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微專題】從各種水系形態特徵看河流各種穀的形成與河流襲奪!附遊蕩型河道與辮狀水系

2022-10-10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新微專題】從各種水系形態特徵看河流各種穀的形成與河流襲奪!附遊蕩型河道與辮狀水系

一、遊蕩型河道

遊蕩型河道指主流位置遷徙不定的河道,以河南省境內的黃河下游段及永定河下游等河段為典型。河道的彎曲係數較小,整體形態較順直。橫斷面十分寬淺,水流散亂,主槽擺動幅度和擺動速度均很大,河勢變化劇烈,特別是在汛期,有時一晝夜來回擺動數公里。遊蕩型河流大都處於強烈淤積狀態,故河床不斷抬高。在這裡完全可以體會到「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的沖淤變化,令人慾罷不能。

1.遊蕩型河道的成因

遊蕩型河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兩岸土質疏鬆,易於沖刷展寬;水流含沙量大,河床堆積抬高;洪水暴漲暴落,流量變幅大。此外,在山區河流出山口處,河面突然放寬,流速急劇減小,泥沙大量落淤,也會形成遊蕩型河道。

與同流量的其它河流相比,其比降較大,來水來沙狀況常表現為流量變幅大,洪峰暴漲暴落,含沙量大,流域來沙較粗及床沙質來量較大。由於灘槽高差較小,河床邊界物質抗沖性弱,河床對水流的約束性很差。這些都利於遊蕩型河道的形成。

2.遊蕩型河道的危害

遊蕩型河道常處於淤積堆高狀態,對防洪極為不利,洪水上漲時,常使大堤潰決,泛濫成災,洪水降落時,主流坐彎,頂沖大堤,也會形成險情;對於航運、取水等也是不利的,需進行整治。

一條幹流及其支流組成的河網系統稱為水系,如何區分水系的形狀是很多同學面臨的難點,今天我們一起來進行總結。

辮狀水系

辮狀水系指發育在三角洲、沖積—洪積扇以及山前傾斜平原上,由許多汊流構成的、形似髮辮的水系。

辮狀水系的形成條件:河流的流量季節變化大,容易產生暴漲暴落;河流含沙量很大且粒度粗細不均;河床較為平坦開闊,泥沙易沉積。

典型案例:長江上游通天河、伊犁河、雅魯藏布江上遊河段

長江源頭某河段(來自於中國國家地理)

