為,清算部分地區鄉霸貪污、剋扣、截流三農補貼的爛帳,就是要保證各種惠農政策落實到位,真正惠及三農。還有,取消農業稅的政策不應成為資本下鄉發了大財的人的避稅通道。資本下鄉該交稅還得交稅。但如果在不用上繳稅款的狀態下,就自然產生了避稅通道。有報道稱,某兄弟倆一包一千畝地一年收入上億,但三農公知說,生態蔬菜一斤賣好幾百元的都有,畝產萬斤的也是有的。很多資本企業在農村發了大財就可以拿避稅通道避稅,或收購價高卻以成本價避稅的故事也出現了,這對於普通農民來說當然很不公平,也不利於國家稅收的征繳。還譬如說,有的三農公知在提出取消農業稅時自己卻做豬飼料公司的董事。糧食的價格壓到多少對於飼料公司是很重要的,飼料的產業下游就是養豬等,現在養豬領域越來越資本化,這還引出另外一個問題,那麼利益輸送就容易多了。這裡就又出現了一個利益輸送的通道。如果不設稅,也就沒有稅務的核查,就更加便於產生上述不正當的利益流動。就跟以前一些娛樂明星搞一個所謂的工作室,就有避稅通道功能,那麼各種稅從它那漏,後來國家不是集中處理了一批偷稅漏稅明星?所以,給農民降了稅不一定能真的減輕農民的負擔或降低非農業戶人口購買糧食的價格,而由此引發的安全與管理問題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並加以解決的。

農業稅零和無是不一樣的。各行各業都有給國家納稅的義務,農業也是一樣的。在當前我國面臨國家安全風險加劇的情況下,我們更要從整體國家安全觀角度來規劃制定三農政策。相關政策必須有利於我國在非常時期特別是戰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

和當年的責任田一樣,包產到戶前面有包產兩字,也就是田包給了你,你就有責任確保田地的產量,這些提法說得很清楚啊,一旦國家經歷戰爭,你就必須要保質保量上繳糧食。現在農墾糧食增加了,差不多能養兩三億人,也就是說,我們政府控制在手裡的糧食,給原來城市市民的糧食都夠了。而過去拿著責任田的農民進入了城市後,戰時國家可能沒有那麼多糧食供給給他們。現在中國的城鎮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65%了。意味著什麼?三分之二的農民已經進城了。當初中國人口中有80%甚至更多是農民。這麼一比就知道了,現在只剩下35%的人口是農民,45%的農民進城了,已經不在農村種地的農民占大多數,農村的孩子不會種地的占絕大多數。在這種情況下現在的農村在戰時能夠多大程度保證征糧有待論證。

如果美國對華封鎖,國家的糧票給原來的城鎮居民配發,進城的農民回鄉能否自己種地養活自己?而現在許多農民的土地都流轉給別人了,那麼誰給你糧食?當農民的土地流轉給資本以後,這時資本不把糧食拿出來,或賣天價糧,怎麼辦?那麼廣大人民的生活怎麼維持?沒有城鎮的糧票返鄉後又沒有地種的農民又怎麼養活自己?一旦戰時缺糧又怎麼同美國抗爭?這些都是很重大很現實的問題,也是亟待拿出對策加以解決的問題。今天要避免重蹈當年東林黨誤導明朝之覆轍。

訪談中,張捷還透露:現在一些有識之士從確保糧食穩產保供角度出發建議恢復農業稅,與此同時保證對農民的補貼真正落到農民手中,我們不應該對此斷章取義。特別是此觀點出來後,就會看到資本操作網絡輿情的一些套路同時出現,對確保糧食徵收的觀點進行抹黑,動不動還頂上熱搜了,而發布這些文章的平台往往是突然冒出來的一些小號,相反,立論支撐確保糧食徵收的一些文章,卻在網上搜不到了或相關視頻節目非常卡。

把這幾個因素結合起來,我們不難看出當前圍繞涉及糧食安全話題的輿論鬥爭有多麼激烈。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黨和國家還有愛國智庫都在認真研究如何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的同時,境外一些勢力和資本也在圍著如何讓中國人端不穩飯碗在大做文章、輸出私貨。

後記:當年我國面對美蘇兩大霸權陣營封鎖,即便是遇到特大自然災害或戰時,擁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國都沒有因為糧食問題被整垮,反倒是不斷發展和壯大,得益於當時中國保證公糧上繳方面的一套成熟的經驗做法,對確保糧食可持續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境外勢力和資本對涉及我國家安全的命脈領域向來十分覬覦,當然也會存在破壞抹黑我國歷史上證明成功高效的征糧體系、經驗的企圖。我們要嚴防它們削弱、解構我國的糧食安全根基。在網絡化時代,我們更要認清、防止與境外和資本捆綁的一些擁有專家頭銜的話語大V,拋出動搖我國安全根基的話術,避免讓其對包括糧食安全在內的涉及國家安全、人民安全領域的建設產生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