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堅固的帝王陵:為何40萬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2019-11-09   三僚風水

  我國歷史上僅有一位女皇帝,不管是生前仍是死後,都給人留下了無數謎團。乾陵,這座氣勢雄偉的地下皇陵是武則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長逝之地。數百年來,周圍的墳墓都被盜墓賊洗劫,可是乾陵卻使他們望而生畏。

  假如問世界上那個皇帝的墳墓最難挖,那麼毫無疑問是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她的墳墓被冷武器年代的刀劍噼過,被熱武器年代的機槍、大炮轟過,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出動人數40萬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簡直被挖走了一半。可是時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拋棄、不放棄,像許三多相同恪盡職守地保護著主人武則天和丈夫李治的遺體。咱們不由要問,漢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掃蕩了,康熙大帝連骨頭都湊不齊了,為什麼單單武則天的乾陵能夠獨善其身?

  這事得從乾陵的修建說起。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於公元684年,歷經23年時刻,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一座天然構成的石灰岩質的山峰,三峰屹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較低,東西對峙,其時大眾稱為「奶頭山」。從乾陵東邊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人的軀體仰臥大地,北峰為頭,南二峰為胸,人們常說它是女皇武則天的絕妙標誌。

武則天金像

  唐時的堪輿家(風水先生)以為,梁山有利於女主。所以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

  乾陵修建的時分,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寢規模宏大,修建雄偉綺麗,可謂「歷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后的昭陵起,創始了「因山為陵」的葬制,由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掌管設計,墳墓由修建群與雕琢群相結合,參差布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

  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開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寢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

  至於裡邊的寶物,經過多年的探測調查,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噸!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4間石洞,洞裡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物。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便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40萬戰士一無所得:武則天墓都被誰盜過?

  如此豐厚的瑰寶使得乾陵吸引著職業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人起義軍,紛繁抄著鐵鍬、鋤頭前來刨上幾下。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刻,梁山就沒消停過。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這位鹽估客帶領60萬大軍攻進長安後,先是痛痛快快地燒殺搶掠一番,待土匪癮過足了,他忽然發現自己無事可乾了。

  這時,有人告知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側黃土地下埋藏著很多碎石。這個音訊便是在暗示黃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側。黃巢大喜,當即調出40萬戰士,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

  這些人都是農人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剷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黃巢溝」。可是,乾陵就像是底子沒有入口相同。後來,唐王朝戎行集結向長安發起反攻,黃巢這才心不甘情不肯地白手而逃。這位自稱是書生的黃巢愚笨之極,他底子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

  唐朝皇帝成心將修建產生的碎石埋在離墓道口三百多米遠的地方。也便是說,他挖錯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好像生下來便是給李唐王朝的皇帝墳墓找麻煩的。在乾陵之前現已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

  但他的理想在此幻滅。和黃巢相同,他也興動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氣候當即放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他仍是沒有再持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最危險的是第三次,這次出動的不是40萬大軍,而是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盜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鋤頭、鐵鍬,而是開山劈石如切菜的機槍大炮。主謀便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邊仲。

  他帶領部下,學著孫殿英炸和乾隆墓的姿態,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時,忽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捲風,登時暗無天日,走石飛沙,7個陝西籍戰士首當其衝,當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裡還敢再向前,大喊著跑了出來,就這樣,乾陵總算躲過最後一劫。

  武則天墓無字碑與無頭石像謎案

  前段時刻關於圓明園獸首拍賣的音訊讓廣大愛國者掛心了很長時刻,這幾個銅像的價值現已遠遠超越了它的造物價值本身,現已成為我國近代屈辱歷程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的符號。回歸與否,我國近代的落後與挨打註定被載入歷史,永世不忘。當然,今日要講的故事不是這個關於這幾個讓國人恥辱的銅像,而是足以讓國人意氣昂揚的石頭:在大唐盛世,武則天居然用「外國使者」守陵!

  武則天墓61尊無頭石像

  乾陵坐落於陝西乾縣梁山之巔,距西安約80公里,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這以後——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在乾陵陵寢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散布著61尊石人像,選用的原雕的手法,石人像殘高在1.5米至1.77米之間,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們在習慣上稱其為「蕃像」、「賓王像」。用「外國使者」守陵,這在中外歷史上都是空前絕後的,因為守陵是臣屬的職責,而青鳥使是一個國家的標誌,更奇怪的是,這些石像大多丟了頭顱。人們不由要問,乾陵為何要用「外國使者」守陵呢,他們為什麼又只有身子沒有頭呢?

  宋人趙楷在為游師雄《乾陵圖》所寫的「記」中說「乾陵之葬,諸蕃之來助者何其眾也。武后曾不知太宗之餘威遺烈,乃欲張大誇示來世,所以錄其酋長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鐫之琬琰,庶使後人皆可得而知之」。後人據此多以為這些蕃臣是前來祭拜唐高宗的人。聯想到高宗、武則天控制時期,唐王朝國勢強盛、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紛繁臣服,在為高宗舉辦的葬禮時,邊境少數民族領袖都前來參與。為了彰顯皇威,武則天命人依照這些參與葬禮的首領的裝束和模樣,雕琢成石像,好像也有道理。

  可是研究人員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簡單。這些石人像大多身穿圓領緊袖的左衽武士袍。衽,也便是衣襟。歷史上,我國中原一帶公民大多右衽,而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叫左衽。右衽和左衽也成為區別漢人和胡人的一個重要標誌。研究人員從石人像所穿的服飾中發現,在這些石像傍邊不只有游牧民族,還有西域以及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而這些石人像雙手無一例外地都抱著笏板。所謂笏板,是我國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狹長板子,一般用象牙製成,在上面記載上朝要說的事。此外,還有20多尊石像身上發現了「玉袋」。所謂玉袋,便是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員以及都督、刺史隨身攜帶的裝官印的袋子。這些都在提示咱們這些石像都是唐朝身居要職的官員,而不是使者。

  研究學者們還發現,有的乾陵石人群像背後有不少最初寫有「故」字,闡明他們在石人像未雕琢完結時就現已去世。如西側的阿史那彌射石人像名字前就帶有「故」字。據記載,阿史那彌射是西突厥的首領,從前被封為驃騎大將軍。唐高宗繼位後,阿史那彌射成為唐王朝的一名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公元662年去世死。而唐高宗是在公元683年病死,並在次年葬於乾陵的。那麼,在唐高宗死前20餘年就現已去世的阿史那彌射是不可能參與唐高宗葬禮的。而像阿史那彌射這樣在名前刻「故」字的石人像居然有十餘個,這更加闡明乾陵石人像群並不是唐高宗或武則天入葬時來參與祭拜的人。

  既然石像不是高宗去世後,武則天所立,那究竟是何時雕琢的呢?據史書記載,石人像在最初豎立時,背部都刻有他們的國名、官職和姓名。可是,現在只有幾尊能辨別名字,其他都已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