伊犁河某河段

扇狀水系

扇狀水系是指支流從不同方向共同匯入幹流,形成以幹流和支流組成的扇骨狀的水系,這種水系的匯流時間較為集中,易造成洪澇災害。

典型代表:海河水系、葉爾羌河水系

海河水系圖

羽狀水系

幹流兩側的支流分布較均勻,近似羽毛狀排列的水系。這種水系匯流時間長,暴雨過後洪水過程緩慢。

典型案例:淮河水系

淮河水系圖

放射狀水系

放射狀水系又稱輻射水系,是指在穹隆構造上或火山錐上發育的河流,形成順著坡向四周呈放射狀外流的水系。

典型案例:海南島五指山附近水系

海南島水系圖

向心狀水系

向心狀水系,顧名思義,是指水系中的河流是從四周流向中心,向中心匯聚,這種水系形態多出現在四周高,中間低的盆地中。

典型案例:剛果河水系

剛果河水系圖

格子狀水系

由干、支流沿著兩組垂直相交的構造線發育而成的水系,支流與幹流大致呈直角相交。

典型案例:閩江水系

東北部為閩江水系圖

梳狀水系

支流集中於一側,另一側支流少。

平行狀水系

受區域構造或山嶺走向控制,具有大致平行的幹流和支流。另一種解釋是:支流近似平行排列匯入幹流的水系。

網狀水系

河流相互交錯,形成網狀結構。

典型案例:多分布在河流三角洲地區

黃河三角洲地區

樹枝狀水系

支流較多,幹流和支流以及支流與支流間呈銳角相交,排列如樹枝狀的水系。

典型案例:中國的長江、珠江和遼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亞馬孫河等大多數水系

密西西比河水系圖

倒鉤狀水系

支流多呈反向流動,以鈍角注入幹流中,有時也被稱為逆向水系,它常由掀斜構造形成或河流襲奪的結果。

水文,指的是自然界水的變化,運動等的各種規律。自然地,河流專題研究也屬於水文學的一個分支。

先明確河流的概念:河流是指陸地河流經常或間歇地沿著狹長凹地流動的水流,是水文循環的重要路徑。

區分幾種穀

峽谷是深度大於寬度,谷坡陡峻的谷地,V型谷的一種。一般發育在構造運動抬升和谷坡由堅硬岩石組成的地段。山區多見。

寬谷是寬度大於深度,谷坡較緩的谷地,U型谷的一種。 【備考乾貨】什麼是河流的水系特徵和水文特徵?從地形圖上看世界十大河流

谷中谷又稱疊谷,是在老谷地中發育的新谷地。由於侵蝕基準面下降,構造運動抬升和氣候河流水量的變化,河流下切作用加劇,在古老的寬谷中,又下切形成新的峽谷,這種嵌在寬谷中的新峽谷,就稱谷中谷。如中國華北地區唐縣期夷平面基礎上發育的寬谷中,往往嵌有汾河期下切的峽谷。又如,中國西部高山區冰期形成的冰川槽谷中,往往嵌入有間冰期流水下切形成的峽谷。

從河谷橫剖面看,可分為谷底和谷坡兩部分。谷坡下面稱麓上面稱肩。谷底包括河床、河漫灘;谷坡是河谷兩側的岸坡,常有河流階地發育。

河谷是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形成與發展的:水流攜帶泥沙下蝕使河谷加深;水流的側蝕使谷坡剝蝕後退,使河谷加寬;溯源侵蝕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長河谷。河流在流動過程中形成侵蝕地貌。初期,侵蝕作用以下蝕溯源侵蝕為主,河谷不斷加深和延長。等河道沖平後(V字型剖面),河流侵蝕凹岸,在凸岸堆積,使河流更加彎曲。最後形成蜿蜒的河道。這時的河谷也較寬。蛇曲被稱為河水旋轉的舞步,姿態動態極美。

蛇曲的形成一般要求地形平坦,落差較小的地方,因而平原高原盆地的寬谷都可見到蛇曲。特別是草原地區蛇曲發育最為典型。有些地方儘管高峰林立,山脈巍峨,但山與山之間的谷地卻很寬闊,如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上的一些河谷。因為在冰期來臨時這些河谷是冰川發育和流動的地方,冰川把河谷切割和侵蝕成寬闊的"U"形谷地,由於谷底平坦,地形條件與平原和草原相似,因此寬谷中的蛇曲發育很好,在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許多寬谷中,有許多河流發育成美麗的"蛇曲"地貌,尤其是帕米爾高原河谷中的"蛇曲"地貌很多,如塔什庫爾干河谷,其中的河流就多蛇曲景觀。蛇曲形成需要的自然條件,通常是在地形相對平坦,河流有落差但又不大。如果地表不平,河流上下游落差很大,河流向下切割的力量大於向兩側侵蝕的力量,就會形成峽谷而不是蛇曲;還有地面的物質要軟硬恰好、鬆散適度,太硬了,河水切不下去;太軟、太鬆散了,即使有了蛇曲,也無法保持長久。草原上蛇曲最發達,其原因是草原的地表有植物根系的聯絡固結,使得地表有了"韌性",就像水泥中有了鋼筋,不易鬆散。河流一旦在草原上開始蛇行狀的切割,形成的蛇曲形狀能夠得到很好的保留。因此草原上的河流往往是蛇曲形的河流。而且草原上的蛇曲形河流的河岸整齊有致,彎彎曲曲的河岸好像是刀子雕刻出來的一樣。

