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美」的文化基因去了解中國人,這檔節目憑什麼仍是爆款?

2022-04-06     影視前哨

原標題:循著「美」的文化基因去了解中國人,這檔節目憑什麼仍是爆款?

導讀:「大美中華」的多角度讀解,是中國人骨子裡浪漫的極致體現。

文 | 黎河

「吟一首詩,看千年經典惹人戀;歌一闕詞,讓盪氣迴腸詠流傳。」

在張傑演繹的主題曲《大美中華》中,古城朱雀的小街、太白唱醉的明月、杜甫贊過的春雨、王維心裡的空山等美好詩詞意象徐徐展現,拉開了《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的序幕。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藝節目中心重點打造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播出。這一季,節目圍繞「大美中華」這一主題,張傑、胡彥斌、阿雲嘎、楊宗緯、鄭棋元、蔡程昱、齊·寶力高、郭采潔、張衛健、王晰、朱德恩等經典傳唱人帶領觀眾在「和詩以歌」中遨遊祖國河流山川,也把中華文化的精神花園與浪漫境界展現得淋漓盡致。

多元的「大美中華」,

見證最浪漫的中國人

第一期節目播出後,#張傑唱大美中華畫面感太強了#、#春晚憶江南舞台再次喚醒富春山居圖#、#胡彥斌為李白筆下的天門山寫歌#、#冬奧上的二十四節氣唱成歌有多浪漫#等近40個話題登上全網熱搜熱榜。僅僅在一天時間內,節目主話題#經典詠流傳#單期閱讀量已破3億。

從「致敬英雄」到「大美中華」,《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延續IP品牌氣質,在詩詞與歌曲交融的創作下,側重主題深耕與內容多元呈現,作為「和詩以歌」形式的首創者,更準確、更生動地找到經典文化在當下的鮮活表達,在內容和傳播兩個層面都留下了值得行業啟示的優質創新樣本。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當經典傳唱人王晰和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吹號男孩」朱德恩一起演唱《節氣歌》,低沉深厚的述說加上乾淨明快的旋律,東方的時間哲學印證著中國人的極致浪漫。

這一季主題「美」的內涵同時包括自然、歷史、文化等不同維度,它反映了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這些重新流行起來的經典文化,包含著中國社會不同歷史階段最豐富的集體記憶,是代代相傳中最溫潤人心的精神寄託。而通過詩詞、歌曲再度賦能的地理空間,也重新煥發出更深刻的社會與文化價值。

從《望天門山》的引子回溯,古往今來,長江所承載的中國人的夢想與精神被一一梳理。沿著青年李白出蜀而下的軌跡,同樣和長江淵源頗深的經典鑑賞團和經典傳唱人胡彥斌都分享了自己的長江記憶。大江大河不僅孕育了中華民族,更孕育了民族基因里奮鬥不息、勇往直前、海納百川的精神氣節,綿延千載,傳承至今。如同鑑賞團成員康震說:「大美中華一方面是指我們無比遼闊的祖國大地、山河、山川,另一方面也指我們悠久的歷史文明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指我們中國人身上特有的一種精氣神。」

升級的「和詩以歌」,

讓溫潤人心成最終目的

從《少年中國說》到《蜀道難》,再到如今的《大美中華》,四季走來,張傑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節目的升級和內涵所在,「這個節目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會把很多的古詩詞與現代的音樂進行融合,讓大家熟悉了解古人所表達的文化精神內容。」

《經典詠流傳》開創的「和詩以歌」模式,讓文化類節目不再將關注重點置於詩詞本身的專業分析,而是通過演播室演唱錄製、音舞詩畫創意短片、現場專家故事分析探討等,多角度、深層次地展現經典文化的歷史與當下。尤其是圍繞「大美中華」的主題,內容被再度激活,也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特質的現代詮釋,它得益於科技手段的創新和運用,更源於對文脈傳承的自覺和自信。

