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讀懂了流量經濟,誰就可能是下個爾濱

2024-01-10     威海新聞網

原標題:誰讀懂了流量經濟,誰就可能是下個爾濱

誰讀懂了流量經濟,誰就可能是下個爾濱

為什麼是淄博?為什麼是哈爾濱?每一次「頂流」出現,人們總是忍不住發問。向過去求索,是為了給未來探路——當相同的爆火模式再次出現,人們自然而然會問,誰是下一個?

兩座城市,就是兩條經驗線。經驗線的起點不同,淄博火於燒烤煙火氣,火於大學生對這座城市的回饋和傳播;哈爾濱火於冰雪自然稟賦,火於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的危機公關。兩條經驗線交匯於「政通人和」,兩大城市IP的形成,都是當地政府、商家、市民形成合力的結果。

網紅城市成為熱門旅遊地,本質上仍然是流量經濟,是注意力的獲取和變現。從淄博到哈爾濱,體現了流量經濟的哪些趨勢?弄清了這個問題,或許就能回答誰是下一個。

(一)

自去年以來,潑天的流量帶來「潑天的富貴」,在線上線下循環上演。「老國貨抱團取暖」可以讓很多品牌重回大眾視野,「貴不貴」也可以讓品牌瞬間受挫,流量沖高走低的背後,是情緒的跌宕起伏。

流量、情緒與商業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顯性。比如,買彩票成為年輕人的「新愛好」,感受的是「解壓、過癮、爽」;「多巴胺穿搭」流行,追求的是快樂和自信;海底撈借勢「科目三」,同樣意在年輕人的多元體驗和情緒。情緒價值,正在成為「剛需消費品」,情緒經濟,大行其道。

網紅城市的出圈,同樣是時代背景下情緒經濟和流量經濟的表征。淄博三天修好一條路,爾濱要「月亮」給「月亮」,這種全方位服務遊客的理念,被遊客視為當地的「寵溺」,為遊客提供了滿滿的情緒價值。

掌握網際網路傳播規律,學會造梗,能獲得更多注意力。梗是面子,里子仍然是城市為遊客提供的極致服務,是對更高品質精神需求的滿足。

(二)

旅遊資源作為公共產品,很容易由於濫用而形成「公地悲劇」。在爆火的契機之下,當地政府的反應快不快,商家會不會坐地起價,民眾支不支持,都會影響故事的走向。

在淄博和哈爾濱的故事中,都有一個關鍵字:信。不論是淄博寫給外地遊客的信、寫給本地市民的信,還是哈爾濱給遊客的道歉信、給本地市民的號召信,包括兩地對商家發出的倡議,都是政府和商家、民眾形成合力的過程。

要避免「公地悲劇」,需要有效的監管,以及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有遊客發布視頻,吐槽哈爾濱68元一份的鍋包肉,結果引發當地人的一致譴責,甚至要「清理門戶」。流量會放大熱點中的負面,但同樣會促成和凸顯維護城市的內生力量。相比監管,這種自發維護會更全面更有力量。城市榮譽感由此而生,這是城市發展不可多得的財富。

縱觀這兩大城市IP的形成,政府不一定在台前,上熱搜的可能是商家的實誠、民眾的熱情,但背後一定有政府高效的引導和組織托底。從長遠來看,熱度鍛造出的政府反應速度和服務理念,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內生力量,同樣是城市的財富。

(三)

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成名時間,在網際網路時代,作為一個整體IP,每個城市同樣有屬於自己的成名時間。有一點特別巧合的是,淄博和哈爾濱都屬於老工業基地,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傳統意味著厚重,意味著更多可挖掘的空間和資源。壓力意味著動力,心裡憋著一口氣,誰說傳統就不能走在時代的前沿?從淄博到哈爾濱,火的前奏,都是城市的發展布局和行動。每一個看似被動衝上流量神壇的IP,身體里都裝著主動求變的靈魂。

當下,產業振興呼籲做好「土特產」文章,其實,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也是輕質又厚重的「土特產」。根據自身稟賦做好布局,深耕細作,先種出莊稼來,這塊地才有被看見的可能。即使是縣城,也會有成為「宇宙中心」的機會。

短視頻時代,好的和壞的都更容易被放大和擴散。流量可能是暖心故事,也可能是負面輿情。這就要求每個地方時刻保持敏銳的心態和靈活的身段,遇見追捧更加清醒,遇見負面保持鎮定,以對社會的真誠和對發展的堅定,應對流量的造訪。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也是給能抓住的人。每個城市,都可能是下一個淄博。

曾經,山東等地的百姓,帶著開天闢地的豪邁,歷盡千辛萬苦「闖」到東北,留下了「闖關東」的傳奇。今天,發展同樣面臨很多未知和變化,每一個地方要往前走,也都要拿出「闖關東」的勇氣和實幹,「闖」出自己的熱度,「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2cf9f9a9258ce3f16d4fcf6a4208087.html