我國內蒙古的呼倫貝爾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就是蛇曲形河流最多的地方。在黑龍江流域,也是河流蛇曲地貌發育的地區,因為東北的寒冷,地下是凍土層,河流切割不下去,因此東北缺乏峽谷景觀,但濕地寬谷很多,由於地勢平坦,濕地中的河流很容易發育蛇曲地貌。 【新微專題】河流地貌的的考點整理,附專題設計

河谷與河床。這其中提到的「狹長凹地」便是我們常見到的概念:河谷。那在這裡,你可能會疑惑河谷和河床(即河槽)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河床是那被水淹沒的一部分,那麼它便會隨水位的漲落而變化,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其形態更是受到諸多自然因素影響,如:土壤,流域植被,流速(沖刷,搬運能力,堆積)等。

河流在行進過程中,並非是直來直去的,而是受到河岸,河床的影響,呈螺旋狀流淌,凹凸岸和江心洲等的形成都是有這種環流的功勞。還有它的衍生物:牛軛湖!

隨著時間的推移,蛇曲會越來越彎曲,而且它的位置是會變動的,呈向下游移動的趨勢。圖中虛線處為未來可能位置。

河曲處因洪水衝垮

或者泥沙堆積等原因,陡彎相連,裁彎取直,形成了新的河道。被廢棄的那一段舊河道便是牛軛湖。 【專題歸納】2021高考地理涉及到的湖泊有哪些?(附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縱比降(縱坡降)簡單些說,指沿水流方向,河流高程差與長度之比。你可以類比坡度理解。

斷面。

分為橫斷面和縱斷面。這裡的橫縱不是以我們為基準的,橫指的是與水流方向相垂直的斷面。縱指的是沿河流深泓線的斷面。

深泓線,又稱溪線,是河道中各橫斷面最大水深點的連線。類比概念:中泓線:是河道中各橫斷面水流最大流速點的連線。

分段(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分水線:兩個不同流域最高點的連線。

閉合流域:一個流域的地面分水線與地下分水線相重合時形成。

實際中,很少有嚴格的閉合流域,這個定義較為理想化。

侵蝕方式。

自然界中,相鄰幾個水系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總有一個水系發展成為主水系。其侵蝕活躍,下切較深,使其支流的溯源侵蝕和側向侵蝕也較為強烈,甚至切穿分水嶺,奪取分水嶺另一側位置較高河流的河源段。由於分水嶺被破壞或遷移造成的河流襲奪,稱為主動河流襲奪;由新構造運動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襲奪,稱為被動河流襲奪。

河川襲奪指在河流發育的過程中,相鄰的兩條河由於溯源侵蝕或側向侵蝕,一條河流越過分水嶺搶奪另一條河流上游集水區的現象,導致河流襲奪的主要原因是冰川作用和與地震斷層相關的構造運動。

河流襲奪的條件

雖然河流襲奪是一個自然過程,但它並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發生,而是需要一定的條件。與河道坡度、河谷深度、水量、流速和泄水量、岩性特徵和地質構造、侵蝕旋迴階段或河流發育階段都有關。

陡峭的河道梯度;

相對狹窄的山谷,使水流無法在其他寬闊平坦的山谷中擴散;

更高的水量,使流速和流量足夠高;

柔軟的圍岩,使河流更容易受到快速的溯源侵蝕;

相對於臨近河流更深的山谷;

低的輸沙量使河流傾向於主動侵蝕。

河流襲奪過程受到了不同類型侵蝕的影響,如:溯源侵蝕(河谷長度增加)、縱向侵蝕(河谷加深或下切)、側向侵蝕(河谷拓寬)和曲流交叉侵蝕(側向侵蝕)。溯源和側向侵蝕是河流襲奪過程中最有力的地貌過程。就河流發育的幼年期而言,溯源侵蝕對河流的襲奪效果更好,而側向侵蝕在成熟期更有效。一條特定河流的路線被另一條河流通過曲流交叉襲奪的情況,主要發生在河流的成熟期和老年期。

有以下幾種:

