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才算好父母?5本書給你答案

2022-03-16     未來春藤

原標題:如何教育孩子,才算好父母?5本書給你答案

近些年,與女性相關的話題里,「覺醒」與「自我成長」成了高頻詞。

作為媽媽,如何輕鬆快樂地養育孩子,如何堅持學習和改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向優秀的人學習,從好書中找答案。

今年的婦女節,未來春藤 x 中國婦女出版社聯合推出了「3.8女神悅讀節」,連續五天,未來春藤安寧總經理連麥5位傑出的暢銷書女作家,從她們的著作入手,給出了以上問題的回答。

一、《婚姻自救指南》:如何經營好的婚姻?

不管是經營一段婚姻,還是教育一個孩子,最終都要走向自己的內心。永遠不要去改變別人,我們也沒有辦法改變別人,唯一能改變的只能是自己。

——小樓老師

很多人總是希望去改變別人,父母希望改變孩子,妻子希望改變丈夫,希望以此改變親子關係、夫妻關係。

實際上,我們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自己收穫了、成長了、進步了,對孩子丈夫的態度和行為發生改變,比如從壞的情緒裡面走出來,那身邊人也會發生改變。

《婚姻自救指南》的重點在於「自救」,這本書會給大家一些信心,那就是無論跟誰生活在一起,都有能力讓自己,讓對方獲得幸福。

書裡面提到了改變家庭關係的4件小事,第1件是做時間盟友,第2件是一起閱讀,第3件是一起過節日,第4件是一起做慈善和公益。

做到這4件事,家庭關係至少不會變差。

二、《別讓「家」傷了孩子的心》:如何給孩子高質量陪伴?

孩子出現問題,往往需要父母一起改變。當父母調整自己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之後,孩子有的問題就減輕了,有的是慢慢變好了。

——師曉霞老師

孩子沉迷於電子遊戲,怎麼辦?

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拿ipad、手機去哄孩子,這對孩子的視力和注意力都是有傷害的,還會讓孩子從小就離不開電子產品。

如果是大一點兒的孩子,第一點是言傳身教,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要玩手機;第二點是跟孩子做朋友,了解孩子在遊戲中獲得了什麼,有的孩子獲得了人際關係,有的孩子獲得了團隊合作;第三點是理解孩子,遊戲的設計就是讓孩子停不下來,家長要做的是在邊界內將自主權交給孩子,而不是制止他。

家長怎麼樣發掘孩子身上的優勢?

孩子小時候,家長不知道他的興趣點、愛好是什麼,我的建議是給孩子一些自主權,讓孩子多嘗試,同時用心觀察。

當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家長要做的是耐心跟孩子交流,看看具體的問題在哪裡,比如可能跟班裡小朋友鬧了矛盾,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解決困難。

還有一點,正向的反饋和鼓勵對孩子能夠長期地、持續地堅持一項興趣愛好是非常重要的。

家長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怎麼辦?

愛孩子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修行就得要學會控制情緒,如果學不會,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家裡真的是雞飛狗跳。

控制情緒很難,但一定要記住,家長對孩子是有榜樣作用的,看到家長能夠很好地控制情緒,他以後學到的也是情緒是能夠控制的。

當被孩子惹生氣的時候,家長要讓自己冷靜下來,離開衝突的場所,同時在心中默念「親生的、親生的」,或者默數10個數。

你就會發現,火苗馬上就下去一點兒了。當火苗升起來的時候,你是用情緒來處理事情的,火苗降下去的時候,你的理性就回歸了。

三、《規矩的背後是自由》:如何給青春期孩子定規矩?

媽媽們要多做一些自我關懷,而不是自我焦慮,焦慮是在給自己壓力,甚至是攻擊,而關懷能夠讓你看到,我已經做了很多事情, 我的孩子足夠好了,我可以是不完美的。

——盧丹丹老師

傳統的教育方式,要麼懲罰孩子,要麼獎勵孩子,這個時候家長很難「看見」孩子,只是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不能讓孩子學會成長和解決問題。

正面管教能夠讓家長真正「看見」孩子,他當下處於一種什麼樣的情緒狀態,他有什麼樣的需求,他有哪些優點,然後用積極有效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從長期的效果來看,正面管教不僅僅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下次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孩子還會知道應該怎樣去做。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經歷著很大的波折,要麼什麼都不說,事事壓在心裡,要麼以叛逆的行為,或者不學習跟家長對抗。

