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氣知健康|冬至吃餃子,這個習俗與「醫聖」張仲景有關

2023-12-22     搜狐健康

原標題:看天氣知健康|冬至吃餃子,這個習俗與「醫聖」張仲景有關

圖說 / 北京醫師協會首批健康科普導師、駐軍部隊某部三甲醫院原對外宣傳中心主任許愛素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大康復疼痛 艾素

編輯 | 劉家碧

冬至是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時刻,過了冬至,太陽回升,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北方地區有在冬至吃餃子的習俗,還流傳著一句民諺——「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有一種說法是,這個習俗與 「醫聖」張仲景有關。

據說張仲景告老還鄉的時候,寒風刺骨,雪花紛飛。在他家鄉南陽的白河邊上,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蔽體,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到後心裡十分難受,一直挂念著這些流浪者。回到家後,他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他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里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將包了餡料的麵皮煮熟。因為外形像耳朵,再加上功效是禦寒,防止耳朵被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這個湯就叫「祛寒嬌耳湯」。

冬至那天,張仲景讓徒弟在南陽東關的一個空地搭了個棚子,支上大鍋,為窮人舍藥治病,舍的藥就是「祛寒嬌耳湯」。他讓徒弟給每個窮人一碗湯,兩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凍傷耳朵了。

據說張仲景駕鶴西去的那天正是冬至,他就葬在他當年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百姓們你一挑、我一擔地壘起了張仲景的墳,還在墳前為他修了一座廟,名為「醫聖祠」。從此,為了紀念張仲景,大家在冬至這天都要包一頓餃子吃,還留下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諺語。

如今,餃子的種類和形狀有了很大變化,很少再有人吃「祛寒嬌耳湯」了,張仲景的名字也鮮少在冬至這天被提及。但經過歲月的洗禮,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並且,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餃子,餃子也成了闔家團圓的代表食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312d19760a07780b3902bb56ed2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