併吞襲奪,指兩條順向河溝或河谷之間的襲奪,多發生在侵蝕輪迴的早期。隨著溝谷的併吞,許多小溝道合併成少數河道,河網密度變稀,幹流壯大。

溯源侵蝕引起的河流襲奪,常見於兩條流向相背或相互垂直的河流之間,發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條河流的河谷岩層較另一條容易侵蝕下切;一條河流的坡降較另一條為大。

側向侵蝕引起的河流襲奪,常見於蝕積平衡的河流,河道以側蝕作用為主的地方。

地下襲奪,常見於高出河流基準面的石灰岩或其他可溶岩分布地區,表現為位置較高的河流通過地下通道流入位置較低的河流

河流襲奪後,奪水的河流為襲奪河,被奪水的河流為被奪河。被奪河的上游因發生襲奪,會在原溝谷的基礎上發生侵蝕形成反坡,在反坡上會發育形成反流河,即改向河(它可以反映河流發生襲奪時間的長短);被奪河的下游因上游被截,稱斷頭河。由於水量減少,斷頭河水流與原來形成的谷地規模很不相稱。並且,由於源頭被截,水量減少,斷頭河流速變緩,搬運能力降低,泥沙大量堆積,堵塞水流,往往形成一些小的沼澤或湖泊。

改向河與襲奪河間,河流出現近於垂直的不自然轉彎,這裡的河灣稱襲奪灣。襲奪河的河床位置較被奪河為低,襲奪後在襲奪彎附近的流水常有明顯的落差,此段流水稱為跌水。跌水隨時間推移會不斷向被奪河上游後退,並下切河床形成河流階地或谷中谷地形。斷頭河與改向河之間,由從前的河谷變成了分水高地,保留有原來被襲奪河的沖積物和谷地形態,地面開闊,稱為風口。

河流襲奪的影響生物多樣性

地球上的地質活躍地區,特別是那些地形崎嶇的地區,可能會產生更多的物種多樣性。河流襲奪導致物種豐富度的短暫增加:當河流路徑發生變化時,襲奪區域的生物被引入新的流域,並可能在基因上與它們以前可能繁殖的種群隔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分離的種群可能會充分分化成為新物種(至少50萬年)。紐西蘭南島有幾個記錄在案的例子,說明了河流襲奪所隔離的魚類種群的單獨進化。

物種形成和滅絕事件更可能發生在正在重組的流域,但物種形成率往往超過滅絕率,從而導致總體上更高的多樣性。當河流襲奪事件頻繁發生,生物緩慢地分散和形成,生物多樣性增加。相反,在排水分界線發生變化但河流襲奪率低的情況下,生物多樣性下降。

塑造地貌

襲奪河因流量增加,改向河因侵蝕基準下移,侵蝕力皆增強而產生峽谷或河階,並出現回春作用。斷頭河則因失去水源,呈現谷大水小的「無能河」情形,容易發生堆積,部分斷頭河因河道平緩產生埤塘,例如台灣宜蘭的雙連埤,而其支流匯入處則容易形成沖積扇。

生產生活

改向河與斷頭河的舊河床形成新的分水嶺,稱之為「風口」。由於集水區河道改變使得下游水源分配發生變化,對於用水量較大產業如農業、居民飲用水以及河道運輸造成衝擊,搶水河下游水量增加有利發展,斷頭河下游則減少供水。例如加拿大Yukon地區的Slims河在短短4天內完全消失。這對生活在這條河附近的社區產生了破壞性影響,特別是對依靠這條河生存的土著人民。此外,河底的泥沙和灰塵使附近的阿拉斯加高速公路上造成了危險的沙塵暴。

河流襲奪的實例

造成河流襲奪的主要地質變化是冰川作用和與地震斷層相關的構造運動。在過去的30萬年里,大部分的河流襲奪事件都是由冰川作用造成的。構造運動,特別是地形的隆升,比冰川過程要慢得多,構造河流的襲奪通常需要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