家長要做的,第一是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不是他表面上若無其事,沒有什麼情緒就是正常的,青春期的孩子會把情緒藏在心裡。

第二是掌握一些識別情緒信號的技巧,就是孩子突然有的一些變化,比如以前挺開心的,這段時間變了一個人,或者成績下降得厲害,或者談起一個之前從沒提過的朋友,說不定這個朋友就是他自己。

當識別到孩子的情緒以後,家長能做的就是不掉到情緒的坑裡面去,而是保持情緒穩定,告訴孩子:「不管怎樣,爸爸媽媽都是支持你的,我們能為你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這個過程,家長要給孩子全方位的陪伴和支持,不一定要解決當下的問題,而是先跟孩子建立連接,比如跟孩子聊聊天、做一些他小時候喜歡的事情,當孩子放下戒備之後,他就會慢慢地跟你說發生了什麼事情。

許多青春期家長會覺得自己過得很卑微,不敢跟孩子立規矩,只是哄著他。

並不是這樣的。給青春期孩子建立規矩的時候,家長要給出一個明確的界限。

還有一點,規矩一定不要變成家長的命令,任何問題都是邀請孩子一起來解決。

隨著孩子長大,家長可控的事情越來越少,因為成長就是一個離開父母,走向朋友的過程。

如果家長希望對孩子有一些掌控感,讓自己不必那麼擔心孩子,建議跟孩子的朋友建立比較好的關係,不是去干預孩子交朋友,而是請他的朋友到家裡來,這樣就可以了解他跟什麼樣的朋友相處,他們在談論些什麼等等。

四、《與負面情緒握手言和》:如何與負面情緒相處?

成年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很多源於小時候,跟父母尤其是媽媽的處理方式是一樣的。

——陳愛芬老師

在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第一個階段是受害者模式,我覺得自己好可憐,你怎麼能這樣對我,為什麼我做什麼都是錯的,我總是蜷縮在角落裡,內在沒有任何的力量。

受害者的情緒就是委屈和內疚,還用內疚來控制愛他的人。

我有一個朋友,她沒有給孩子做過飯。因為她小時候,她媽媽每天都給全家人做飯,永遠穿同樣一身衣服,永遠在抱怨自己為家庭付出了多少,自己多麼委屈。

我的朋友當時就決定自己結婚以後絕不做飯。現在回看過去的模式,就是她的媽媽用內疚、委屈的情緒控制了她。

怎樣從這種壞的情緒裡面走出來,活出開心的自我?給大家介紹一個方法,叫做「上半年容人(sbnrr)」,就是五個字全拼的首字母。

第一個字母「s」就是「停下來(stop)」。

當你被情緒綁架的時候,你的反應不是反擊就是逃避,或者就是僵住了,而思考就不在了。

很多罪犯事後都會後悔,就是那個時候他們在情緒的綁架下,大腦完全不思考了,從而做出了衝動的行為。

當被情緒綁架的時候,停下來才有機會。

停下來有一種方法是換個空間,比如孩子寫作業或者青春期的時候,家長特別容易被激怒,那就不要跟孩子死磕了,因為當下的你已經不是理性的,是被情緒綁架了,最好的方法是離開那個空間,換一個房間或者下樓走一走。

第二個字母「b」就是「深呼吸(breath)」。

情緒是外在刺激身體產生的化學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像鐵塊一樣在你的身體里。

怎麼能讓這個鐵塊鬆動,而不被它綁架?建議用呼吸的方法。當你有意識地關注身體呼吸的時候,情緒的濃度就下降了。

第三個字母「n」就是「覺知(notice)」。

情緒來了,比如你很生氣,你的身體是什麼感覺?悲傷的時候,身體里是不是不一樣了?快樂的時候,身體里好像又不一樣了。

身體這個容器裡面,每一種情緒來了,生理反應是不一樣的,因為化學物質是不一樣的。

意識到情緒是一個生理反應,你要去感知、體驗情緒,比如生氣的時候,你要意識到生氣可能會影響到身體的某個臟器了,為了身體健康你要立馬停下來。

第四個字母「r」就是「反思(reflect)」。

我們要跟負面情緒握手言和,我做過一個比喻,情緒是來送快遞的。

今天情緒快遞來了,你討厭生氣的情緒、悲傷的情緒,你就把門關上了,結果就沒收到快遞,也就拒絕接收了情緒送給你的禮物。

比如你失戀了、小寵物丟了感覺到悲傷,情緒快遞員就是告訴你,你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人或事物。你打開快遞,看到悲傷情緒,就是告訴你原來我很在意這個人或事物。