作為「和詩以歌」升級的最新力作,《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不變的是對於文化類節目的創新探索。除了整體創新外,每個具體節目都有深入具象的垂直創新方式,以小見大地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大美」則是圍繞「中華」這個涵蓋著自然與文化層面的概念深耕,從場景到體驗方式等都有了全新升級。

節目運用AR、全息影像、影視化拍攝、動畫特效等技術,實現了視覺之奇、創意之新。《經典詠流傳》將平面化的詩詞進行了立體化的呈現,例如《憶江南》從「技術+藝術+思想」的角度打破舞台的第四堵牆,當嘉賓們扮演的漁夫唱起歷史上的詩詞名篇,觀眾如同身臨其境,也更加理解積極正向的人生態度,在創新中實現傳遞思想、溫潤人心的目的。

阿雲嘎、楊宗緯、鄭棋元、蔡程昱4位歌手聯袂演繹《富春山居圖》,再現虎年春晚爆款作品《憶江南》,借陸遊、蘇軾之詞推薦了江南美景。他們既是圖中人,也是表演者,出乎畫外又融入畫中,登山則賞山,浮水則觀水,既像在為觀眾介紹清朗、俊秀的江南美景,又像在無邊的美景之中自我陶醉。網友紛紛表示,「透過歌聲,進入《富春山居圖》中,壯美山河,令人身心舒暢」;「仿佛畫中泛舟之人的聲音通過水麵和遠山後傳出迴音陣陣,太復古太絕了」;「審美,是在不斷變化當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的!感謝精彩演繹讓這幅壯麗的畫作《富春山居圖》更加立體」……

在傳承中創新,

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化節目「綜N代」如何延續生命力,持續保持熱度與口碑?

隨著日漸發展的媒介生態和不斷提升的觀眾審美,想要在保有口碑和收視的同時實現創新,無疑是創作者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壓力所在。尤其是文化類節目面對資源的匱乏,需要不斷嘗試從資源挖掘、渠道融合、技術創新等多方面注入「新生命、新元素」,在自身的進階道路上堅守節目立場、提升審美、創新內容表達,以有溫度、有力度、有情懷地創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經典詠流傳》能夠堅持五季並且越做越好,其行業引領價值更值得研究。總的來說,節目的創新語態以及總台文藝節目中心的創新精神使得文化類節目覆蓋了更多盲區、連結了年輕人。表面上看,「和詩以歌」只是一個文化傳承和傳播的載體,但它的廣闊性卻為文化類節目的開拓提供了新的支點:不僅要堅持文化性,更要用貼近年輕人的方式在概念、表達、角度等方面不斷試新。

節目要想更好地踐行文化自信,就需要高度創新,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更需要對媒介原有屬性進行了超越,使得電視文本向電視儀式方向傾轉,由此喚醒受眾記憶。

「大美中華」的全新立意也映射著民族性、地域性不斷交融的過程,78歲的馬頭琴代表性傳承人齊·寶力高和郭采潔合作,將《上京即事五首·其三》化為一曲《家香》,遼闊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層疊的山巒、蜿蜒的河流……在美妙的光影和旋律中,我們聽到了草原和城市的對話;經典傳唱人張衛健以一曲《一生大笑能幾回》讓人如同置身於古涼州,琵琶一聲接著一聲,重逢故友言談間的縱情大笑,仿佛就在耳邊。文化類節目直觀展示了中華之美,以及中華文化的強大魅力,進一步完成現代家國共同體的受眾建構。

作為唯一一檔囊括星光、白玉蘭、亞廣聯三項大獎的電視綜藝節目,證明了《經典詠流傳》不是「一招鮮,吃遍天」,而是在不斷創新升級中,讓節目保持充沛的生命力。隨著廣大受眾價值觀念的轉變和審美層次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觀眾渴望共享、共情、共鳴,獲得文化滋養和審美愉悅。沿著這檔節目的發展線索,我們也能夠感受到當代中國人精神成長的路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34e42a33a6c0796f92fe74bc18d2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