古金沙江本經由紅河流入南海,古長江本發源於巫山東麓。距今十幾萬年前,古長江不斷進行溯源侵蝕,切穿巫山,形成三峽後,將四川盆地古湖放空,進而向西南,在今雲南石鼓處,切奪金沙江河道,使金沙江成為長江正源。

約在六萬年前,台北丘陵陷落形成台北盆地,原由東向西流在林口入海的古新店溪轉向北由淡水入海形成古淡水河,同時沿著林口台地邊緣向南侵蝕在三萬年前於石門襲奪原由東向西流在桃園入海的古大漢溪。另一支流古基隆河則向東侵蝕分別在二萬年前於八堵、瑞芳連奪兩條原由南向北在基隆、瑞濱入海的河流,彙集成今日的淡水河流域。

一批地質學家和地形學家認為,喜馬拉雅山脈目前的水系是各水系發展階段河流襲奪的結果。Kosi的頭部支流Arun Kosi襲奪了Tsangpo江的Phung Cho。恆河的兩條支流,如Bhagirathi河和Vishnuganga河已經奪取了Sutlej河的源頭支流。

美國俄亥俄州與西維吉尼亞州的Teays河上游與俄亥俄河襲奪,日本廣島縣太田川流域的根之谷川與可愛川襲奪。

河流襲奪新成因

河流襲奪是一種從地形、沉積物源和生物地理學的意外模式中廣泛推斷出來的現象,但很少直接觀察到。最新的研究發現劇烈的氣候變化會大大加速該過程,例如2016年5月,加拿大Yukon地區的Slims河在短短4天內完全消失。Slims河曾經是該地區最大的河流之一。過去最寬處有150米,深達10英尺。

一個多世紀以來,加拿大北部的Kaskawulsh冰川一直在消退,但2016年的一場暖流導致冰川異常高的融化。華盛頓大學的Dan Shugar Tacoma和他的同事們將衛星和無人機圖像與來自湖泊和河流測量器的數據結合起來,重建了冰川水流的路徑。2016年的融化形成了一個冰牆峽谷,使水向南流入Alsek河,而不是向北流入Slims河。

這是現代河流系統快速改道的第一個證據。隨著氣候變暖,這種「河流襲奪」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根據統計分析,自然變異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只有0.5%。這意味著有99.5%的可能性氣候變化是的罪魁禍首。

// 經典試題推薦

(2019年新課標全國Ⅰ卷)黃河小北幹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千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遊蕩河道。下圖為黃河小北幹流河段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

(1)黃河小北幹流為堆積性遊蕩河道,是因為該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節變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節變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節變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節變化大

(2)黃河小北幹流河道中段擺動範圍較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

河水流量支流匯入 沿岸地貌 兩岸岩性

A. B.

C. D.

(3)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導致黃河小北幹流( )

A.含沙量劇增,擺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積增強

D.侵蝕加強,河床加深

【試題情境】

本題組以黃河小北幹流河段為背景材料,以黃河小北幹流為堆積性遊蕩河道、黃河小北幹流河道中段擺動範圍較小、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對黃河小北幹流的影響為切入點,考查了河流水文特徵、流水外力作用、流水地貌、地理環境整體性與差異性等基礎知識,以及獲取與解讀信息的能力,進而落實考生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

【必備知識】

河流的水系特徵與水文特徵都取決於流域內的地形、氣候、植被和人類活動。河流水文特徵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大小、流量季節變化、含沙量、有無結冰期、凌汛等。水位和流量大小及其季節變化取決於河流的補給類型。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和流量的季節變化由降水特點決定;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和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變化由氣溫變化特點決定;另外,流量大小還與流城面積大小以及流城內水系情況有關。含沙量大小由植被覆蓋情況、土質狀況、地形、降水特徵和人類活動決定。植被覆蓋差、土質疏鬆、地勢起伏大、降水強度大的區城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則含沙量小。人類活動主要通過影響地表植被覆蓋情況影響河流含沙量大小。