第五個字母「r」就是「回應(respond)」。

回應的目的是要產生一個積極的效果。有時候你都不需要真的去做,而是想像一下,這個人讓我很生氣,最好的回應方式是什麼,比如我跟他好好溝通一下,或者我暫時離開這裡,也能有一個積極的、身體上的生理反應。

五、《女孩,請你學會愛護自己》:青春期女孩有哪些生理困惑?

青春期孩子面臨的挑戰,不管是情緒化,還是校園霸凌、網絡攻擊等等,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家長不能只盯著孩子的學習能力,還要從小培養他的社會交往技能。

——白璐老師

青春期孩子會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人際關係,他們非常在乎友誼,這也是很多家長不太理解,或者容易給孩子造成創傷的地方。

青春期孩子交友,不僅僅是他有沒有朋友,他有沒有人陪伴,更重要的是他會將自己有沒有朋友與自我評價結合在一起。

有朋友就證明我是有價值的,沒有朋友就說明我一無是處,這是青春期孩子的評價標準。

青春期又是一個建立自我意識,規劃未來人生的過程,孩子會非常敏感,非常容易自卑。

一旦陷入到人際關係的問題之後,孩子就會不斷地自我質疑、自我攻擊。

很多孩子曾嘗試向家長求助,他們第一反應要麼就是你現在的重要任務是學習,有沒有朋友不重要,要麼是你不要理他們了,以後還會有其他的朋友。

這兩種方式都在向孩子表達,我在乎的事情不重要,爸爸媽媽不理解我的感受,甚至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因為沒有朋友而沮喪。

很多青春期孩子會在被窩裡哭,或者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可能都是長期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自我攻擊最終導致的結果。

孩子向家長求助的時候,那是他最後的機會了,很多家長卻沒有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那孩子就失去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所以在青春期,家長一定要理解孩子對於人際關係的追求,如果他遇到了困惑,一定要去傾聽他的感受,嘗試跟他找到一個解決方案。

大多數青春期的女孩都會特別關注自己的外貌,這個也跟青春期的自我評價體系的發展有關,社會對於女性更多的期待還是形象好。

當孩子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她就非常渴望通過外貌的改變來讓身邊的人認可她、接受她,她會出現一些想變美的舉動,比如想穿超短裙,或者性感的衣服。

這個時候,家長就會覺得第一不安全,第二學生不應該這樣打扮,第三這個階段的任務不是打扮,而是好好學習,可能會有很多的指責。

青春期孩子所理解的不是家長怕耽誤時間,而是家長覺得我不好看,不喜歡我,或者不想讓我變美,她就會形成一種自卑的感受。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來訪者,她是一個成年女性,她的主要問題是沒有辦法找到自己理想的伴侶,核心原因就是一旦遇到自己的喜歡的人,她就語無倫次,很難跟對方溝通。

通過諮詢我發現,當遇到一個喜歡的人的時候,她的第一感覺就是我不值得被愛,我不夠好。

不好的感覺從哪來的?就是從小她照鏡子的時候,她媽媽走過都會用鄙視的眼神看她一眼。在她的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她覺得自己是一個胖胖的、沒人喜歡的小女孩,這個小女孩會不斷地在她成年期冒出來告訴她「你不好看」。

其實家長並沒有說女孩不好看的意思,只是希望她趕緊去學習,但孩子會讀出很多東西。

青春期,由於激素的分泌、大腦的快速發育,帶來了情緒化、能力的發展、自我意識的覺醒、評價的敏感等等撲面而來大量的挑戰。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和孩子成為了敵人,那家長不僅要面對青春期的挑戰,還要面對孩子叛逆帶來的壓力,孩子不僅要面對青春期的挑戰,還要面對家長的壓力。

簡化壓力的方式就是家長跟孩子站在一個戰壕里,知道青春期會有哪些挑戰,耐心陪伴孩子,共同想辦法來應對挑戰。如果家長能夠轉變視角,青春期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4cba8725bcd390a6f87c9ee6323bc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