黃河小北幹流位於黃土高原,為溫帶季風氣候,降水的季節變化大,黃土高原植被覆蓋差;黃土土質疏鬆,容易被侵蝕。結合這些區域特徵,可以判斷小北幹流的水文特徵和河道特徵。

【關鍵能力】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結合題目的文字表述與圖示信息,獲取黃河小北幹流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狀況。由「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遊蕩河道」解讀推理黃河小北幹流為堆積性遊蕩河道的原因。

【學科素養】

綜合思維;從區域綜合的角度,考查考生對黃河小北幹流區域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認識,分析黃河小北幹流流域自然要素對區域特徵形成的影響。

區域認知;根據圖文材料,確定黃河小北幹流地理位置,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該流域自然地理特徵。試題的圖文材料信息屬於較為複雜的情境,要求考生在較為複雜的地理事象中從區域特徵和區域聯繫的角度分析黃河小北幹流為堆積性遊蕩河道的原因。結合題圖,禹門口至潼關河段位於黃河中游,進而推測出黃河中游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特徵(如該地區氣候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夏秋李節多暴雨,年降水量接近400 毫米,黃土地貌廣布,土質疏鬆,地勢起伏較大.該河流不同河段河床落差較大等);由河段周圍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支流匯入的泥沙較多,推測出該河段含沙量大,流量季節變化明顯。

【解題思路】

本組題對給定的地理事象,從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角度對其關係進行分析,三個問題具有思維的連續性,難度也是層層遞進。

第(1)題,由材料可知,黃河小北幹流為堆積性遊蕩河道,主要是河道不同部位沖淤狀況存在差異,導致河槽中的水流散亂,從而形成堆積性遊蕩河道。與黃河下遊河段相比,黃河小北幹流河段的水量並不大,排除A、B項;黃河小北幹流流經黃土高原地區,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導致該河段河流含沙量大,加上該地區地勢落差較小,河流以堆積作用為主;黃河的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受大氣降水季節變化的影響,該河段河流流量季節變化大,綜上可排除C項,D項正確。

第(2)題,由上題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在順直、寬淺、落差較小的河道中,易形成堆積性遊蕩河道;河流水量的大小與堆積性遊蕩河道的形成關係較小,但河流水量的季節變化與堆積性遊蕩河道的形成有關,錯誤;有支流匯入的河段,受幹流頂托作用的影響,支流挾帶的泥沙容易在干支流交匯處淤積,易使河道擺動,但黃河小北幹流中段與南北兩段相比,無主要支流匯入,錯誤;受沿岸地形地貌及岩石抗侵蝕能力的影響,黃河小北幹流中段河道較窄,從而導致該河段河道擺動範圍較小,正確,故選C項。

第(3)題,渭河位於黃河小北幹流南端,主汛期渭河洪水挾帶的大量泥沙會順黃河水向下游流去,對黃河小北幹流河水含沙量沒有太大影響,A項錯誤;渭河洪水匯入黃河會阻塞黃河小北幹流南流的河水,使黃河小北幹流水位抬升,流速降低,泥沙淤積增強,B、D項錯誤,C項正確。

【答案】(1).D (2).C (3).C

【失分剖析】

不結合區域特徵、單純以題論題,往往會鑽進死胡同,在第 (1)題四個選項的差異性中糾纏、錯選;圖中信息獲取不準確,會導致第 (2)題錯選;不明確不同水體之間的相互頂托作用原理,第 (3)題基本上無從解答,屬於知識性缺陷。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二、辮狀水系

辮狀水系又稱辮流,指發育在三角洲、沖洪積扇、山前傾斜平原上,由許多汊流構成的水流交錯、形似髮辮的水系。辮流之所以有這些特徵主要是因為流量不穩定,暴漲暴落,相對於流量而言,含沙量很大,並且不均一。當洪峰到來時,這種河流迅速拓寬它的河床,並沿許多深泓線堆積,形成水下淺灘。洪峰過後,許多淺灘出露水面,成為沙島;沙島與沙島之間是多股的河道,它們忽分忽合,交織如辮。

1.辮狀水系的成因:其形成有三個要素:水流量不穩定,河床寬闊平坦,水含沙量大。洪水時,擴展河面,變換河道,「搬運」沙粒。枯水時,水流量減弱,淺灘和淺水河道外露。

水流量大小和含沙量多少不定,每一次洪水過後結果都不同,或毀損原有河道形成深淺寬窄不同的新河道,或減小擴展沙島面積堆積新的灘涂。

2.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處形成辮狀水系的過程

夏秋季支流及上游洪水攜帶大量泥沙流入寬谷;寬谷地勢平坦開闊,河流流速變緩,泥沙在河底沉積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節變化大,枯水期寬闊的河道沙洲凸顯,分隔水道產生分汊,形成辮狀景觀。

3.辮流的利與弊

事物總是具有利弊兩面,辮狀水系獨特不規則的河道,無序的流水,零碎的灘涂沙島,勾勒出的天然沙畫提供了獨特的旅遊資源。例如,沙漠出現在江心或江邊,已經成為雅魯藏布江的一種獨特景觀(如下圖)。

寬闊的河道和淺灘擴大了水蒸發麵積,對濕潤空氣,誘發降水也創造了條件。但是,西藏日照強烈,水蒸發快,局部氣流變化無常,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土壤貧瘠,植被稀疏,在枯水時節辮狀水系容易揚沙,誘發土地沙化。

// 經典試題推薦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雅魯藏布江谷地是滑坡、泥石流多發區。中遊河段河谷寬窄相間,在干支流交匯處多寬谷,河道多分汊,形成辮狀水系。上圖為西藏南部地區多年平均總雲量(單位:﹪)分布圖。下左圖為上圖甲地河道辮狀水系景觀圖。下右圖為拉薩城區示意圖。

1 )描述藏南地區雲量的時空變化特點,並分析原因。8分)

2 )簡析圖中甲河段辮狀水系形成的自然條件。6分)

3 )拉薩城市空間形態呈帶狀,試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

4 )雅魯藏布江流域泥石流類型主要有暴雨引發的泥石流和引發的泥石流。鬆散物質是泥石流的主要激發因子,試分析該流域鬆散物質多的原因。6分)

【答案】

1.解題思路】本題以西藏南部地區為背景,提供辮狀水系和拉薩城區示意圖素材,考查降水時空分布及原因、辮狀水系形成條件、城市區位及空間形態、泥石流類型及流域鬆散物質多的原因。

第(1 )題通過描述藏南地區雲量時空分布及原因,考查降水時空分布及原因。藏南地區雲量主要是夏季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深入河谷,遇地形抬升成雲致雨,(其次,夏季晝夜溫差大,晚上高空散熱快,形成較大的垂直溫差異,空氣對流運動強烈。)所以雲量夏季多冬季少。由圖中雲量等值線可知,雲量東多西少,因為東部受西南季風影響大於西部。

第(2 )題通過提供相關圖文材料,考查辮狀水系的形成。辮狀水系是多分支、寬深比大、彎曲度小、散亂無章、變化迅速的河道;該段河流含沙量大;河谷比較開闊,地勢平坦,河流流速變緩,泥沙沉積形成沙洲;流域降水季節明顯,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大,枯水期寬闊的河道沙洲凸顯形成辮狀景觀

第(3 )題考查城區區位條件。拉薩城區沿河谷分布呈帶狀分布,主要從氣候(熱量)、地形、河流供水、農業基礎等角度分析。

第(4 )題考查泥石流的類型和形成條件之一鬆散物質多的成因。泥石流可以分成暴雨泥石流和冰川泥石流兩類,雅魯藏布江流域有季節性暴雨和夏季冰川融水,所以兩種類型都存在。而鬆散物質多跟當地地震頻發地質環境岩石斷裂發育和季節性乾旱氣候風化作用強有關。

參考答案】(1 )夏季多冬季少(5-10 月多,11- 次年4 月少);該地區夏季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影響,氣流沿河谷上升,易成雲致雨(該地夏季空氣對流運動強,易成雲致雨);

東多西少;東部受西南季風影響大於西部。

2 )河流含沙量大;河谷比較開闊,地勢平坦,河流流速變緩,泥沙沉積形成沙洲;流域降水季節明顯,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大,枯水期寬闊的河道沙洲凸顯形成辮狀景觀。

3 )青藏高原地勢高,氣候寒冷,河谷地帶相對溫和;河谷地帶地勢平坦,可節省建設成本;沿河供水容易;河谷地帶農業發達,農業基礎好。

4 )冰川融化 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活躍,岩體斷裂發育,岩石破碎;乾旱季節,風化作用明顯。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薰衣草原產地中海沿岸,它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具有良好的藥用、保健等實用價值。薰衣草耐寒、耐早、喜光、怕澇。年降雨量在600~800mm最為適宜。其根系發達,性喜土層深厚、透氣良好的沙質弱鹼性土壤。上個世紀60年代,伊犁地區開始引種,目前是我國最大的熏衣草種植基地。

材料二:辮狀水系指發育在三角洲、沖洪積扇、山前傾斜平原上,由許多汊流構成的水流交錯、形似髮辮的水系。其寬深比大、河道變化迅速。下圖為河谷地形和伊犁河辨狀水系圖。

(1) 簡要說明伊犁河辮狀水系的形成過程 6分)

(2) 薰衣草不僅具有觀賞、實用價值,還具有較強的生態價值。請說明其生態價值的主要表現。6分)

(3) 分析我國新疆伊犁河谷引種薰衣草非常成功的有利自然條件。6分)

(4) 請在下列兩個問題中,選擇其中一個問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個問題計分。6分)

中央電視台走邊疆節目曾對伊犁薰衣草產業現狀作過產業低端,薰衣草難飄香的報道。請就此為伊犁薰衣草產業發展提幾點合理化建議。

霍城縣計劃在十三五期間每年增加薰衣草種植面積5000 畝。這引起了不少人的擔憂,請說明這些人擔憂的理由。

【答案】2. 解題思路 】(1 )伊犁河辮狀水系的形成過程,可以從水量、地形等方面回答。

2 )薰衣草為多年生植物,且根系發達,能夠改善土壤質量,防止土壤結構破壞。根據發達,適宜水質土壤中生長,有利於遏制水土流失,防止土質沙化。植物能夠凈化空氣。

3 )薰衣草生長習性是耐寒、耐旱、喜光、怕澇。伊犁河谷位於西北地區,冬季寒冷,伊犁河谷向西面敞開,位於西風帶迎風坡,降水較為豐富。

4 )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選擇 或者 都可以,但是回答重點需要把握,選擇 可以從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優良品種、提高產量和質量、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回答,選擇 可以從易加劇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方面回答。

參考答案 (1) 伊犁河流量很不穩定,河水暴漲暴落,且含沙量大;當洪峰進入山前傾斜平原時,流速減慢,泥沙大量堆積形成淺灘;洪峰退後,淺灘出露形成若干沙島及多股的忽分忽合河道;洪水再次來時,在原有的河道中又會形成新的沙島以及新的河道

(2)薰 衣草為多年生植物,且根系發達,能夠改善土壤質量防止土壤結構破壞;遏制水土流失;防止土質沙化;凈化空氣

(3) 伊犁河谷面向西面敞開,位於西風帶迎風坡,降水較為豐富;

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光熙充足,且晝夜溫差大;

河谷地帶土層深厚,具有沙性且排水良好

(4)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優良品種,提高產量和質量,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精深加工水平,開發如醫療、高檔化妝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拓展旅遊、文化市場。實現經營多元化,

過度擴張,大規模開墾荒地,易加劇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各區域農業結構同,會削弱現有種植基地已形成的品牌特色,造成惡性競爭局面;配套的科技水平 、加工能力等難以跟上,仍難以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

綜合自啟迪慧想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4369e32e204ce026ad8bcc036f46f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